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李长之-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吗?

2021-07-19 14:10 作者:蒲泉子  | 我要投稿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有一个印象,以为陶渊明是超乎时代的,仿佛和他同时代的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似的。加上欧阳修说过这样的话,“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更令人觉得陶渊明是独来独往于那个时代了。我也不否认他高出时代,但我却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和他那一个时代的凑拍处:他绝没有和他的时代切断,他绝不是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他乃是深深地和那时代的传统相递接着,他也是隐隐地向一个时代开拓着。——其实任何所谓超时代的人物,我们都可作如是观!

陶渊明是纪元后四世纪后半到五世纪初的人物。在思想上,那风靡于二世纪的老庄思潮(为何晏、向秀、郭象所倡导着的),曾深深地浸润着他的心灵。不错,他已渐渐有了儒家的倾向,这恰是他代表了时代之处。因为,儒家思想之抬头,不能不推八世纪的韩愈,他是一个象征人物,他后来开了宋代理学的先河;但你想,由道家到儒家,中间能没有一个转换时期的人物——兼有二者色彩吗?这就是陶渊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朱熹之所以推许陶渊明,我们可以在这里也得到一个解答。

撇开思想不说,陶渊明的风度也依然是所谓魏晋人的风度。他那“裸葬何必显,人当解表意”和刘伶的“死便埋我”,有何区别?他常常把头上葛巾拿来漉酒,漉完了就又戴上,他说,“若复不快饮,空复头上巾”,这不也和阮咸约群猪来共饮的行径差不多吗?他答应去做彭泽令的时候,是因为“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这不也像阮籍听说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么?刺史王弘要去见他,他便称疾不见,这也很像嵇康不理会钟会的故事。不过他比嵇康稍微圆通一些,后来王弘托陶渊明老朋友庞遵半道里把他截住,酒吃得高兴了,王弘也就乘机而出,便竟没有遭陶渊明的难堪,但这也只能说是程度之差而已。这大概因为时代不同,性格不同,所以比嵇康的偏激便冲淡了不少,然而嵇康那样的影子还是呼之欲出啊!

被后来人所称为最足以代表魏晋人时代精神的书是《世说新语》,这时代精神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便是“简约玄澹”(袁聚《世说新语序》),但陶渊明的诗不是也为钟嵘称为“文体省净,殆无长语”么?二者多么相似——从这种意义说,陶渊明的作品,也可以说就是魏晋人时代精神的沉淀物或结晶体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后人以为高超,其实这也就是向荣(注:查询诗句知是向秀,却不晓得为什么称作向荣)之“探道好渊玄,观书鄙草句”(见颜延之《五君咏》)。当时本有这么一种风气。如何能说陶渊明是和时代隔绝呢?——不但不隔绝,而且太密切了!

我们又知道在陶渊明之前的半世纪有郭璞,郭璞对《山海经》《穆天子传》有着极大的兴趣,而陶渊明也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郭璞的同时有干宝,干宝处在那爱好小说的时代,著有《搜神记》,而陶渊明也便有《搜神后记》(从前人都疑《搜神后记》是伪书,唯陈寅恪先生说未必伪,兹依陈先生说)。(注:如鲁迅便认为“陶潜旷达,未必拳拳于鬼神,盖伪托也”。)这都可以看出那时的风气,而陶渊明不在这风气之外,他不但没落伍,而且很“时髦”,如果“时髦”不是坏字眼。

单以陶渊明的纯文艺作品论,那就尤其明显。我们可以分题材和表现法二方面论。他的题材有很多是承袭的:

《感士不遇赋》承袭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他自序中已说明(注:曰:“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馀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闲情赋》承袭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自序中也说明(注:曰:“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词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归去来兮辞》是张衡《归田赋》、潘岳《闲居赋》一类的。

《与子俨等疏》是嵇康《家诫》一类的。

《命子》就是六朝人所喜作的“述祖德”一类,谢灵运就有这样的作品(注:谢灵运《述祖德诗》、陆机《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答兄平原》、潘岳《家风诗》等)

《责子》是左思《娇女诗》一类。

《饮酒》二十首是六朝人所爱写的“咏怀”一类(注:如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

《读<山海经>》十三首就是六朝人所谓“游仙”“招隐”一类(注:如曹丕《列异传》、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刘敬叔《异苑》等)

其他像《拟挽歌词》,是晋人桓伊、庾晞、袁山松都做过题目;《咏三良》是王粲、曹植都写过的;《咏二疏》是阮瑀也写过的;就是《咏荆轲》,在左思的《咏史》里也见过,而阮瑀且有着同样的题目;至于《杂诗》《拟古》之类,更是六朝人所普遍也写着的。在同样的题目或题材中,陶渊明的作品也许是出乎上类,拔乎其萃,但总是接近于同时代人或前一时代人所写的原型,这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再看表现法。试看下面这些句子: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九月闲居》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暮柏下》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渊写时雨,景色奏景风。——《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新葵郁北牖,家穟养南畴。——《酬刘柴桑》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与殷晋安别》

 

哀蝉无归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拟挽歌词》

 

这些都是对句,但十分笨拙。这种风格不但是代表六朝,而且更确切地说,乃是代表晋宋至刘宋的元嘉那个时代,放在谢灵运、颜延之的诗里似乎没有什么分别。更糟糕的是,他也照常用典,而且用到了没有道理的地步。例如“再喜见友于”,友于是指兄弟倒也罢了,已经不高明,至于说“巽坎难与期”,用巽坎代风和水,糟不糟?这都是六朝人的习气使然。

在我们愿意把陶渊明画成一个理想的人物的时候,我们自然不愿意指出这些句子。但是当我们要发掘真相的时候,要指明陶渊明之和时代的距离不能离得太远的时候,我们便也应该看看这些方面了。

我们深深感到,一个人要“完全”超乎时代是根本不可能的。开明如王充,不也相信火里有毒,火代表口舌,代表文章,因而崇实恶华么?他没出了五行的圈儿。原因是他究竟生活在东汉之初呵!所以,我们又何必责备陶渊明?况且歌德说过:一个人的缺点是归诸时代,一个人的优长是靠他自己!我们独怪有些人自以为能完全超出时代,以落伍鸣高,又有些人对古人的论断每每从一个时代里游离而出,而孤独地去看,所以不能不辨。

 

1947年9月5日

参考资料: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著

《陶渊明集笺注》 袁行霈 撰

百度百科


(说明:本人因为练习打字,而已文本练手。这本来是在Word上码好,然后顺便上传到专栏上的。因为还想,也许有机会能够和诸君就文章进行讨论和拓展,或者文章能够给予诸君启发,于是上传于此,当然这是顺带着的。前面阿拉伯数字序号代表都是此类文章。标题格式基本为“作者-作品名称”。字体加粗并标有“注”字的,如无特别说明,乃本人添加,多是本人欲知之事,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恳切希望读者诸君能够指正所注和讨论文章,本人感激不尽!)


1.李长之-陶渊明真能超出于时代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