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建 DOCX 文档

2023-06-21 16:09 作者:bili_18225352076  | 我要投稿

端午节安康

端午将至,不知道朋友们准备怎么度过这个三天的小长假呢?无论是外出旅游、和朋友小聚、在家补觉,中国人的节日一定离不开美食。仿佛已经闻到了各家飘出的粽香!虽然无法为大家送上节日美食,但今天我们为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精神食粮——几则关于“端午”的小知识和小故事,希望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端午节”,了解我们古老而又美丽的传统文化。

端午是节日不是节气

提起中华传统节日,很多朋友会把节气和节日搞混。确实我们现在庆祝或纪念的传统节日里就有节气,最典型的就要属“清明节”了,清明不但是传统节气之一,同样也是当前公立节假日。但,中华传统节日里大部分都和节气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我们熟悉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甚至二月二龙抬头、九九重阳节都不是节气。

那么除了每次背一遍“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歌,我们怎么来快速区分节气和传统节日呢?在这儿我给您介绍个小规律。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为了规范农时,指导农业耕种的,大家都知道——植物生长靠太阳,所以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来自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规律,又叫做太阳历。由于太阳历和我们现在用的公历高度重合,朋友们会发现,每年每个节气对应的公历日期前后相差不超过两天。比如春分基本都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清明则在4月4日到6日之间。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端午为什么叫 “端午”

在传统干支纪年的十二地支里排第七位,同样由于农历的正月从“子丑寅卯”的寅月开始,顺序向下排到“辰巳午未”的午月正好是“正二三四五”的五月。所以说,端午就代表了农历的五月初五。

也许有人会问,就用数字五,既能表示五月又能代表五日多好,写成中午的午,表示“初五”这个意思的感觉就被弱化了呀?

确实是这样,据说很早以前“端午节”的午字用的就是数字五。究竟从何时起、为何将端五的五改成了中午的午,很难有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种说法流传较广。据说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在八月初五,一代名臣、宰相宋憬为了讨好皇帝,避数字“五”这个字的讳,才将“端五”的数字五正式改为中午的午的。

端午节的由来

提起端午节的由来,朋友们最耳熟能详的要算“祭祀屈原”了。其实除此而外,全国各地还有纪念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越王勾践和东汉时期广西苍梧太守陈临等历史人物的诸多端午起源说。这些传说虽然流传甚广,尤以屈原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为大众所知。但是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质疑。很多学者认为,后世人们的纪念活动为端午增加了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但端午的由来另有源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要知道,古时候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恶月,五月初五为重五,则为恶上加恶被称为“恶月恶日”。这是由于端午时节,正是仲夏之时,湿气变重,蚊虫动物纷纷活跃,此时南方一些潮湿地区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五毒并出,病毒瘟疫多有泛滥。古人在此时特别注意沐浴斋戒、避疫驱虫,就此演变出了插菖蒲、艾叶、佩戴香包以驱毒,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菖蒲酒以避瘟疫等习俗。

跟端午节有关的话题还有不少,时间有限,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了。在这里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安康、快乐!

新建 DOCX 文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