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单|机器人会抢走人类饭碗吗?是时候想想新的出路了

2023-10-13 11:00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我要投稿

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机器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吗?人们该如何为自己谋求新的出路?未来的工作场景又将是什么样的……

显然,科技的突飞猛进给全球劳动力和就业都带来了一定冲击,特别是伴随着疫情的发生,这种影响尤为复杂。不过,人工智能也并非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完美无缺。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思想界、实业界一直存在两类主流观点——

乐观派认为,以就业问题而言,当下这次技术革新与蒸汽机、电力、互联网诞生的年代没有根本区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一方面会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将拓宽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创造出同一行业的新工种,甚至全新的行业,从而接纳被技术进步挤压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

这一派代表人物如经济学家菲利普·阿吉翁,在其所著《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一书中,他用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并不必然是负面关系:新技术革命产生的新通用技术会改变整个经济的面貌,但这些通用技术并非“即插即用”,它们被实际应用于经济中不同部门后,还需经过次级工艺创新,这一渐进过程,因此也给了就业者适应新技术的时间和实践机会。

与阿吉翁观点相似的还有经济历史学家、《自动化与未来工作》一书的作者亚伦·贝纳纳夫,他指出,劳动力需求不足导致普通人收入无法提高,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但劳动力需求不足的主因并非自动化的发展,而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投资决策权”的“社会斗争”。

与之相反,悲观派一方则持“技术导致不平等和就业不足”等观点。比如《技术陷阱》一书作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对技术革命带给就业者的冲击作出了悲观判断。

不过,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随后在其作品《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对弗雷的论述提出了委婉批评,并信心满满地指出,新技术使用带来的“创造性破坏”,也会催生对新商品和新服务需求的增加,从而创造出全新职业、全新业务,甚至是全新行业。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总是会淘汰部分工作,又以其他形式或者在其他地方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对于这一话题,《哈佛商业评论》长期以来也保持着密切关注,认为人工智能将在商业领域中产生巨大影响,也将极大程度地扩大早前多个通用技术的应用规模,并定期通过“认知人工智能”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可以说,从种种角度看来,未来或许会像阿吉翁所提出的,技术革命本身不是就业的敌人。相反,自动化能让生产变得现代化,赢得更多市场份额,从而雇用更多员工,形成正向的生产率效应。


 01 |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作为创新和经济增长问题领域的大家,阿吉翁早年便与豪伊特合作,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引入增长理论,初步构建起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并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内生化,构建了失业—增长模型:技术革命会加快工作的自动化,更多工作会被机器人替代,但技术革命也会催生一系列次级创新,影响经济中的所有部门,促进企业增长和扩大规模,从而补偿并增加就业。

而本书即阿吉翁过去几年间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内容,更是其30余年研究创新与增长的集大成之作,容纳进当下全球经济中显见的诸多问题:可持续长期增长、不平等根源、竞争和全球化、中等收入陷阱等。他在序言中提到:此书之作有两大背景,第一是智识背景,全书的研究建基于熊彼特关于创新和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基础之上;第二个则是现实背景,本书写作期间适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促使经济学界积极思考危机后,全球经济和各国社会将会出现何种长远趋势。

在他们看来,创造性破坏将成为讨论核心。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与之伴随的社交隔离等,大量传统的就业岗位会被破坏,同时危机也为新的创新活动开拓出空间。

为此,阿吉翁测算了个体工厂层面在给定时间内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就业的影响。他指出,自动化对就业的正面促进作用会随着时间而加强,一家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两年后的就业会提高0.25%,十年后则能提高0.4%。也就是说,与人们通常的预想相反,自动化给工厂创造的就业岗位多于摧毁的就业岗位。这是因为,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使产品能比竞争对手给消费者带来更大价值,从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反过来,市场份额的提升促使积极推进自动化的企业加大生产规模,从而雇用更多员工。即便脱离个体企业考察整个产业层面,这一结论依然适用,因为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产业,恰恰就是就业增加最多的产业。


 02 | 《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重视预测未来,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固稳定的秩序或系统来应对挑战。可是现代社会也充满不确定性,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整个秩序和系统就变得非常脆弱以致崩溃。

对此,毕生专注于研究不确定性、概率问题的《黑天鹅》一书作者塔勒布指出: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就应想办法从中获益。

于是,通过向我们揭示极其罕见而不可预测的事件如何潜伏在世间万物背后,塔勒布在《反脆弱》这本书中极力为不确定性正名,力图让我们看到它有益的一面,甚至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塔勒布认为,脆弱的事物在压力下会崩溃。但如果具备“反脆弱”思维,就不仅能对抗压力,从不可预测、不受欢迎的混乱和波动因素中获得成长并获利,并且能拥有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特性,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这都至关重要。


 03 | 《后稀缺:自动化与未来工作》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硅谷巨头、政治家、技术未来学家和社会评论家们经常声称,我们正逐渐步入技术快速自动化的时代,曾经熟知的传统工作模式即将终结。本书作者亚伦·贝纳纳夫教授则认为,未来学家们所谓的自动化导致失业,是“虚假的危言耸听”。

他指出,人们对机器挤压劳动力的担忧早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为此,通过在本书中介绍过去50年世界经济及劳动人口的发展,他着重审视了当今世界劳动力需求持续低迷的源起和发展,探讨了解决这一市场失灵问题的其他政策选择——新自由主义结构调整、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以及全民基本收入,旨在探讨自动化的发展与未来工作的关系。

在书中,他既描述了值得期待的未来社会,又为我们指明就业难与用工荒矛盾的症结所在,对“技术导致不平等和就业不足”的论调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造成今天所面临危机的原因并不是自动化驱动下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岗位数量缩减。真正的问题在于,以前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扩张的速度开始放缓,继而导致新增就业岗位减少,经济陷入了持续性停滞。

此外,本书也涵盖了自动化与失业关系的历史来源、争论焦点,以及左翼和右翼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有助于读者从新的视角对当前的劳动力需求困境进行思考。


04 |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本书作者施瓦布认为,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始了。他指出,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席卷而来,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几次工业革命。

在本书中,施瓦布也探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他认为,未来的世界会涌现出许多新岗位和职业,这不仅是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还因为许多非技术因素,比如人口压力、地缘政治变化、新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此外,他提醒世人,在思考自动化和劳动力被取代现象时,关于技术对就业和未来工作的影响,应避免让思维走向极端。

在他看来,技术对就业发生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影响:一方面,技术对就业有破坏效应,因为技术带来的颠覆和自动化会让资本取代人工,从而导致工人失业,或者把他们的技能用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这样的破坏效应也伴随对新商品和新服务需求增加,催生全新职业、业务,甚至是全新行业。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总是会淘汰部分工作,又以其他形式或者在其他地方提供新的工作机会。


 05  |  《技术陷阱》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给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带来深刻影响。本书作者、知名经济学家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先是系统而全面地回顾了近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以及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分配。而后指出,在眼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中,过去的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面对现在的状况。籍此,弗雷力图说明技术进步对收入造成何种影响,将决定人们对它的态度。

他认为,自动化对社会的影响超出此前人们的认知。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下一阶段的技术突破或许可以再次提升劳动生产率,但这些技术中许多都是取代型技术,会进一步给非技术型工人的工资带来下行压力,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分配极有可能更为不均。而如果不解决自动化过程中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的问题,社会将付出巨大代价。

基于此,弗雷提出,为避免落入技术陷阱,各国政府必须出台政策刺激生产率增长,同时需要采取教育改革和加大教育投资、提高福利等多种措施,努力降低自动化的社会成本。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问题到底会如何发展,目前还很难定论,也有待更多学者进行实证研究。本书可以说代表了与斯密、阿吉翁等学者截然不同的一种观点,书中弗雷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情景的悲观判断,可聊备一格,以供兼听。

事实上,前两次工业革命并没有造成大规模失业,而是全面提升了社会繁荣程度和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如阿吉翁的研究所证明,面对自动化大势,一些企业会错失采用新技术的机会,导致市场份额下降,不得不减少员工,将生产外包,甚至关门大吉,这可以视为自动化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但此类自动化发展趋势下的就业减少,应归咎于错失自动化关键节点而被迫退出市场的企业。


 06 | 《即将来临的工作危机》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机器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如何渗透了我们的生活?能够使人类免于被机器取代的关键举措有哪些?当全职工作不再是稳定的就业选择时,我们如何重新建立“就业安全感”?适合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工作概念是什么?个人、企业与国家应当如何行动,解决经济混乱导致的不平等并提升人类福祉?

科幻电影中的高科技构想正在逐渐被人类写入现实:仿真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私人助手……新兴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科技与人类、社会与个人、社会与科技之间的矛盾。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商业和经济模式,它正在重新塑造我们的工作形态。人类面临的不只是被机器人取代的风险。当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少,失业和未充分就业者如何获得收入、享受医疗和退休福利?人们如何在零工经济中找到一席之地?

作者以美国社会为例,指出劳动力危机背后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制度不匹配、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基础问题更为关键。只有认识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我们才能在数字化转型的洪流中找到方向。

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为转型这一痛苦的过程提供一种更人道的解决方式。我们面临的究竟是一个共享繁荣、和谐共进的未来,还是一个充满动荡、混乱不安的未来?这本书不一定会给你最终答案,但它一定会塑造你把握这个时代的方式,而这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07 | 《富种起源》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在传统历史观下,说一个社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就是嫌人口多,要启动增长,药方无非就是人口转型。而在本书中的西西弗斯增长观看来,历史不是线性演进的。富而少生、重视教育、商业文化、司法实践、和平与治安,都曾在漫长的文明史上反复出现过、发展过、消失过、恢复过。

因此,在本书作者吴乐旻视角下,工业化只是无数具有节育效应的效用品之一,工业文明的成功并不是在抑制人口上,而是在增值人口上。富种起源也不是因为某种人类行为发生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而是因为这些行为的持续性和传播性发生了从弱到强的逆转。

他指出,从工业化初始阶段人口经历快速扩张之后,工业化国家增长了人口,打赢了战争,繁荣了贸易,输出了移民,把自己的基因、文化和技术撒播到其他国家,这才使工业化成为一场革命。如果工业化从一开始就让人口萎缩,打一仗输一仗,关起门来织绣花枕头,那工业化就不会有机会席卷全球,工业造物也只会像成千上万种普通效用品那样湮灭无闻,只配到博物馆里被当作考古珍奇来陈列。

因此从小的视角说,马尔萨斯机制并没有错。给定资源,人少一点,人均数据上当然能富一点。但这么点琐屑变化在结构性变迁的滔天巨浪里,不过是一粒反向溅射的水珠而已,就算工业社会不发生人口转型,人类照样能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而在更长的历史尺度下,人口转型反而是工业文明最大的危险之一。未来世界,如果族群之间冲突加剧,跨族群的知识交流中断,那么发达社会的低生育率很有可能会敲响这些文明的丧钟。

换个角度说,他认为如果人类真的是靠人口转型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那么未来只要不发生过于剧烈的环境和资源危机,我们哪儿还用得着担心人类文明的黑暗再临?但在新的历史观下,黑暗再临是极大概率事件,而人口转型恰恰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那朵乌云。


 08 | 《零工经济》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零工经济”的蔓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本书中,学者黛安娜·马尔卡希就这样描述了零工经济时代新的工作方式:用时间短、灵活的工作形式,取代朝九晚五的传统工作形式,包括自由职业者、独立合同工、兼职雇员,以及基于项目的工人或其他临时工。

于是,她聚焦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乏力同时出现时对就业产生的冲击,试图为普通人找到应对之道。比如,从经济增速一面来观察,她认为新兴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正在减少;而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企业正在通过裁员、精简、重组来逐步减少全职岗位,转而用自动化、外包或承包的方式去完成一些此前的全职工作。

由此来看,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挤出效应,尽管不是全局性的,且会随着新技术普及使用而提高效率,创造出新的需求和新的岗位,但在这个过渡阶段,更多“打工人”可能面对就业挑战,零工经济也在此背景下形成气候。

放在传统社会,这对很多人的生计来说将是巨大挑战,但在如今日益成熟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共享经济时代,情景将可能截然不同。社会和就业市场都在迅速变化,很多时候不可预测,这让今天的职场人很少能沿着预先确定的职业阶梯慢慢向上爬,职业规划和生活方式的转型于是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选项。

因此作者指出,零工经济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技能经济,技能型劳动者会是鱼与熊掌兼得的赢家。这种从“企业—员工”到“平台—个人”的转变,尽管对人们工作方式的影响刚刚开始,其带来的影响却不可小觑。

随着零工经济发展,人们完全可以期待自己成为价值和收入的真正主人,在能力圈内行动,在舒适圈外学习,因为它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还有生活方式。人们可以不用费尽心机去找好工作,而只需要专注于找到好的工作内容。


 09 | 《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对许多人来说,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工作超过50年,总工作时长达130000小时,我们这一生,几乎没有什么能比工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而在这样一件我们几乎要花费一生时间的事上,有多少人在说着我不喜欢我的工作。

因此,本书作者、斯坦福大学人生实验室的创建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提出,是时候转变我们看待工作的思维模式了。在他们看来,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用设计思维解决你能想到的所有工作难题,设计你在工作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才能拥有一份既有创意又有意思的工作。

比如,你必然会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你可以通过设计有效地转变你的心态;还比如,金钱和意义通过有效的设计,也不是两难的选择题,你可以设计出一份二者兼得的工作。当然,办公室政治你很可能也会遇到,我们不能假装这个问题不存在,而是要用设计思维重新理解政治博弈之后的影响力和权力的运作。

如果说人生设计让你开启了一场人生实验,让你开始思考如何真正活出精彩的一生,那职业设计就是人生设计的出口、落地和执行。原因很简单,精彩的一生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精彩的工作,漂亮地活着。


书单|机器人会抢走人类饭碗吗?是时候想想新的出路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