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流浪地球2》 一点观后感 回答一个朋友?的话

2023-02-20 12:26 作者:杨清璐  | 我要投稿

总之,我觉得流浪地球非常好看,虽然不是完美,但依然我会给很高很高的评价。我是两周后才看的电影(因为我出去旅游l)然后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关于1,就是女性所占的比例比较少,没有展现女性的力量。

 

对这个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里面有两个女性角色,我觉得她们都非常优秀。韩朵朵,她当时训练的时候也非常努力和坚强,在太空电梯情节里也表现的十分出色。虽然他后期就是生病了,所以他参与的不多,但我仍然能感受到她的力量。第二个女性角色联合国晓希,他就是从刚开始那种刚大学毕业身上的学生感,职场新人后来变得成熟稳重干练,非常的从容大气自信。在后期她也是从联合国中国发言人变成联合国中国主席代表,至少她的官职很高,是周喆直的接班人,而且在她身上我也感觉到了周老师的精神的传承感。

但是有一点我很不爽,为什么电影里每个优秀的女性形象都是结婚生子的,包括以上两位(因为小希的手机屏幕是一个小男孩?一种已婚已育的暗示?),以及那个后期的执行月球投弹任务的宇航员,就不能自由独立,不结婚生子吗??!!F

 

2,关于牺牲关于对国家的牺牲

 

我当时看的时候我是感动的,我并没有觉得他们的牺牲是不合理的。我觉得首先这个时代背景是在,未来时代末世背景,就是世界已经有一些城市被陨石击中过,食物补给已经很存在一定的问题了,海浪已经淹没了部分城市。已经是不太适合人类居住了。已经有很大部分人在一次次危机中死亡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做出牺牲,为了未来,为了人类,在我看来是合理的,伟大的,必不可少的。我是在看流浪地球二之后才去看三体小说的,让我看完三体之后再来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电影是有延续刘慈欣他的科幻小说上面的概念的(我自己感觉到的概念bushu)就是地球就是一直都存在危机,并且不断有新的危机产生,似乎人类已经看到一个既定的败局,但是仍然就是做出努力试图改变,没有放弃。而且在三体里面,他不仅是中国不仅是世界不仅是地球,是整个宇宙他都在灭亡。在三体里甚至有更多更惨烈的牺牲和死亡。所以我并没有觉得电影里他们的牺牲是不合理的。他们做的很多事情,我觉得非常敬佩,让我联系的就是以前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先辈们他们为我们的国家做出的牺牲。电影只是让这个牺牲上升到了世界的高度。中国拍这样一个电影是合理的,我觉得也只有中国能够拍出这么宏大,就是这么有世界观,有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电影。加上我后来看了就是我关注的一个博主叫做可妈可吗,就是她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认为科幻片是在定义未来。所以在这个层面我是理解的……

然后作为文科生,我可能对电影里面的嗯,理科的东西就是物理学的东西,计算机的东西就是没有那么敏感。但是我在看别的东西的时候,就有很多镜头很戳我。周喆直在移山计划实验成功的大笑,就是当时中国重返联合国乔冠华的笑的的致敬。同样机位,就同样的大笑加上桌上蓝色的chia。脑中一闪而过的联想,在周老师严肃的等待实验结果的时候,镜头移到那张联合国的桌子前,我就在想不会吧?不会吧?联合国?当周老师笑出来的时候,我就确定了真的是,卧槽,真的牛,这也让导演你拍出来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一种那个爱国心的感觉。然后还有就是周老师他去也去联合国演讲的时候,他穿的中山装,他在演讲之前就是淡定喝了一口盖碗茶?(而且是那种铁的许陶瓷的那种茶缸子)我觉得就是可以让我联想到就是上一代的革命先烈,又一下子戳到我。还有周老师说”中国一定完成任务的时候“,还有他在致敬那些正在牺牲或已经牺牲的人们的时候,他说,“到那时,鲜花会挂满枝头”,就又让我联想到了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邹荻凡的《无题》,我觉得这也是上面所提到的牺牲的意义。

“我们将扑到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雪而溶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清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我们的墓碑……“


电影里面还有一些让我会心一笑的一些小点,就比如说,他们在讲解那个原子弹or氢弹?的时候,那个手动的引爆器,说Russian ones without safety俄罗斯款的没有保险,就是让我觉得俄式幽默,就会心一笑。还有太空电梯,美国人说“you too“指刘华强也可以在害怕的时候抓住他的手,刘说”you three你衰“,哈哈哈哈谐音梗。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去修北京的互联网中心的时候,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在水底路边看见的房地产小广告,他说“终于降价了”就是我觉得很搞笑,很合理。还有无时无刻出现的摄像头,让我想到以前看到的美剧?英剧?《疑犯追踪》

另外电影里非常多的国家非常的多元,并且他没有黑化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他的一些关于未来的畅想,我觉得是合情合理。电影中语言也十分丰富,个人感觉中文他占的比大概五分之二,然后英语和俄语共同占大概五分之二,剩下的五分之一就是其他的国家。我本科学的俄语,俄语一般加上会一点英语,所以大多部分时候我觉得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可以不看字幕,就可以更好地关注剧情,然后我就是我自己有一点欣慰我语言还是有进步的哈哈哈。


以及电影里关于未来和数字生命的畅想,and一些哲学

我之前是不理解不相信数字生命的,当然包括现在我也不认为AI能够有思维,看完电影我有一些改观,但仅限于一些,不可能说我看完shua一下相信理解了数字生命,而是之后慢慢的思考,和伙伴的讨论,以及在她的建议下看了黑镜3的其中一集关于数字生命的片段,让我觉得也不是不可的。以及后来我偶然刷到在看这部电影的幕后工作的时候,周喆直这个演员李雪健他本身他因为生病他的嗓音就是非常沙哑,在这部电影里面的配音是经过技术加工用AI来代替的,是AI和技术合成的,但是我当时看电影的时候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完全觉得就是真人的声音。加上后来看到的lks关于AI声音的一期视频,我会觉得电影有一种科幻和现实的一种微妙联系。会让我觉得就仿佛,数字生命,他也是有未来的,就是可以看见。但是我现在依然觉得AI始终不能够代替人,不管他怎么改变,他和人之间一定有非常生的不可跨越的鸿沟的。但是数字生命对人生命的延续,我会觉得那是我希望看到的未来。在此之前刘德华是演的那个角色。他20多岁的时候的那个U盘储存的他的20多的个人的信息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是不完全认可数字生命的,20多岁的他在550w里说了很多遍“可是我已经死了啊‘’可是我已经死了啊”,但是但他后来,等他到中年的时候他说“丫丫没s”“我跟你对数字生命的看法不同,我要给丫丫完整的一生”,有一种上升哲学问题的思考,我感觉时间还有经历,科技进步都会改变一个人思想。我是觉得仿佛中年的他已经s了,但另一个维度里的20多岁的他还活着,他的思想还活着might be?

如果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样,那可能也会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看电影前的心情不一样,睡眠的状态不一样,甚至只是因为读过的一本书不一样,吹过的风不一样,最终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我不反对任何人的想法,哈姆雷特,我只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说不定,明天我看完其他的书我的想法就又变了(bushu)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流浪地球2》 一点观后感 回答一个朋友?的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