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龙电影的三部“多线叙事”剧情》
常常有人说,成龙电影的剧情都非常差,就只是打打杀杀而已,剧情没什么看点。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成龙有三部电影的剧情不仅不差,反而相当的牛逼,这三部就是《A计划续集》、《警察故事续集》、《奇迹》,分别是1987年、1988年、1989年的电影,都是成龙80年代后期的作品,这三部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分别达到了7.9分、7.8分、8.1分,这些评分也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至少在我个人心中,都应该在8分以上才合理。

如果说《A计划续集》和《警察故事续集》还在动作片的行列,那么《奇迹》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了,文戏为主,动作为辅,称为动作文艺片或许更为贴切点。长期以来,成龙一直有个文艺梦,可能也是因为常常有人说他只会演动作戏吧,他就想证明自己演文艺片也是绰绰有余的。成龙第一次尝试文艺范畴的片子是《龙的心》,之后在《A计划续集》和《警察故事续集》中也能发现,虽然动作戏一如既往地精彩,但在文戏处理上也是下了更大的功夫,这也是成龙向往文艺的一个反映吧。直到开拍《奇迹》,成龙原本是想拍成纯文艺片的,以此来彻底圆了自己的文艺梦,只可惜因为嘉禾的顾忌,最终还是拍成了半文艺片。
但话又说回来了,我个人之所以觉得《A计划续集》、《警察故事续集》和《奇迹》的剧情牛逼,不是因为文戏多,而是因为整体结构处理得太棒了,这三部有个共同特点,走的都是多线叙事模式,故事线比较多,出场人物也多,但相互之间又有关联,一起推动剧情发展,结构紧凑,不松散。多线叙事的节奏其实挺难把控的,如果把控不好,剧情就会乱套,但成龙却将多线叙事完成得十分自然,每条故事线都不是多余的,每个出场人物也都能对剧情发挥作用。所以当时也有人说,成龙以导演的身份,突破了港产动作片剧情简单、单线叙事的传统毛病。
在《A计划续集》中,马如龙一条线,镇三环一条线,警察局一条线,革命党一条线,清政府一条线,残余海盗一条线,这么多线并行在一起,要想使整部电影的故事明朗,这六条线一定不能乱,而成龙就拿捏得恰到好处,六条线没有一条线是单独成立的,互相之间都是有关联。在影片一小时左右,有段戏是在张曼玉家一起捉迷藏,至此几条线就已经开始靠拢了,出去后马如龙和镇三环又一起被海盗砍,六条线就全部齐了,到最后结尾,彪叔到场,马如龙胜利,革命党获救,镇三环被抓,清政府走狗被清(彪叔一拳KO),残余海盗被放,六条线都得以回收,而整部电影也就这样宣告结束了,不得不说节奏把控得太太好了。这部《A计划续集》同年也提名了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肯定也是因为剧情结构太牛逼了。

我个人特别喜欢在张曼玉家捉迷藏那段戏,拍得太神了,成龙接受采访时也说,光是这段戏他们就想了一个月:

至于《警察故事续集》,论剧情结构,肯定是不如《A计划续集》的,但客观来讲也是挺不错的了。和《A计划续集》一样,《警察故事续集》也是拥有好几条故事线:陈家驹阿美一条线(感情线),小混混一条线,警局人员一条线,地产商人一条线,炸弹狂徒一条线,这几条故事线也是共同推进着剧情的发展。有人可能觉得小混混那条线和本剧最主要的爆炸案(主线)没有关系,有点多余,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条线是影响陈家驹阿美感情线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对荧幕cp的感情戏在《警察故事续集》是最多的,贯穿全剧,所以说小混混这条线不仅不多余,反而起了重要作用(甚至本剧最精彩的公园夜斗戏也是由这帮小混混贡献的)。总的而言,除了小混混这条线回收得早了些,其余几条线都是贯穿全剧,甚至阿美都跟着陈家驹出现在了最后的工厂决战中。
论总体质量,我认为《警察故事续集》也不输《A计划续集》,虽然没有提名最佳剧情片奖,但提名了金马奖最佳影片奖,可惜只是提名,没有获奖。

说完了上面两部,最后再来说说《奇迹》。和最先说的《A计划续集》不同,《A计划续集》的主线并不够明显(主线可以说是马如龙与镇三环的明争暗斗),《奇迹》就不同了,《奇迹》是有一条明确主线的,那便是郭振华助玫瑰夫人创造一个奇迹,正好呼应了片名《奇迹》。除了主线外,这部剧还有不少支线,华老大是一条支线,反骨的李志飞是一条支线,何探长也是一条支线。有人可能觉得,在主线清晰的情况下,支线多了会产生割裂感,其实不然,至少在《奇迹》中,几条支线都是服务于主线的,没有单独存在的,就拿华老大一伙说来说吧,虽然看似和主线中的玫瑰夫人没有关系,但是不要忘了,郭振华为什么有能力帮玫瑰夫人创造奇迹呢?因为他成了老大,而既然成了老大,就不可能和其他黑帮大佬脱得了关系,所以是存在即合理的(而且本片为数不多的几场打斗也都出现这条线上)。在影片的最后,几条支线也都得以回收,而郭振华也如愿帮玫瑰夫人创造了奇迹,本片至此结束。
《奇迹》的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喜剧效果也是满分,但这部电影的剧情不是原创,不然我认为也是足以提名最佳剧情片奖的。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篇下面这种标题的文章,只能说啪啪打脸了,如今已然过八分了。

接下来,再简单说说我个人曾经对这三部片子中没看明白的一些情节吧:
首先,在《A计划续集》中,关之琳一伙不是帮镇三环在保安司家里偷了一条钻石项链嘛,但是偷完后却只留下了钻石牌子,项链则被放进一本书里去了,我曾经就很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镇三环难道不是想要一条价值不菲的钻石项链吗?后来才知道,并不是,他只是想要栽赃嫁祸马如龙而已,让马如龙身败名裂。后面,关之琳在影片中也说:“如果不是镇三环叫我们栽赃嫁祸,你也不会被人抓去坐牢。”这段话正好说明了镇三环的目的就是为了栽赃嫁祸(我以前竟然都没看明白)。

其次,在《警察故事续集》中,我曾经有一点没看明白,炸弹狂徒打电话说要向地产商人索要一千万,可是这时候银河中心(一座商场)都已经被他们炸完了,他们再要钱,人家还怎么可能会给呢?原来啊,以前是我没看完整,炸弹狂徒还说了:“我知道你们名下还有很多产业。”没错,这便是他们的底气,只要还有产业,他们便可以继续勒索~

最后,在《奇迹》中,郭振华不是因为一个谐音梗“我的胃(位)让你顶”而阴差阳错成了老大嘛,我原本以为没有一个人明白杨老大的意思,其实不然,镜头给了旁边的海叔一个特写,说明他是明白了怎么回事的,只是为了不让李志飞这家伙成为新的老大,就将计就计了。

总之,这三部电影直到今天都是我个人认为的剧情最棒的成龙电影,在我心中的排名分别是《A计划续集》第一,《奇迹》第二,《警察故事续集》第三。可能很多人认为《奇迹》要强过《A计划续集》,但要论剧情结构,对多线叙事的处理,我还是认为《A计划续集》更胜一筹,而《警察故事续集》位于第三却是无可争议的(真不好意思了)。这三部电影将故事线众多、人物众多的剧情处理得那么perfect,除了成龙强大的导演能力外,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成龙的御用编剧邓景生!没错,接下来就再聊一聊成龙的御用编剧吧。
熟知成龙电影的小伙伴可能会疑惑,这些电影不都是成龙自编自导自演吗?既然是成龙自己编的,他怎么还会有编剧呢?其实这也很好解释,成龙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只上了一年级,识的字也不多,他不可能亲自动手写的。就比如在《A计划》的长篇花絮中(第十四分钟前后),成龙和洪金宝一起在办公室里聊,而邓景生就在一旁听,听完就开始写了,成龙所谓的“自编”就是这么个自编方式,讲一堆创意,有画面,有镜头,有剪辑点,而邓景生作为编剧,就是要将这些东西细致化,弄结构,写台词。
《A计划》长篇花絮:

邓景生后面做了嘉禾编剧部的主任,带着整个编剧部审阅嘉禾各电影的剧本,所以他也是很有水平的,上面所说的那三部多线叙事结构的电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才能将剧情结构处理得那么好,他的编剧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他从1979年就开始跟着成龙了,一直跟到1997年,整整十八年,几乎伴随了成龙的整个巅峰期。成龙的成功,除了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外,也离不开一众幕后人员的付出,而邓景生也绝对是成龙的得力助手了。

其实,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成龙一开始是有两个御用编剧的,一个就是邓景生,而另一个则是黄炳耀,但是最后成龙却把黄炳耀让给自己的大师兄洪金宝了。邓景生和黄炳耀在编剧上的最大区别就是,邓景生更懂戏剧结构,而黄炳耀更擅长写搞笑段子。放现在来看,邓景生适合写小说写故事,黄炳耀则适合拍抖音短视频,黄炳耀能出来“长官,撒尿啊?”“废话,难道掏出来玩啊?”这种搞笑段子,确实能博人一笑,令人记忆深刻,而他的缺陷就是不擅长处理故事结构,他的剧本往往都有结构松散的毛病。如果当年黄炳耀没被成龙让出去,和邓景生一起为成龙写剧本,邓景生处理结构,黄炳耀写搞笑段子,我估计成龙电影的剧情应该会更加牛掰吧。

好巧不巧的是,洪金宝作为导演,却跟黄炳耀有着同样长处和缺陷,洪金宝也是擅长整搞笑段子情节,却不擅长兼顾电影的整体结构,他俩走到一起,注定无法互补,只能将长处和不足发展到了两个极端。看洪金宝导演的电影其实也能看出来,他的电影确实有很多听人捧腹大笑的情节,但故事结构却松散得要命:
首先拿《奇谋妙计五福星》来举例,开场就是五福星一人一段戏,没有什么关联,后面才走到了一起,然后成龙的戏份也出现得很突兀,割裂感严重,再后面反派的印版不小心掉入了五福星的车里,至此又强行进入了主线,整个剧情就是这么的松散,而且很多人可能都没发现,这里面还有一个超大的bug,冯淬帆饰演的兰克司到最后不是说自己是卧底嘛,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消灭黑老大一伙,可他却好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似的,如果那块印版没有意外地掉进他们五福星的车里,他的卧底就毫无意义了,或者说跟茶壶他们一伙成为朋友、然后一起干装修就实属多余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剧情上的一个纰漏,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看出来。
后面的《福星高照》和《夏日福星》也同样有着剧情结构松散的毛病,几个福星除了泡妞,还是泡妞,最后强行和大boss扯上关系,而前面的泡妞情节除了发挥了搞笑的作用,对整部电影的剧情没有一点推动作用,甚至删掉了也毫无影响,至于成龙和元彪的戏份,虽然不多余,但和前面的泡妞情节实在有很大的割裂感,不像是同一个画风。那些搞笑情节,单拎出来特别好玩,但放进整部电影中就有违和感,所以《福星高照》和《夏日福星》就好像是两部由各种搞笑情节强行拼凑起来的电影。
同年1985年的《龙的心》也有相同的毛病,剧情结构极为松散,大boss是中间才出来,就好像先设定了结局是弟弟救哥哥,然后倒回去强行弄个反派出来似的,前面兄弟情深的戏跟后面的栽赃、大boss没有一点关系。后面没有成龙出演的《富贵列车》也是一样,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是却乱七八糟的,关联性不强,就比如中间吴耀汉泡妞的戏份实在可有可无,甚至他的角色跟主角团没有一个是认识的;还有少年黄飞鸿那段情节,也是可有可无,甚至黄飞鸿他爹作为武林高手,最后都没有参与到决战中去,对正部电影的剧情根本没什么推动作用,就好像是为了凑电影时长似的。总的来讲,这不是洪金宝一个人的锅,他的编剧黄炳耀也实在难辞其咎。
其实,我也不是想捧一踩一,只是客观评价一下罢了,洪金宝的电影确实大多有着结构上的问题。当然了,也不是说他的电影不够精彩,相反,有那么多搞笑情节穿插其中,反而娱乐性十足,不失为经典之作。只是,作为一部电影,结构松散并不是无伤大雅,反而是个硬伤,洪金宝也没有与时俱进,改掉这一毛病,所以他的事业才会在80年代末期一落千丈,被成龙甩得越来越远。成龙电影中虽然没有太多搞笑段子,但故事结构确实要更好一些,而且成龙的喜剧天赋也不容小觑,他不会整什么搞笑段子,但在动作方面却能玩出各种花样,所以他拍的才叫动作喜剧!
曾经,我看过一本小说,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这部小说的出场人物可真叫一个多,故事线、时间线也很多,但是却没有多余的情节,最后还全都汇合到一起了,每个情节都发挥了作用,看完后也不得不佩服作者太牛逼了。从此,我就喜欢上多线叙事的故事了,而成龙的《A计划续集》、《警察故事续集》和《奇迹》就正合我的口味,所以这三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也是在不断高升,至今仍偏爱有加。

也许,我写的这篇文章也存在结构上的毛病的,前面一直在说《A计划续集》、《警察故事续集》、《奇迹》,后面却直接聊到编剧上去了,接着又聊到了洪金宝电影的主要问题(哈哈哈)。不过最后总算圆回来了,而这篇文章现在也终于写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