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44):“关于波函数坍缩原理的一些补充”
上篇文章写了大概3K字,写到后面我人都有点写麻了,所以在文章的最后关于波函数坍缩的原理这部分的内容我就只是文字说明了一下,而且说明的也比较随便,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解释可能不是特别明确,有鉴于此这篇文章就作为波函数坍缩原理的一些补充,详细地说明一下为什么观测致使源质能量引力场中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的占用空间收缩以后波函数会伴随收缩——致使波函数坍缩的原因。
这篇文章成立的前提条件有以下几个:力的合成与分解(这部分内容高中物理课本就有,也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了便于所有年龄层的读者理解我会在我的文章里稍微说明一点但不会说得太多,如有需要各位读者请自行了解);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的大小不随距离变化而变化,某一点的源质引力合力大小与周围源质与能量的数量、分布有关(这部分内容基本上算我的源质能量引力场论的基础观点,是所有理论的基础我也在最开始的几篇文章里说明过了,因此这里不再解释);观测行为会致使源质能量引力场内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伴随收缩(关于观测行为的解释、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以及量子轨道——波函数的形成这方面的内容我已经在前几篇冠名为《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观测致使的波函数坍缩》的文章里说明过了,因此不再在本篇文章里进行讨论,各位请自行阅读),本文在默认以上三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分析讲解波函数坍缩的原因。
首先请看下图《43》-8:

上图《43》-8是我在上篇文章中为了分析随着源质一的相对位置变化,其所受的由单个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的大小变化而绘制的图片,现在我们对这张图图片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高中的物理学基础应该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的内容,其中规则叫三角形法则是指两个力(或者其他任何矢量)合成,其合力应当为将一个力的起始点移动到另一个力的终止点,合力为从第二个的起点到第一个的终点,以上图《43》-8举例就是假设力13(在后文中“力”直接记为F,力13也即F13)为第一个力,其中1为第一个力的起点,F32为第二个力,其中3为第二个力的起点,则F13与F32的合力即为F12,其中1为合力F12的起点。
上述内容是三角形法则的基本描述,它既可以用以描述两个分力如何形成一个合力也可用于描述一个合力如何分解为两个分力,也即假设存在一个以1为起点的合力F12,它也就可以被分解为以1为起点的分力F13与以3为起点的分力F32。
在此基础上如果一个合力的两个分力互相垂直,则我们在对力的大小进行计算时就可以直接套用三角函数,这里为了更加方便地进行说明我将《43》-8的给段线条重新涂色于是有下图《44》-1:

在《44》-1中当13与32互相垂直并且F13与F32的合力为F12时,如果我们想求F12在绿色方向上的分力,则F12Cos角213就是F12的分力F13的大小(F32的大小是F12Sin角213)。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因为源质释放的源质引力大小不随释放源质引力的源质与源质引力作用的目标单位之间的距离变化而变化,所以当源质一处于灰圈位置时,其所受的来自于源质二的有使其向右上方移动倾向的分力F13仅为蓝色线段的长度大小,而当源质一移动至黑圈位置时,其所受的来自于源质二的有使其向右上方移动倾向的分力F13则为红色线段加蓝色线段的长度大小,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随着源质一的位置越发偏离,其所受的的来自源质二的有使其回归原本位置倾向的引力分力会变得越大。
在假设橙圈能量不会彻底破坏这个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平衡,源质一最终有机会回归其平衡位置也即灰圈位置的情况下,即便橙圈能量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使得源质一可以尽可能的偏离其原本位置,我们也可以认为在整个源质能量引力场的影响下源质一最终也会在移动至某一位置之后停止,即便橙圈能量仍旧存在,源质一沿绿色辅助线移动至该位置后也不会再移动而是静止,此时源质能量引力场内的所有源质对源质一施予的在绿色辅助线上的分力互相抵消,合力为零因此其不再移动,此时可以认为源质一达到其量子轨道——量子边界允许其相对位移的最大距离而这个量子轨道边界也就是波函数了。
所以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源质能量引力场中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的最大位移轨道——波函数实际上与其受力状况有关,而这个受力状况——简单地来说就是源质能量引力场中所有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对某一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施予的引力合力则又与引起该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相对位移的原因(系统外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与该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的连线(以《44》-1举例而言就是绿色辅助线)上的分力相关,这个分力又与角度相关(嗯,这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但是节点确实有点多,看起来有点麻烦,读者加油记住吧~~~~~),因此波函数与角度相关,而观测行为致使的源质能量引力场内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收缩则会导致角度变化——波函数则会因此变化——具体而言就是收缩,以下是这一原理的原因:
首先请看下图《44》-2与《44》-3:


上图《44》-2是《44》-1模型源质能量引力场中的源质收缩以后所得模型,《44》-3是在《44》-2的基础上为了避免不能清楚地看见力三角123而有意隐去两个源质(不代表它们消失,它们仍实际存在,只是为了方便观测和说明而没有在图上将这两个源质画出)后所得的模型,《44》-2和《44》-3没有采用《43》-3和《43》-4的观测致使的源质收缩模型仅是因为如果采用《44》-2与《44》-3的直接通过《44》-1变化而来的与《44》-1更加相近的模型的原因在于采用该模型方便读者直接比对并理解我所想表达的概念,具体分析时请将我在这里表达的概念套用回《43》-3与《43》-4的模型之后再进行分析。
在将模型由《44》-1改动至《44》-2的过程中,我对源质一以外的八个源质还有连接源质之间的用以表示力直线进行了改动,源质一的初始位置也即灰色圈还有源质一的位移位置也即黑色圈我都刻意地将它们保留在了原位没有改动,通过《44》-3与《44》-1的对比应该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随着周围源质的收缩,即使源质一的位置没有改动角213也会变小,Cos角213也会变大,因此源质一受使其回归原本的平衡位——灰圈位置的力会变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设《44》-1模型中黑圈源质一的位置已经是源质一的最大位移位置,那么在观测致使源质能量引力场收缩以后,即便其自身位置没有改变,由于其所受使其回归原本位置的合力增大,那么处于黑圈位置的源质一也将被拉回靠近灰圈的位置,而再也不能抵达黑圈位置,由此从结果上看源质一的最大位移范围——其量子轨道也就是波函数发生坍缩,这就是波函数坍缩的原理。
然后正文内容大概就这样吧,接下来我就稍微说点我想说的。
自从上篇文章写完,我稍微思考了一下,在前篇文章里我说考虑要不要开一篇文章来说明一下的那些模型中暂且忽视掉的那些红圈能量还有聚合形成的不稳定能量覆膜还有外界影响隔绝等内容,说实话我觉得我在冠名“统一场”的那一堆子文章里已经说明得够多了,我觉得读者大概能理解和根据那几篇文章推理出来,因此我就不打算写了,如果读者实在推理不出来,留言要我说明这部分内容的读者多了,那我再考虑说明一下,锚定部分的内容其实和黑洞的关系比较强(嗯,我还记得我写黑洞写一半没写完,挖了个坑没填的这件事的,嗯,真的),但是黑洞涉及内容较多,我打算在比较后期的时候在讨论这部分的内容(嗯,九月份前后的那时候我确实是抽风了,看到有个科幻小说征文,然后突然想写个叫《黑洞永动机》的小说才突然把本该在铺垫完一大堆知识内容之后再讨论的黑洞部分的内容提前了非常大的一大段时间,将部分内容在前面的文章里讲了——然后发现想讲点什么内容都有一大堆的前置的知识和概念没讲完,解释起来无比复杂,感觉我自己都快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最后讲不下去了),至于复原和复原条件大概的理解为在撤去外界因素影响并经过足够长时间后源质能量引力场中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基本能够回归原本的相对位置状态就行了,嗯,大概就这样吧,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准备讨论下空间的三维构型——三角椎体结构,光学的色荷、味、还有夸克结构这方面的内容,啊,对,那个双缝干涉实验还有量子纠缠的形成原理也值得一说,不过在说明这些内容之前,我上篇写医学还有神经科学的那个短篇系列文章里我原本是想说明下神经记录的特征的,结果这几天我写这个观测致使的波函数坍缩还有考虑我的金融学论文搞着搞着就给搞忘了,所以我决定先把那个神经科学的“特征”补了,之后再回来写这堆量子物理的内容,那么就这样吧,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