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回到战场了,这里没有救赎
1922年,埃及的独立运动后,英国被迫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法鲁克王朝统治时期,人民衣衫褴褛,食不果腹 ,被脑满肠肥的王公贵族们源源不断的吸血,直至油尽灯枯。纳赛尔诞生在这个时代,跟着父亲从小遍历埃及,无处不见的惨状和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他从小就铭记国王和英国深入骨髓的压迫。“埃及人需要一个领袖,来统一他们的队伍,为民族解放和复兴而斗争”,他带领运动结束了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占领。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明明毫无胜算,只是凭借宁可战死失社稷,绝不拱手让江山的孤勇,收回西奈半岛和苏伊士运河。阿拉伯人民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出了民族气魄,当时的他多么意气风发。可辉煌转瞬即逝,六日战争的失败让他跌落神坛,国土接连沦丧,国内轰炸不断,军队无所掩蔽,人民毫无防卫,逼不得已对苏联侵蚀主权的要求一退再退。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尉官抚摸着耶路撒冷的哭墙哭泣:”我至高无上的主啊,今日,我们终于重回到了你的身旁“。尽管,这条朝圣的道路铺满了惨死的信徒。
在制衡掣肘的棋局上,大国谈笑之间,用小国的血雨腥风,展示着灰飞烟灭的落子无悔。这是小国的悲哀,也是小国的无奈。
罗杰斯计划看似解药实则砒霜,被迫接受计划后,纳赛尔被阿拉伯国家,这些曾经的追随者们,称作叛徒,吸血鬼,杀人犯。心力憔悴的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活得像个僵尸。他一生将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视为己任,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巴约的和平呕心沥血。
纳赛尔溘然长逝后,萨达特接过摇摇欲坠的埃及。他痛恨英国的剥削和法鲁克王朝的昏聩。法鲁克统治时期,他几次因为反英入狱,他的家人都是纳赛尔代为照顾;纳赛尔在夺取政权后,特意让他去驱逐法鲁克国王,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知己难觅,伯乐难寻。在萨达特心中,天无二日,只有纳赛尔熠熠生辉。六日战争失败,失去西奈半岛是埃及人的锥心之痛,解放被侵占的土地是他上任后的首要任务。然而,屡次提出的和平协议都石沉大海,四处求助换来的是无尽的嘲笑。谈判席上不被承认的主权,只能在战场上夺回。赎罪日之战他怀着哪怕举国倾覆,也定要夺回失去的一切的信仰,给了蔑视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战胜后,即使以色列曾在战时对埃及妇孺老少无情轰炸,将埃及数年的基业夷为平地,有这般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他却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国家的和平未来低头,成为阿拉伯国家的叛徒。他没有立场,没有信誉,甚至不再是个人,而是抽象成一个符号,一个对埃及人民无比忠诚的符号。就连死前,看着脱离阅兵队伍,只身向前的士兵,他的直接反应还是起身回礼。这戎马一生,不谈功过,但问心无愧。
然而故事仍以悲剧结尾:巴勒战争爆发,和平的曙光被战火击碎,随风飘散,零落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