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拿了格莱美大奖的中国民乐,还是你心中的“乡土”代表吗?

2021-06-01 13:13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源始会社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名大学生说自己在音乐学院民乐系学唢呐,但是每次在外面介绍自己的专业时,都会引起一阵笑声,尽管知道别人可能没有恶意,心里却依然很不舒服。

于是他感慨,大众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摘下对民乐的有色眼镜啊。

没错,一提起民乐,想必很多人会认为是老一辈人的吹拉弹唱,是早些年民间艺人的街头表演。与时髦、国际化毫不沾边,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民乐就是一个字:土。

这项认知在孩子选择学乐器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或许十几年前,大家身边选择学古筝、琵琶、葫芦丝等民族乐器的同学还不在少数,但如今,显然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架子鼓等西洋乐器了。

而那些从小学习民乐,即使是成就优异考进了音乐学院,在社会上也会多多少少遭受一些误解和嘲笑。

不得不说,在中国大众对很多民族乐器的刻板印象实在是深入骨髓。


民乐的“土”是如何形成的?


民乐之所以被打上“土”的标签,并不是因为音乐本身,更多是因为与民乐相关的元素,几乎都是接地气且偏乡土的。

首先是演奏的人。在大众的认知中,很少称呼民乐演奏家为乐手,而是民间艺人。他们要么是提着麻袋在路边拉着凄惨二胡的大爷,要么是穿着背心、鼓起腮帮底气十足的壮小伙。

2016年,新生代歌手谭维维改编一首《华阴老腔》上春晚,尽管她开创性地将摇滚和民乐元素相结合,却并没有让民乐摆脱掉“乡土”气,原因就是她依然保留了最常见的民乐表演主体——穿红挂绿的大爷大妈们。

而西方的交响乐团呢?乐手往往西装笔挺,出现在高雅的音乐厅里。

其次,另一个造成民乐有浓厚“乡土”气的重要元素是,民乐经常出现的演出环境。

俗语有:音乐流氓,唢呐为王,不是入土,就是拜堂。二胡、唢呐等乐器由于通常被用在民间婚丧嫁娶,所以一旦这些乐器的音色响起来,人们难免会与这些民间世俗的场景产生强烈的联结,从而导致进一步加重了大众对民乐的刻板印象。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对民乐贴上“乡土”的标签,都并不是对音乐本身的认知,而是基于外在因素对音乐片面而狭隘的定义。

很多人认为,只有当本土乐器和乡土艺术家在一起表演,民乐才是和谐的,才符合大家对民乐的认识和想象。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思维定式。

我们所熟悉的唢呐等民族乐器,并非产生自本土,而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所以这些乐器并非天生就用来在“婚丧嫁娶”中表演,更不是原本就带有中国的“乡土”气息。只是因为在这些场景中过多运用,逐渐被人们标签化。

总而言之,真正热爱音乐,就应该对每一种乐器都充满敬畏,每一种乐器都是珍贵的、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不会因为演奏场合、价值贵贱而产生优劣之分。

而当人们抛开脑海中对民乐的固有印象,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对现代民乐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民乐同样可以国际化


或许有不少人,对古筝的认知还停留在《还珠格格》中紫薇的自弹自唱;对二胡的认知,还停留在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


很多人以为民乐要么俗、要么凄凉,总是一样的调调,没有太高的欣赏价值。

可事实上,中国的民乐早已不是大家印象中样子了,甚至有些作品已经凭借极高的音乐价值,走向了国际,拿到了格兰美等国际音乐奖项。

现代民乐的表现方式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

女子十二乐坊曾可以结合流行乐、西方古典乐,赋予民族乐器全新的感觉。

之前为大家安利过的宝藏音乐人吴彤,就是曾两次获得格莱美奖项的传奇民乐演奏家。他用笙和唢呐,将民乐和摇滚乐开创性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将民乐玩出了花儿。


另一位民乐演奏家吴蛮老师,也将琵琶演奏出了新境界。通过她的演奏,让我们知道,琵琶演奏不仅可以跨界,也可以融合;不仅可以流行,同样还能即兴。

她不仅将琵琶推广到了全世界,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乐鲜活的生命力。

通过她的表演,我们看到了琵琶与大提琴等西方乐器的融合,也领略到琵琶与电子乐配合的即兴演奏。在这样的场景下,我们忘记了乐器有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之分,感受到的是音乐之间真正的碰撞与交流。


不过,要说乐器鄙视链最中心的,可能还要数民乐中的二胡了。很多人想到二胡的第一感受就是“惨”,这样的标签,甚至被应用在表情包里。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二胡,就和街头卖艺、路边乞讨的情景联系了起来。可事实上,二胡绝不仅仅只有惨兮兮的乐曲,它和其他的乐器一样,可以摇滚、可以流行,甚至也可以与时髦的爵士相结合。

日本钢琴家矶村由纪子与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合作的经典作品《风居住的街道》,唯美浪漫中充斥着淡淡的感伤,动人心肠,余音绕梁。

旅法音乐家果敢将二胡的琴声输送到了世界,凭借二胡演奏获得了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除此之外,他还创造性地将二胡与爵士乐相结合,和三位法国爵士音乐家组建乐队,将二胡玩得风生水起。

很多时候给二胡贴上“土”标签的,往往是中国人自己。二胡在国外其实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也非常受欢迎。这正是因为国外的人们对二胡没有应用场景的联想,只是单单当做一件独特的乐器来感受与运用。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大家对音乐认知的加深,如今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国人了解到了民乐的珍贵美妙,更有一些音乐从业者用自己的努力试图打破大众对民乐的刻板印象。我们看到有些选秀节目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民乐乐手。

▲被称为“唢呐王子”的偶像乐手闫永强

音乐表演节目中,也看到了很多年轻音乐人对民乐的创新与推广。

▲某音乐节目中表演者用民乐改变周杰伦《半兽人》

我们盼望着有那么一天,人们听音乐不再以种类来划分,学乐器也不再会被鄙视链所束缚。所有的一切仅仅是出于喜欢,出于情感上的被触动,被抚慰。那是音乐回归到了最纯粹的时刻。

那一天终究会来临。


拿了格莱美大奖的中国民乐,还是你心中的“乡土”代表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