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神经内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一、感染途径
1.血行感染:皮肤黏膜(蚊虫叮咬、动物咬伤)、输血、注射器
2.直接感染:颅脑外伤、邻近组织扩散
3.神经干逆行感染:嗜神经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狂犬病病毒)
二、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脑炎)
1.概述
1)最常见病毒感染性脑炎
2)累及部位:额颞、边缘系统
3)后果:脑组织缺血坏死、变态反应性脑损害
4)传播:人群密切接触
2.病因与机制
1)嗜神经DNA病毒,人是唯一宿主
2)两个血清型:

3)存在位置:水疱液、唾液、粪便
4)传播途径:直接接触
5)发病机制:
(1)感染:2-3周口周、呼吸道感染
(2)潜伏:沿三叉神经分支上行至三叉神经节,潜伏于此
(3)发病: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入颅,引起额颞、边缘系统出血坏死
*此外也可以直接感染,沿嗅神经、三叉神经直接入颅
3.病理:
1)大体:脑组织出血性坏死,不对称分布;额颞、边缘系统最明显
2)微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Cowdry A型),其中含病毒颗粒+抗原
4. 表现:
1)年龄:中老年(>50岁)
2)起病形式:急性、亚急性
3)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咽痛、恶心呕吐、口唇疱疹
4)三大临床症状:
(1)感染中毒症状: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癫痫
(2)精神行为异常——与颞叶、边缘系统有关
①兴奋症候群:谵妄、幻觉、妄想、躁狂
②紧张症候群:缄默、木僵
(3)神经功能受损:癫痫、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意识障碍、昏迷
5.辅助检查
1)脑脊液:
(1)压力:正常/偏高
(2)细胞:数量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较多RBC(脑脊液黄变,是脑实质出血和坏死的表现)
(3)蛋白:轻中度升高
(4)糖、氯化物:正常
(5)病毒学:HSV-DNA、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之间有4倍升高)
2)EEG:弥漫性高幅慢波背景
3)影像学:CT早期敏感性低(低密度信号),MRI早期诊断有优势(先累及颞叶,48h内颞叶内侧、额叶眶面、岛叶出现T1低信号【出血坏死】、T2高信号病灶【出血坏死】)
【附:MRI读图简单原则】
白色:高信号;黑色:低信号
T1 WI:脂肪(信号强,白色)、脑与肌肉(信号中等,灰色)、脑脊液(信号低,黑色)
T2 WI:脑脊液(信号强,白色)、脑灰质(黑色)、脑白质(灰色)——脑沟回之间都是白色的,且大脑皮层是黑色的,两者对比很明显。
空气、骨皮质:含氢少,T1、T2上均是低信号(黑色)。
4)脑组织活检:神经细胞内发现嗜酸性包涵体,电镜下发现HSV病毒颗粒。
6.诊断:临床诊断+脑脊液查见抗原抗体或DNA
7.鉴别:
1)其他病毒性脑炎
(1)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病史;脊神经根、脑神经感觉神经节之内潜伏。累及血管,导致脑梗死,查抗体或DNA以诊断。
(2)肠道病毒脑炎:夏秋季,胃肠道症状,EV71病毒
(3)CMV脑炎:见于免疫抑制患者,病灶累及脑室旁白质
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生,累及白质
3)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WBC升高,细菌培养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
4)自免脑炎:累及海马、扣带回和额叶眶面等边缘系统。记忆力障碍、精神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癫痫。脑脊液中自免脑炎抗体作为主要鉴别点。
8.治疗
1)抗病毒:
(1)阿昔洛韦(抑制DNA聚合酶,抑制DNA复制),治疗21d
副作用:肝毒性、造血系统毒性;肾功不全
(2)更昔洛韦:骨髓抑制、肾损害
2)免疫抑制剂:干扰素、糖皮质激素
3)对症支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你、颅高压用甘露醇
三、脑膜炎
1.主要症状:
1)感染:发热、寒战、呼吸道感染
2)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柯氏征(135°)、布氏征
3)颅压增高:头痛、喷射样呕吐、意识障碍
2.伴随症状
1)病毒性脑膜炎:食欲减退、腹泻
2)化脓性脑膜炎:出血性皮疹
3)结核性脑膜炎: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
4)隐球菌性脑膜炎:视神经麻痹
3.脑脊液检查

解释:
1)蛋白质:细菌感染后,渗出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增加
2)氯化物和蛋白质共同维持脑脊液渗透压,蛋白质下降则氯化物升高
3)脑脊液糖正常情况下为血糖的1/2-2/3
参考:
1.神经病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儿科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传染病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