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探险|中国第一啤酒厂
啤酒厂在黄土店。一出地铁站,黄土就迎面而来——这站前正在修路,风一吹,所有人都看起来黄扑扑的。
说起来,啤酒厂要拆也是因为修路。2006年,林萃路启动建设,其它路段都修完了,但路修到五星啤酒厂门口就没法再修了,继续往北就要穿越厂区。厂不拆,路也没法修,林萃路就有了930米的断点。后来各方就“厂区整体收储、先行修路”达成共识,啤酒厂的拆迁计划也就提上了日程。
其实这厂子要被拆是挺可惜的。它曾是“中国第一啤酒厂",历史十分久远:
光绪年间,山东大旱,山东掖县人张廷阁、郝升堂背井离乡,被俄国人带到西伯利亚的金矿上做苦力,两人一起逃到海参崴车站当搬运工谋生,后来稍有积蓄便开了一家杂货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一些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便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接触了不少国外的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张廷阁、郝升堂便萌生了回国兴办实业的想法。
1915年,他们在广安门外旧观音寺11号兴办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双合盛五星啤酒汽水厂,“双合盛”沿用他们在国外百货商店的名字,寓意“两人合作,生意兴盛”。而对于品牌商标,他们则取意“五星高照”,注册为“五星”标牌,上面福禄寿喜财五星其乐融融。






据宣传资料显示,啤酒厂的用料精良:水用的是清宫御用的京西玉泉山泉水,粮食选自浙江、河北徐水的大麦,酒花由捷克进口、酵母则由丹麦进口。备好这种种原料,就可以开始制酒了:
麦芽车间是制作啤酒的第一道工序所在。利用发芽箱和烘干设备,大麦经过筛选、浸泡、发芽、烘干、除根等工序,形成麦芽。处理好的麦芽被运输到旁边的糖化车间,大米粉碎机、糖化锅、糊化锅、过滤锅、煮沸锅让大米、麦芽、酒花、水等经过糖化变成麦芽汁。
通过200毫米的管道,麦芽汁被源源不断输送到发酵大罐,直径6米、高13米的44个容积为300立方米的大罐同时开动,在酵母的作用下,经过26天左右,发酵好的啤酒经过过滤,纯正的新鲜啤酒便成了。





或许机械也有劳作的美感。这些庞然大物如果真正运转起来,应该也是非常奇特的景观吧。看着它们的时候,想起了《rick and morty》某一集里的人体公园。有点重口,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集。
在一个厂房房间里,还见到了一些过去的啤酒包装和文件,很有年代感。五星啤酒初创的时候,大家对这种口感奇怪的饮料并不感冒。到了80年代后,喝啤酒才开始流行。
在酒馆、小饭店、副食店门口,拎着五花八门的家伙事儿排队买散装啤酒,是夏日北京城的一景儿。当时,大绿棒子的“瓶啤”很难买到,只有高端饭店供应,或者逢年过节的商店里才会摆几瓶,而且一摆上就抢购一空。市场上啤酒品牌也就两种,一个是双合盛五星,一个是北京啤酒,也就是“白牌”,两种酒价格都不贵,四毛钱一升左右。
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瓶装啤酒才逐渐走入市场,喝法也因此发生变化,最过瘾的不是用杯子喝,而是直接用啤酒瓶子嘴对嘴地喝,美其名曰“吹”。

等逛完整个厂区,临走时才发现厂子门口还有销售点,四五平方米大小,卖的还是从发酵车间过滤好的当日鲜啤。那看上去像是一个小小的纪念仪式:整个厂的记忆,精神,都浓缩在那了。那时的心情很微妙,说不出是觉得心酸,温暖,还是别的什么。
现在想来,那真是十分适合喝瓶啤酒的心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