问题的无丝分裂
“你在学校朋友多么”
“不算多”“不多”
“你觉得和同学玩不自在吗"
“我们宿舍有人偷东西,把柜子锁都撬开了”
“我不喜欢他们,他们整天喊打喊杀脏话不离口”
“你觉得他们对吗”
“不对,我很讨厌他们,所以我把钱存在老师那里”
“我...(看不起)他们,他们没脑子,我离他们远点”
“你不做点什么么,比如(举报)(让他们安静)”
“他们说被抓了就让家长出面(有前科),打小报告又会被看不起,老师知道也拿他们没办法,(罚他们)回家两个礼拜就又回学校上课了(之前的处理方法)”
“他们人多,我打不过他们,老师说他们,他们也不改,而且我不想惹事,我想快点毕业,反正还不是一样要去打工(逆向鄙视),离他们远点就行了”
两位表兄弟都是离异单亲家庭,父亲均外出打工,他们的祖辈希望我指导指导他们学习(虽然我显然也不是常规学习的料),我却不小心问出了该死的校园盗窃和小团体,显然,两兄弟的的性格都有些逆来顺受,父亲打工虽然是经济原因,但除了陪伴还潜在剥夺了孩子在学校(出于不同的价值观)与他人产生争端甚至是犯错(以暴制暴、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机会,因为父亲没法在第一时间赶到,而年迈祖父或者祖母来对抗对方声势咄咄逼人的护崽父亲,无论是现实还是在孩子的意识世界里,都不讨好。
成人世界的行为规范和校园学习的师生秩序,是孩子除了互联网以外的二元世俗来源,前者往往受到长辈的有意掩饰(以CHINA为例,主要是性成分和利益算计方面以及国骂,如一起看电视有亲吻镜头、床戏会跳过/挡孩子眼睛,夫妻的亲密对话举止会回避孩子,在孩子不在时权衡关系和收益的天平、创造借口/谎言去催债、拖债、借钱),同时也因为其禁忌而更具有代表性,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真正的大人方式。而后者是一道戒备森严的墙壁,可以让孩子暂时压抑成为大人的愿望而以孩子样去面对现实,每个班都会有热情回应校园威权(老师、年级主任、校长)的举报者,但前提是校园威权能予以对应的重视与惩戒(能让违规者服软或暂时服软)。一旦失去这样的前提,再加上两位表兄弟本就缺少父辈支持,自然会倒向选择成人世界的行为规范,即使是三年级的表弟也能头脑清晰地比出闹大和隐忍的利弊(利益算计),让我这种理想主义的傻逼觉得有些认知失调。
不过劝学归劝学,我向他们兄弟俩承诺了一个更高和更远的未来,在此时此刻的妥协之外,更广更远的认知能帮我们征服对现在的失败感(虽然是青春版的“等你到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并且从情绪感受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什么比维持现状更差的办法了(包括打工进厂),努力学习去开阔眼界,去证明和捍卫自己的价值观,用行为和成就而不是语言和打闹来展现男子气概,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当然前面用的是比较朴素的话说的,也不知道懂没懂,反正说到英雄的时候两个人眼睛都亮了)
当然还有一些个人想法,但是过于浮夸了: 有没有通过增加孩子们的奇特经历来重塑个人价值信念,通过多元接触让孩子更了解这个世界,从而从个人内心本源增加选择数量(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促进选择机会公平,去避免《贝克街的亡灵》中小哀所说的“政治家的儿子将成为政治家”(虽然令人同样唏嘘的是,柯南的爸爸是侦探推理小说家,快斗的爸爸是魔术师,小哀的爸妈是科学家)。这些奇特经历不是市面上的历奇辅导也不是包装过的猎奇教育,当然也不是po主的vlog挑战,对我来说它大概临界于孩子的舒适区和深水区,又因为不可控性和个性化配置而具有高昂的社会成本,因此很难铺开。想法向下兼容,则是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世界,既便宜又便捷,但互联网的传播特点虽然包含了猎奇性和个性化,但非说教性和碎片化的信息流能否为孩子提供养分充足的正面信念,屏幕那一端的别样生活又能否具有说服力,我还是打一个问号。总的来说,一旦接受我不光是问题的搬运工还是创造者时,我的mental exhausted就突然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