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宝玉挨打
(文章转载自蒋勋《微尘众:红楼梦小人物1》,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宝玉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挨了父亲贾政一顿毒打,差点儿死去。
对于一部长篇小说,宝玉的挨打是情节上的一波高潮,总结了前面作者刻意铺叙的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宝玉与母亲王夫人的贴身丫头金钏的关系,引起金钏投井自杀。

另一条线索则是宝玉跟反串唱女角的男优蒋玉菡的来往曝光,引发忠顺王府派人到贾府拿人。
第三十三回事件高潮迭起,首先是金钏跳井死了的消息传来,贾宝玉这个十三岁上下的青少年听到这个消息,痛不欲生。这些丫头都是他从小一起长大、最亲密的玩伴,因为他受辱而死,他当然“五内摧伤”。
金钏的故事在三十回里描述过,贾宝玉顽皮,在母亲午睡时逗弄了金钏的耳坠子,讲了几句亲密的话。读者看三十回这两人的关系,或许觉得不过是两个中学男生女生嬉闹好玩的动作。然而假装睡着的王夫人,却一口咬定是金钏这“小娼妇”要勾引她的儿子,因此发怒,打了金钏一巴掌,赶了出去。

金钏背负勾引少爷的罪名,难以忍受侮辱,就投井自杀了。
华人的伦理世界,母亲大多是容不得儿子爱另外一个女性的。贾宝玉一个才十三岁初初发育的男孩,只是如此轻微地表现一点儿对金钏的喜欢,一向念佛慈悲的母亲,就立刻露出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霸道残酷。
王夫人其实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贵妇,生在权贵豪门,丈夫贾政也是世代做官家族,贾政自己就有两个丫头出身的妾——周姨娘、赵姨娘。王夫人因此有恐惧丫头的情结吧,潜意识里丫头都是“娼妇”“狐狸精”,都会勾引男主人。她疼爱贾宝玉,贾宝玉这个儿子像是她身份权力的保障,她要把儿子紧紧抓在手中,随时虎视眈眈,扑杀旁边可能诱惑儿子的任何女性。可怜的金钏因此而死,以后还有同样命运的晴雯,也因此而死。

西方有弗洛伊德从心理分析探究母亲与儿子的情结纠缠,中国有上千年婆婆与媳妇死敌般的恶劣关系,《红楼梦》却以如此委婉又沉痛的方式说出或控诉了“母权”的可怕真相,让人心惊肉跳。
金钏投井自杀,一向恨宝玉的弟弟贾环,借机在父亲贾政面前咬耳朵,说是贾宝玉强奸金钏不遂,金钏被打了一顿,才赌气投井自杀。

贾宝玉与金钏少男少女的玩笑小事,越传越离谱,最后的罪名变成是“xx母婢”,传到父亲耳中,贾政当然气得半死,也是八卦杀人的一例。


第二条线索是蒋玉菡,这个在戏班里艺名叫“琪官”的俊美少年,不但人长得美,戏唱得好,也是许多有权有势的男人觊觎垂涎的对象。
蒋玉菡跟宝玉一见面,两人就交好起来,交换私密信物汗巾子。有趣的是,作者其实没有明白交代他们两人究竟有没有肉体的关系。但是外面的谣言绯闻八卦,一定也已沸沸扬扬。

当时琪官被年老有权势的忠顺王爷包养,据为自己私人所有的男宠。琪官这美少年,大概也不愿意像宠物一样被老王爷豢养霸占吧,常常逃离在外,有自己的私生活。外面就流传着八卦谣言,说琪官是跟宝玉要好了,住在一处。老王爷人老了,还是会吃醋忌妒。因为一生在权贵中,处理情感也一样玩弄权力,一生气,就倚仗权势派人到贾府兴师问罪,要质问宝玉,捉拿琪官。
这有点儿像今天两个中学酷儿男生谈恋爱,忽然杀进一个年老有钱的富商巨贾或政坛要员,硬生生要用权力拆散一对好姻缘。这样的事情,换在今天,大概多少会有点儿顾忌,不敢如此张扬。忠顺老王爷却大喇喇派人直闯贾府,毫不隐讳,公然到别人家捉拿一个自己包养的第三性公关,委实不堪。

更有趣的是,贾宝玉的父亲贾政,一个政府大官,平日满口道德文章,此时被老王爷派来的管家指责,表现得低声下气。贾政做官做得战战兢兢,他本质懦弱无能,最怕得罪权贵,他当着众人骂儿子宝玉的话,值得细读,透露了贾政真正的心思:“那琪官现是忠顺王爷驾前承奉的人,你是何等草芥,无故引逗他出来,如今祸及于我。”
翻译成今天的白话,这句话是说:琪官是老王爷包养的男宠。你宝玉是什么东西,敢去招惹,如今要害老爸连官都做不成了。
贾政骂宝玉的话耐人寻味,他显然并不反对老王爷以金钱权势霸占一个男优,他也似乎不反对儿子跟男优的同性恋关系,他只是惧怕权势斗争,怕得罪了老王爷,他要遭殃,要连官都做不成。

金钏的自杀,琪官的事件,两件事一起爆发,贾政因此大怒。给贾宝玉安上了两条罪名——“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xx母婢。”
文人骂人的话也都很典雅,像一副工整的对联。今日青年读者或许因为文字对仗工整,容易忽略内容的本意,所以也还是借用今日情境白话解说一回:在外面勾搭戏子,搞同性恋,私赠内衣;在家里不好好读书,xx母亲的佣人。
宝玉被堵起了嘴,按在长条凳上用大板子打。原来是命令仆人打,打了十来下,贾政嫌打得不够重,夺过板子,亲自又打了十来下。打到宝玉从哭叫到最后“气弱声嘶”。

宝玉母亲赶来相救,贾政还作势要勒死宝玉。

《红楼梦》作者在宝玉挨打家暴之后,让大家静静看着一个画面——十三岁的男孩,已经面白气弱,作者忽然写到这男孩下身“一条缘纱小衣,一片皆是血渍”。
(原著为绿纱。)
少年身上一条薄纱的内裤,绿色的,上面沾染着斑斑红色血痕。

控诉或许不用直说,好的文学,留下如此让读者永远触目心惊的画面。
封面:

截图来源于1989北影版《红楼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