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颖泉区伍明镇苏集玄天合庙(真武观遗址)
一、玄天合庙
真武观是上古胡国,乃祭祀国王之子的庙宇,这个国存在于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的位华夏大地尽头东海。传说一位皇后多年不孕一天傍晚她在自家花园中玩,太阳落到院长变成一颗精灵通透闪闪发光的果子,仆人拿起让其端详不小心吞吃下,后怀孕七年生出小太子起名叫佑圣。王子天生聪慧又酷爱追求神灵,做为外貌翩翩公子身份,真武君放弃皇位,立志为天下太平而修行,不愿不在皇家享受荣华富贵,反而苦心修炼通灵术,起初受到师傅妙乐天尊下凡点化他。他经常忘食废寝一次练习可持续九九八十一周天不吃不喝,最终修练能文善武得仙道。

修行中有一位师傅清圣祖紫元君,专程来到凡界磨练真武,其中著名故事是为修道成仙化作老太太以铁杵磨针度真武。流传民间铁杵磨成针励志故事,原型人物就是真武大帝修炼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感动上古玄界,后其得圆满受到天庭重用,被封之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真武荡魔天尊等,负责把守北天门保仙界安宁。从此天下数千里百姓纷纷立庙供奉玄天上帝祭祀,合庙就是胡国真武修炼处立庙祭祀起名为玄天庙(今阜阳北颖泉区苏集乡合庙村的玄天合庙)。庙宇坐北朝南,后人塑其像供奉姥母、庙宇门口设磨针台纪念,真武帝君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站有龟、蛇二将护法、金童、玉女侍从、五大神龙待命等。尊崇玄武是神仙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称南斗,他还有另外一位师傅叫丰乾大天帝。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了真武大帝,无上道法和强大的武道。真武大帝能斩妖除魔,主要就是师傅賜给真武君手中一柄大名鼎鼎的七星斩妖剑,此剑能鼎定三界乾坤,可斩一切邪魔鬼怪,掌人间善恶福祸之权,司天下苦难之柄,普为众生消除灾障救苦救难佑安康,被天下众生称之为治世福神,百姓称之为真武庙或者玄天合庙流传自今。

二、伍子胥在伍明镇
伍子胥:其故家今名伍名沟云。“伍明沟,在州北三十里。沟以伍子胥宅近,故得名。相传,伍奢为楚相日,开此沟以洩潦水,以利其家。至今北乡西半犹赖此沟,得减水患。”(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一·山川陂塘附)又因伍名云改练兵场。家又迁至今颖州南阜南县焦坡镇。大家都知道,伍子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将领。据史料记载,伍子胥曾到苏集一带以真武庙为中心方圆数百里屯兵练武,曾经伍子胥在真武庙附近扎营长住,周边多处设将领指挥所还修建拴马桩和饮马槽,合庙这里九十年代还保留一些石质练兵指挥高台遗物。
伍子胥是个能文善武、有勇有谋的人,便以礼相待,加以重用,和他一起共谋国政。这段历史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爱国敬畏历史、向前看未来的精神。在遥远的历史时空中,伍子胥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下不断前行。他选择在真武庙进行练兵是因为他深知,“真武久远,武力之胜”理念影响士兵精气十足,因此,只有以武力保卫家国才能有更好的表现。我们作为当代的年轻人,也应该敢于追梦、勇于创新、不怕困难、乐于奋斗,以忠孝精神去投身到新时代的建设和国家发展中。
三、真武观名称来历
相传他是唐朝初年的真武化作一位道士,世名叫周吕祖,来到真武观修行度人,被尊为是天帝、地帝、人帝、神帝和仙帝中的神帝,也是五方神之一。这里是道教中的至高神祇,具有辟邪、卫正、保护信徒等多种神力。因为真武大帝的武术形象深受人们喜爱,所以他被尊为武术的守护神,也是武术界的精神领袖之一。在中国的道教和武术馆中,都有真武大帝的神像,供信徒和武术爱好者膜拜和祈福。真武大帝的形象和精神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唐朝盛世,全国庙宇扩大,修善玄天真武庙正殿,主供祖师真武大帝,道教文化更名真武庙为真武观。至清皇太极年间,募捐扩修道观大成规模,并正式命名为“玄天真武观”。随着历史的变迁,真武观仅存真武殿。有资料介绍,清朝时期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是乾隆帝加封关羽的封号。公元1713年受张鹏翮提倡铁面无私忠心为国的思想影响,建议全国立关圣帝君(三国时期的关羽)的神像,关羽手里着青龙偃月刀,十分威严。关帝圣君;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也是清朝皇帝清高宗于乾隆五十三年加封三国名将关羽的封号,下诏全国每一百里设关帝庙一座发扬忠孝文化,因此地方负责人王管长奉命来改造,他当地人不但没有大量资金新建庙宇,同时又知道真武庙灵验不该拆除,一时没有办法奉命完工,由于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就在真武殿睡着了,梦里见到真武大帝显灵慈祥和善地与他说客人要来了怎么不接来共同护佑百姓。王管长突然醒来灵光一闪好像明白了什么,立马就吩咐工匠们道长们赶进度一起请关老爷入内,重修真武庙。塑造关帝君神像在大殿东上位,西侧由村民请来从此改庙名为玄天上帝关羽大帝合庙,解放后大家简化读音就称为合庙或者玄元合庙。

四、合庙民俗非遗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继承那些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华,也要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品德修养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美好未来。历史以来真武大帝诞辰为三月初三日,玄天合庙百姓都会组织两周圣诞祈福法会、农产品销售集会等真武观明朝以后,在方圆百里影响极大,近代信仰尤为普遍盛行。
恒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