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其实挺光明的
预警:本文可能跟大多数答案的解读都不一样,我甚至觉得可能跟导演本人的想法也不一样。
本文不讨论一切史实,仅讨论电影展现的场景

看到一个豆瓣评价:“所有的门他都推不开,所有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人都在欺骗他。”我突然觉得,这个结局,是一个无比光明的结局。
昔年连自己系鞋带都不会的人,学会了自食其力

昔年连照顾自己多年的仆人都漠不关心的人,懂得了和同事说再见

他推开了温室的门

追上了监狱长

甚至如果按照我们平常对说谎的定义——“口是心非”来看的话,最后参与这个对话的人都没有说谎——大家都说了自己坚信不疑的话。
这个世界会好么?
溥仪做到了他之前做不到的一切,庄士敦希望能惠及他的科学,监狱长所希望他能理解的平等与独立,溥仪自己希望拥有的自由,他都有了。然而,得到了一生渴望得到的一切,改变不了被时代的洪流砸倒在地的结局。
还是有人被崇拜,还是有人被冤枉……你甚至可以说抬着照片的人不过是抬着轿子的人的重现
但……这是一个悲剧循环的世界嘛?
似乎也不是。
不管怎么说,曾属于少数人的自行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街上行走的再不是蓬头垢面的民了。

就在这样背景中,我们进入了最后一个梦幻的篇章。
溥仪像普通游客一样买票进入了故宫,却不知是不是由于思念过往,闯进了禁止进入的宫殿,并跨过重重阻碍走向了龙椅。这或许又是对整个故事的一个隐喻:溥仪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偏偏在血统、性格、时代与命运纠葛之下和皇位这个至高之位纠缠一生。

也就是在这里,溥仪见到了另一个住在这里的小孩子。

又是一个小孩子!但对那个小孩子而言,这里不是巍峨的宫殿,只是一个住所和家长的单位罢了。这里的门也不会是囚禁他的囚笼,这个孩子要到外面上学(红领巾),要在外面穿过满是自行车的马路,假期会到湖里荡起双桨。等他长大了,他可能会去天津、去东北,甚至还会去牛津去剑桥,去莫斯科去东京,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就像在遥远的未来,这座宫殿的门扉将要打开,世界各地的旅客将要跨过门槛,用更冷静(也更漠然)的态度来审视这段历史一样。
当然,这个孩子可能也会冲进一场场运动里,也会受到时代的各种磨难苦楚,也会被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潮碾过。
可是,无论如何,这个孩子都不会再被困在皇权的枷锁中,一生都被这个枷锁扭曲,却也用这个枷锁毁伤身边的一个又一个人。
因为这种过时而虚伪的权力的时代结束了。新时代有新时代的苦楚,可那毕竟是新时代的事情了。
在那里,谁的命运也不能由别人来决定,包括死亡的方式,在那里,爱情是真正的,幸福不只是是一种可能,在那里,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家族,终会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
——《拉丁美洲的孤独》
一代人来,一代人往,而太阳照常升起。
于是老一代人如烟逝去
而新一代人放出了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