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宝钗海棠诗全解

2021-01-16 10:48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现在,我们接着来解析宝钗作的第二首咏海棠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在宝钗的这首诗中,又隐藏了什么样的含义和秘密呢?全诗如下: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大家注意,宝钗这首诗可是被李纨评为第一的呀,这首诗真有那么好吗?到底好在哪里?说实话,如果仅从文学角度来看,它的遣词用句都很朴实平凡,说不上多么精彩。比喻想象方面也没什么新奇之处。相比之下,黛玉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才真是想前人所未想,众人看了也都齐声喝彩。这才应该是第一呀。

那么我们来看李纨对它的评价:“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什么叫“含蓄浑厚”?意思应该是说,宝钗这首诗的好,并不体现在其表面的文字。而是在表面简单的文字的背后,包含着多层次的、非常复杂的隐藏含义。这些含义是如此的丰富,以至于要用“浑厚”来形容。

在我看来,也的确如此。这首诗对宝钗(静妃)身上种种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作了全面的精确影射,作者的构思设计能力以及文字功夫,真的太厉害了。就好比《天龙八部》里面的那个扫地僧。看着毫不起眼,其实是全书功力最浑厚的第一高手。举手投足之间,就把原来牛得不行的几大高手一一收服。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到底怎么个厉害法。

先说第一层次的含义。正如此处的脂批所说:“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那宝钗此时的身份,是顺治的废后静妃。她是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公主,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这身份可比董小宛不知高贵到哪里去了。此时她又是刚刚被废,在妇道方面还没有污点,也比董小宛“清洁”。

因此第一、二句就在强调这点,“珍重芳姿”就是这个意思。宝钗是说,她虽被废,但还会珍重自己的身份和名节。要象两盆白海棠花一样,白天也闭门掩户,不让外人窥探,只自己亲自拿“手瓮”来浇灌花朵。说白了就是在为自己立贞洁牌坊,表示会只在自己冷宫内修心养性,浇花养草,不见外人。


第三、四句,重点描写海棠花被投影在阶砌上的影子。这是想表达什么呢?首先这是继续以花喻己,暗指自己独守空闺,冷清寂寞,常常满含幽怨独自站立在门口的阶砌之上。其次,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闺怨意象。在乐府古题中,就有《玉阶怨》这个专写“宫怨”的曲题。许多诗人也都曾以此为题,描写妇女独守闺中的寂寞和惆怅。如李白的一首: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女主人公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她却还在痴痴等待。直至无可奈何而回到室内。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拉下帘幕。帘幕放下来了,却更难消受这个凄苦无眠之夜,在更加无可奈何之中,却更要去隔帘望月。

大家留意此诗的后两句。湘云诗的“晶帘隔破月中痕”,即是套用这两句的诗意。宝钗说她天天晚上望月思君,期盼君恩再临。湘云就特意用“隔破”二字,即指她和皇帝的关系已经破裂,裂痕难以修复,破镜再难重圆。这同前述的“花因喜洁难寻偶”的意思一样,湘云是全方位无死角地反讽宝钗是个弃妇。

那么说回宝钗。通过上面这么一解释,大家应该就能大致明白宝钗这首诗主要想说什么了吧?很明显,她这是在卖惨,是想向顺治求复合嘛。所以到第七句的时候,她就直接点出了主题,就是想“欲偿白帝凭清洁”。

这样接下来的第五、六句也就瞬间能明白了。两句还是紧扣以花喻己的写法,然后也还是用典,用以表达自己期望面君之意。用什么典呢?用的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宋代刘兼的咏海棠诗中,“烟轻虢国颦歌黛,露重长门敛泪衿”这两句中的两个典故。

淡极始知花更艳”,以白海棠花的极白来比喻自己的美丽,“淡极”对应“烟轻”,说的是唐代张祜的《集灵台·其二》写虢国夫人的典故: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在朝见唐玄宗的时候,对自己的素颜极为自信,嫌施了脂粉会玷污了自己的美貌,只仅仅淡淡地扫了一下眉毛就去朝见皇帝了。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个典故,把海棠花的白、人脸的美,以及期盼面君这几个含义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呼应了本诗第三句的“胭脂洗出”。

再看“愁多焉得玉无痕”。这句对应“露重长门敛泪衿”,“愁多”对“露重”。宝钗以陈皇后在长门宫天天以泪洗脸自比,是说皇上您看这花上的露珠,就好像我天天思念您而落下的泪水一样啊。

另外多说一句,这一句旁的脂批“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我认为是不对的,这个批书人要不没看明白,要不没说实话。虽然愁多泪多确实是黛玉的特点,但却并非黛玉的专利。宝钗被抛弃后也一样愁多泪多。并且这首诗全诗都是宝钗“自写身份”,通过写自己的悲惨愁怨,来唤起宝玉(顺治)的同情,从而能回心转意。这时怎么会突然反而去讽刺宝玉呢?

所以按我上述的理解才是最合理的,全诗的诗意也才是连贯而统一。

接着的第七句“欲偿白帝凭清洁”没什么可再多说的了。最后一句“不语婷婷日又昏”,我后面再解释。

现在说回虢国夫人和陈皇后的典故。作者在探春诗和宝钗诗两次用此典来相互呼应,并不仅是上述所说的那么简单的,这里面还有更深的用意--特别是关于陈皇后的典故。

大家知道吗?这个陈皇后,据说后来还真的是被汉武帝复幸了。大家来看《长门赋》的序言: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原来陈皇后被废之后,以黄金百斤聘请司马相如,专门为她写了这篇《长门赋》。进献给汉武帝后,感动了汉武帝,竟然成功得以复得亲幸了!

显然宝钗是把陈皇后当做自己的偶像嘛。这才是作者用陈皇后典故的最终用意!


那么《长门赋》是怎么写的呢?它为何能感动汉武帝?下面我们大致来看看《长门赋》的行文结构:

首先第一段就是“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

说陈皇后是“一佳人”,她在长门宫里“步逍遥以自虞”、“形枯槁而独居”、“饮食乐而忘人”,我们对比宝钗诗的首两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这含义不是差不多嘛。

然后说陈皇后自感以前“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懽心”,既愚蠢又傲慢妒忌,现在“愿赐问而自进”,愿意改过自新了。她“登兰台而遥望”,看到周遭“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都是阴郁凄惨的景色。接着“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又从室外回到室内,看到室内雕梁画栋却冷清孤寂,她只能“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独守空房,望月自怜。

看看,这些跟李白《玉阶怨》描写的意境几乎一模一样的。也即是跟宝钗诗的三、四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含义一致。

接着,陈皇后在宫中抚琴,“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连左右的宫女听了都悲伤落泪。陈皇后自觉“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感觉没脸再见皇上了,颓然地上床睡觉。这意思,也跟宝钗诗第五、六句有相关联。

然后,陈皇后说自己“就床”后,仿佛梦见皇帝来到了身边,“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但“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梦醒了身边却空无一人,心丧若死。她“起视月之精光”,感觉“夜曼曼其若岁兮”。然后她“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在黑夜荒凉的庭院中,有一个亭亭玉立的身影,孤单都等待着天明。这意境是多么的悲凉,让人心酸落泪。怪不得汉武帝都被感动了呢。全文的结尾是“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陈皇后表示不管过多久,都是不会忘了皇上的。

最后这段描写女主人孤独地、久久地亭亭玉立于庭院这个意境,这就是宝钗诗最后那句“不语婷婷日又昏”的意思了。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作者不单只把宝钗比作陈皇后那么简单,而且宝钗的整首诗都是仿照《长门赋》的篇章布局结构来写的,这样就把宝钗影射静妃、以及希望得到顺治帝复幸这个含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大家注意,作者是特意把《长门赋》中的“亭亭”,改为“婷婷”的,这点另有深意,又能引申出一大篇文章,我后文再写。

那么明白作者的总体构思后,还远远没完。我们来研究“冰雪招来露砌魂”这一句。这句也有引用,引自范成大的《夜行上沙见梅,记东坡作诗招魂之句》:

玉妃谪人世,乃在流水村。

天风吹婵娟,飘堕寂莫滨。

芳心怨命薄,玉色凄路尘。

佳人来无期,日暮多碧云。

溪声为咽绝,月亦低微颦。

相逢倦游子,一笑不复珍。

脉脉问不语,亭亭意弥真。

要我冰雪句,招此欲断魂。

苏仙上宾天,妙意终难陈。

璇柄忽倾堕,晓岚愁翠昏。

大家瞧瞧,这首诗的意思跟宝钗诗要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模一样。

诗的起首就是把梅花比喻为被贬谪人世的玉妃,被天风吹落,飘坠在寂寞的水边。这用来比喻被废的皇后太恰当了。然后“芳心怨命薄,玉色凄路尘。佳人来无期,日暮多碧云。溪声为咽绝,月亦低微颦。相逢倦游子,一笑不复珍”,也同样是一连串凄凉哀怨的描写,也同样是没人珍惜光顾。

接着,范成大把梅花拟人化。他想向梅花问话,梅花却脉脉无语。但是其“亭亭”的姿态,却显露出她的真意:仿佛在邀请作者写出咏赞梅花冰肌雪骨的诗句,来招回这快要凋谢的梅花的魂魄。可惜的是,诗人自惭水平不够,写不出苏东坡咏梅花的那种精妙的诗句,终究是难以表达出梅花的美妙。最后梅花也只能继续孤独地日复一日,看着天上的星辰斗转星回,经受着岚风从早吹到晚。

冰雪招来露砌魂”就是引自此诗的“要我冰雪句,招此欲断魂”。这句说的邀请诗人写诗来为花招魂,不就是跟陈皇后邀请司马相如写赋向皇帝求复幸,两者完全类似嘛。

不仅如此,“不语婷婷日又昏”也一样是引自此诗的“脉脉问不语,亭亭意弥真”。所以,范成大此诗和《长门赋》是相互呼应的,都被作者引用来表达其影射的意思。

我们再接着研究为什么范成大特意提苏东坡。因为苏东坡多次被贬官。在被贬的路上,他多次写诗描写路途上所见的梅花。如他被贬黄州,写了春风岭梅花二绝。第二年,路过岐亭,想起春风岭上的梅花,又写“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后来又写“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一直到最后他被贬到惠州,还写“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

范成大提到的苏东坡的“招魂”诗,指的就是这个。那么大家要明白,苏东坡老写梅花“断魂”,是什么意思?这是跟他的被贬联系在一起的。他把自己的被贬后落魄的心情比作路边仿佛断了魂魄一般的梅花。然后要为梅花“招魂”。“招魂”本身就是一个典故,出自战国时宋玉写的楚辞《招魂》,隐意是为被楚顷襄王贬谪的屈原招魂。故苏东坡为梅花招魂,当然是指希望自己能被皇帝重新起复了。

而“招魂”跟梅花有何特别联系呢?原来古代文人认为,南方的梅花是会开两次的。如唐朝韩偓的《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湘浦梅花两度开,直应天意别栽培。”苏东坡写的“返魂香入岭头梅”也是大致的意思。同时,梅花也专门有“梅开二度”这个成语。梅花二度重新开放,自然就如同梅花“返魂”了一样。

综合以上的解释,现在我们再重新来理解“冰雪招来露砌魂”这句的意思,就比较清晰了。它是把宝玉房中的海棠花,比作返魂了的梅花。它能进入皇帝的寝室,就像废后重新得到复幸一样。而宝钗的诗就是那“冰雪句”,就如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能感动皇帝,让皇帝重新招来自己这个“露砌魂”。这里把“返魂”原来的用以形容被贬官员重新起复的含义,转义为比喻被废皇后得到复幸了。


那么大家不要小看“返魂”的这层意思,因为这并不是仅仅体现在宝钗这首诗里面的。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影射含义。宝钗为了要“返魂”,可不仅仅只是在海棠社中写了一首诗那么简单,她可是早就准备好了“灵丹妙药”的!宝钗的“灵丹妙药”是什么?当然是她的“冷香丸”啊。

我们先来看下面一个关于“返魂梅香”的介绍:

返魂梅香,原名为浓梅香,又称「韩魏公浓梅香」或「魏公香」 ,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 。为宋代的名相。此香之流传,初因韩琦所爱而传香法,后惠洪又从苏轼处得知此香方,而传於黄庭坚。然而黄庭坚却以浓梅香之名“其意未显”而改为返魂梅。

黄庭坚在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建中靖国元(1101)写〈承天院塔记〉一文被罗致「幸灾谤国」罪名,再次贬谪广西宜州。同年十二月,途中从湖北鄂州逆江南下,经过长沙,在碧湘门登岸养病一个月。在此,与好友惠洪 (1071-1128)相见,黄庭坚记录当时情形:

余与洪上座同宿潭之碧湘门外,舟中衡狱花光仲仁寄墨梅二枝扣船而至, 聚观於灯下。余曰:只欠香耳。洪笑发谷董囊取一炷焚之,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怪而问其所得,云:东坡得於韩忠献家,知子有香癖而相授,岂小鞭其后之意乎。洪驹父集古今香方,自谓无以过此。以其名意未显,易之为返魂梅……

黄庭坚为何把原来魏公香改名为返魂梅香?很可能是跟这是从苏东坡手里流传出来的有关,也跟当时他自己也是处于被贬谪的状况之下有关。

因为他一闻之下,感觉“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只有在非常落寞凄凉的心境下,才能有这种感觉吧?黄庭坚这其实是在借题发挥。

那么这种返魂梅香,其实并不是梅花做的。它只是一种香如梅花的香料而已。《瀛奎律髓·梅花》引宋朝曾几的《返魂梅》诗,注:“原批:此非梅花也,乃製香者合诸香,令气味如梅花,号之曰‘返魂梅’。

现在我们回到宝钗的冷香丸,那可不就是诸香合成的吗?还有,蘅芜苑里面,也有着诸多的香草。另外,“梅花香自苦寒来”,梅香那就是最冷的冷香!

冷香丸的主要材料是“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开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开的白梅花蕊十二两”,都是白色的啊。这里面的“白荷花蕊”、“白芙蓉蕊”、“白梅花蕊”,都很明确地是指向董小宛。而“白牡丹花蕊”也是的,因为董小宛宠冠后宫,她也是花中之王牡丹。

所以,宝钗的这方冷香丸,实质上就是以董小宛的精血骨髓制作成的,能让静妃“返魂”的返魂梅香。只有董小宛死了,顺治才有可能回心转意。

但是这个返魂梅香,没能让顺治回心转意,反而勾引来了陈之遴。大家来看宝玉初到秦可卿闺房的情景: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大家看对联的头两字“嫩寒”,跟黄庭坚描述返魂梅香的头两字是一样的。这暗示可卿房间的这股甜香就是返魂梅香。可卿有一半可是象宝钗的,所以她也在影射陈之遴与静妃的关系。不然为何可卿房间中有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的东西呢?

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这可是武则天与其面首行淫的时候助兴用的;“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不清不楚,两人就很可能有私情;赵飞燕是历史上有名的淫荡皇后,跟男人通奸“日以十数,无时休息,有疲怠者,辄代之”。

所以宝钗日日夜夜想“返魂”,想梅开二度,结果还是被宝玉抛弃,最后返魂返到贾雨村身上去了。

那么曾几的诗注中说了,这个返魂梅香,是假的梅香,不是真梅。所以,黛玉的海棠诗才会讽刺宝钗是“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的梅香是借来的,不是真的,宝钗根本没有梅花那样的冰清玉洁。她自诩的“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白,也是“偷来梨蕊三分白”,也是偷来的,不是自己本身原有的,都是假的。宝钗的“冷香”,其实是勾引男人的“甜香”。故此,冷香丸才会添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嘛。

好了,那么说到宝钗的假,我们就来到宝钗这首海棠诗的最后一重含义了。宝钗的洁白是假的,宝钗的梅香也是假,而她前面说的闭门自珍其实也是假的,思念皇帝更加是假的。作者对此作了更加隐晦、也更加精彩的影射。由于篇幅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下篇再详细分析。



宝钗海棠诗全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