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济学探寻1:理性or非理性

2023-01-23 14:21 作者:龙门大富翁  | 我要投稿

非理性作为人的本性的体现

金乐之 李宇坤

大家好,我们是上海中学“龙门大富翁”CPS项目的组员。今天我们为“龙门大富翁”经济学讲堂做一个导论:人的非理性。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重点。

在百度百科中,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在心理学中,心理学家认为人的非理性行为并非偶发,而是带有系统性,是天然的,一直存在的。在生活中,人也倾向于使用直觉的,感情支配的“系统1”来,面对当前处境,解决问题。

以下举一些生活实例:

1.在面对挫折时,我们更容易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而非听从他人的建议。例如,在数学老师强调一些较为朴素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往往贬低这种方法,而继续坚持自己原有的做法。我们当然知道老师比起我们有更丰富的经验,那个方法也很可能是有效的。但由于非理性,懒惰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拒绝采用。

2.部分人的目标设定不切实际,也未付出足够的努力。A同学目前的水平是年级200-250名左右,但他认为自己才智充足,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年级前一百名,设定完目标后,依旧维持之前的生活状态,没有付出切实的努力,仿佛一个宏大的目标就足以促进他的成长。

3.人不加思考地认同,跟从。例如在阅读梁衡先生所写的关于韩愈的一篇文章中,那篇文章写得的确很好,作者对于韩愈生平,性格,文章,挫折后的振作进行剖析,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热情赞美。然而,在谈自己的看法时,鲜有同学提出具有批判性,思辨性的观点。在生活中,大多数人盲目听从,散布谣言等等,也是相同的情况。

市场带给人们的是理性,因为在市场中,非理性的代价显得尤为昂贵。在金钱利益面前,身为高等动物的人,愿意去克服感性,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认真聆听他人建议,克制自己的偏好去迎合经济走向,以批判性思维对待各类问题。虽然这个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很可能是缓慢且劳累的,但所得到的收益无疑会抚慰倦怠的心,促使置身市场的人继续思考,慎重选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可否认的是,上述过程显得过于理想化,似乎只要投身市场便能在提升理智的同时增大收入,一箭双雕。但实际上,人的思维惰性与定式很难克服,很容易受情感因素左右,做出种种非理性行为,这类带负面影响的决策经媒介传播,以人类的从众心理为跳板,在市场上形成链式反应的反馈机制,不断放大,形成虚假的非理性繁荣,而最终导致的后果便是诸如股灾的经济打击。此类打击所根本作用于的实体是人本身,因此,市场对于非理性的人,通过使其亏损甚至破产的方式减少其影响或将其驱逐,以匀出更多资源供理性的人支配,使这些资源得到更合理化的利用。

而在政治上,对于广大群众而言,支持错误的政策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蒙受相应的损失,因为政治是一个多人游戏,且与市场不同的是,这个游戏的组别少,自然每个组的人数众多,个人的决策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微弱,也就无需每一个个体都投入大量精力并忍受痛苦以达到理性。更何况非理性因素诸如欲望、激情、信念等本身就是政治的构成性要素,也是推动政治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不仅是政治容纳了许多非理性,而且这两者之间已经不可割舍。但需要强调的是,此类非理性需要有理性的规训、引导与调适,唯有当二者达成和谐统一后,健全适宜的政治价值体系才能得以构建。诚如《论政治价值的非理性向度》一文中所言:“非理性与其说是理性的反动与敌人,不如说是人类思维在理性已力不能支、鞭长莫及之时的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1]李子旸《经济学思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2]田志文《论政治价值的非理性向度》,2015

[3]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经济学探寻1:理性or非理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