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济逻辑--三级架构

2023-08-03 18:48 作者:二十四节漆  | 我要投稿

## 个人介绍:

- 付鹏本人经历:

- 2013年生病发生了巨变

- 之前:做trading——短周期+快节奏

- 之后:长周期的业务——调研+思考

- 了解在场的人:

- 调查:参与最多的大类资产

- 股票、外汇、债券、商品、房地产

- 股票45%


## 分享信息(2017年)

- 价值观:信息碎片化

- 2004年玩BBS-2010年(13年前),可以清晰的阐述问题

- 反而现在更多信息片面,很难了解到他人的思考、逻辑线

- 主题前提:

- 三层结构:宏观、中观、微观

- 时间有限

- 不是经济学家:没有答案不纠结

- 框架是对当下的应用,不解释全球一体化撕裂后的情况

- 全球分工、美元体系——货币+债务+秩序

- 我的思维体系:非原创,生与17年前

- 汇率体系:*索罗斯7500字*

- The Alchemy of Finance: The New Paradigm,1987

- Soros on Soros: Staying Ahead of the Curve,1995

- 知识点:蒙代尔三角形(货币政策、自由资本、固定汇率)1960s

- 主题内容:

- 全球的分工

- 全球的一体化

- 全球的三级格局(从分工和一体化中衍生出)

- 1. 三级格局

- 战后世界秩序:二战后模式

- 美元定价体系

- 美国债务体系

- 全球分工体系

- 经历周期:三次

- 年轻的仅仅经历半轮,第三轮完整的人在北京(成功商人)

- 1. 主导:原材料-生产-消费

- 有人误认做商品出身,其实是伦敦汇率,做商品的原因是因为汇率

- 第1轮:*生产*德国日本

- 第2轮:*生产*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

- 第3轮:*生产*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

- 第4轮:*生产*展望五国(VISTA,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

- 每轮转化过程是什么:生产国的生产要素,在发展阶段中消耗掉,并产生结构性矛盾

- 1. 生产国解决掉结构性矛盾

- 2. 转移(没有说主客体)

- 2. 核心架构设计

- 生产重要or消费重要

- 付鹏认为:消费更重要,谁掌握主导权

- 新问题:消费靠什么?人口or债务+杠杆

- 债务主导权->消费主导权

- 金融定价->杠杆主导权

- 顶层架构:消费国——美国、欧美为主

- 当消费国债务扩张的时候全球发生什么变动?

- 政府、居民、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

- 扩张期+分工完毕=高度繁荣

- 当消费国债务收缩时?

- 出现风险——特里芬难题(发展中国家储备美元导致美元逆差vs美元国际货币核心保持坚挺美元顺差,国内短期经济目标与国际长期经济目标的冲突)

- 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自己举债的主观意愿

- 中国如何在2000年之后崛起?

- 中国作为生产,美国作为消费,在中国出口为主导

- 51%中国的努力,牺牲了生产要素的成本

- 环境照样是成本,多年前的伦敦雾都——即雾霾

- 49%主动权在第一阶层(欧美)

- 债务国能够永远扩张?

- 经济周期,债务不可持续变成清理整顿,再重整杠杆+债务

- 与经济学家的思路不同点在于,其他因素

- 3. 三级化分工

- 消费国(欧美)

- 商品服务/美元

- 生产国(中国)

- 原材料/原油/美元

- 原材料(输出国)+原油(资源国)

- 结果:

- 对外债务持续积累/资本项目持续顺差/经常项目持续逆差

- 经常项目持续顺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or逆差/外汇储备持续积累

- 美元债务体系就是战后秩序

- 如何保持这个信任关系,在债务不断推高的条件下

- 循环过程:

- 1. 美元债务提升

- 2. 美元收缩or生产国债务收缩

- 3. 经济危机(更多发生在其他国家)

- 索罗斯分析:

- 汇率:国际收支平衡表切入,对美国关注债务扩张or收缩时间

- 川普的政策:修复贸易逆差,导致其他国家的困难

- 跳出循环的方法:

- 1. 跟着船走

- 2. 跳下这船,自己造条船(人民币+一带一路)

- 2. 三级格局间的变动,又如何影响着**汇率**?

- 放入大类资产,每个国家分析视角不同

- 消费国(欧美):MP-ECV-CA,资本流向、政策、制度、利差变化

- 生产国(中国):MP-ECV-TB,经常项目、并有三个阶段

- 原材料原油(输出资源国):MP-ECV-TB

- 进口vs出口,CPI vs PPI

- 进入国要求(生产国):

- 1. 贸易体系:WTO

- 2. 金融体系:开放-资本流动,要求货币和汇率不管制,美元流入是通过经常性项目

- 形成三段式: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形成的组合关系

- 1. 经常顺差+资本顺差:双顺差好吗?

- 某国汇率超强阶段:美元输出、美元债务输出,美元汇率贬值;本币双顺差是升值的,从而导致汇率升值。从而受到经常项目的影响

- 2. 经常顺差减少甚至逆差+资本顺差加大:

- 泡沫产生、疯狂、消亡

- 搞金融很挣钱,资本项目更繁荣,大家不做实体

- 3. 全球重新再分工

- 比如:蚂蚁金服

- 3. 三级格局间的变动,又如何影响着**商品的周期**?

- 欧美

- 输出:产成品需求

- 输入:产成品价格

- 中国

- 输出:进出口

- 输入:原材料价格

- 原材料输出国

- 整体:

- 产业链投资

- 利润分配

- 某些分析:

- 大宗商品:00年启动,12年结束

- https://www.gelonghui.com/p/53657

- 债务扩张(创造需求)——容易被忽略

- 财政赤字->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加杠杆给金融企业

- ->加杠杆·房地产·负债消费->居民

- ->非金融企业->投资转移

- 大宗商品:00年至08年,模型简单

- 外部提供杠杆和需求->中国产业链发展

- 08年金融危机->4万亿杠杆转移到中国

- ->产成品需求内部转移->非金融企业

- ->供给端过剩->2015年末提出供给侧改革

- 危机处理情况

- 一直没有解除

- 美国:Q1 Q2 Q3

- 日本:安倍经济学 QE QEE

- 中国经历两轮转变

- 第一轮:资本流动(2008-2014年)

- 交替宽松期:美国->日本

- *套利资本流入* + *更多套利资本流入*

- 新兴市场: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韩国、中国、香港、东南亚

- 紧缩周期:实体经济矛盾

- 观点:超低利率带来无限量的资本,未来会买单

- 后备:澳洲、新西兰、加拿大

- 虚假繁荣,楼市和本币

- 欧洲:ECB欧洲央行、欧洲、北欧、德国、瑞士

- 债务危机,经济困局

- 重要指标:高油价->低油价

- 第二轮:资本流动(2014->2016)

- 2014->2016 「碎纸机」反馈

- 付鹏本人2014年也不怎么做大宗商品

- 把美元拉到中国人民币无法做了

- 四个经济体:美日、美日后备、ECB欧洲央行、新兴市场

- 新兴市场:有些经济奔溃、carry trade(货币利差交易)对外负债转成对居民负债(房价快速不在08-14,而在14年之后)

- 美元负债(人民币资产)转成人民币负债(人民币资产)

- 重要变量:*低油价*

- 新兴市场:财政收支恶化,通缩压力

- 欧盟:通缩压力

- 每日后备:繁荣退去、需求减少

- 新西兰:货币政策挂钩通胀目标制的央行,由此油价变成核心主导(美元脱黄金挂原油,原油挂货币政策)

- *货币挂钩通胀指标,为何就变成原油主导?*

- 美日:助推美元,获得套利资本的流入

- 2014年8月油价开跌前,去俄罗斯,发现当地很多人把账面资产转成离岸美金,油价跌掉51%

- 产生了类似于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

- 原油:1996.12—26美元;1998.11—10美元;2000.11—32美元

- 美元选择不降息,通胀不错而加息

- 第二梯队国家面临通缩问题,利差导致资本流动

- 油价上升->原材料通胀->交易通胀->通缩->再通胀

- 过程中产生的高负债如何处理?

- *2013年美国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多德弗兰克法案,对华尔街准入大宗商品领域的限制*制度变更

- 4. 下半段:用案例来说明金融市场的逻辑线

- 避免预测:过去分析回顾,体现逻辑线的思考方式

- 案例一:一场英镑伏击战—7根十字星

- 英镑的两次机会:索罗斯1992年、2008年

- 英国经济空心化,转入金融服务业,起点是*金融大爆炸*

- *第一次*1986年撒切尔夫人金融业改革,大幅度减少监管,外国财团允许购买英国上市企业——英国金融城投资银行和经纪公司所有权变更;用电脑电话取代面对面谈价

- 2001年日本同样如此

- 逻辑的前端:制度的设计者,政策制定的人

- 中国股票奕同,看监管层如何讲

- 2009年PE和PV,preIPO,3月31日61号,制度性变更

- *第二次*1997年布莱尔政府,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制定通货膨胀目标

- 英国的金融服务占GDP大幅度提升,老牌工业帝国转向金融服务业强国

- 制度:(金融服务业)

- 1. 1979年银行法

- 2. 1983-1986年Parkinson-Goodson改革协议

- 3. 1986年金融服务业法案

- 4. 1986年10月27日撒切尔发动“第一次金融爆炸”

- 5. 巴林银行事件

- 6. 1999年布莱尔领导的“第二次金融爆炸”

- 7. 2000年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出台

- 8. 2001年11月,新金融法的细则出台

- 9. 2001年12月,新的金融法及其细则全面落实

- 10. 2009年银行法

- 11. 2009年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

- 12. 2010年美国出台金融监督法案、欧洲金融交易税

- 13. 2011年《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新方法

- 14. 2012年FSA拆分为审慎监管局和行为监管局

- 经历:分业->混业->准入->改革监管->再度加强监管

- 欧美:08年后去杠杆

- 中国:09年后加杠杆

- 投机者去有杠杆的地方

- 2017年英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制造业在增加

- 2006-2007年英国电视台节目,教卖英国房子买西班牙房子,后来欧洲西班牙出问题

- 汇率的案例:2008年9个月的守候(错误的央行决策)

- 结构性矛盾初起,MPC的美好愿望

- 默文·金恩上台

- 1955年以来最低的利率水平

- 货币政策差异驱动英镑的优势开始体现

- 降息将有助于稳定迅速降温的英国房地产市场

- 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为1993年年初以来的最低点

- 错误的BOE,绝佳的价格

- 美国降低利率,英国保房价

- 再次犹豫的7个月十字星

- 案例二:西班牙的房地产

- 西班牙没有进欧元区前,利率水平高,有房不炒

- 地区性差异性过大(区域性失衡)

- 经济货币联盟,没有财政联盟(财政统一会导致无主权)

- 三级化转移:德国生产转到波兰、匈牙利

- 黑石:货币政策差异性+油价下跌=北欧

- 差异性指标:CPI、利率、GDP、汇率vsEUR

- 欧元区、非欧元区

- 货币政策:利率、资产负债表、债务GDP、融资成本

- 周期性危机:

- 金融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局部性战争

- 目前走到哪里?债、货、局?

- Q:欧洲下一个黑天鹅会从哪里飞出来?

- A:梅姨与欧盟

- B:德国与法国政策和态度

- C:丹麦、瑞士、捷克脱钩欧元

- D:意大利、匈牙利、塞浦路斯、希腊的选举

- 案例三:澳大利亚的思维导图

- 澳元与铁矿石(资源国)

- 作为次贷危机的外围国家:危机还有多远?

- 法律体系和人文结构,保证不同于非洲的资源国

- 出现一个现象:(不保值,空澳元)铁矿60到80,澳元从0.78跌0.76

- 为什么铁矿向澳元回归?

- 澳大利亚经过经常项目,且铁矿升值,那澳元应该升值

- 2017年4月6日,铁矿和澳元背离,铁矿更高,后期铁矿回到澳元处

- 加拿大元和油价劈叉,油属性小交易小,而加拿大元因为房子而提升

- 同理,澳洲也是澳元提升是因为房子,所澳元回归到铁矿

- 观察十个月:(良性循环——*大宗商品驱动核心:供给端*)

- 商品需求推动->经常项目好转->带动投资增加(*发现资本抽离*)->就业增加(*临时工增加-岸边服务员*)->薪资增加(*服务业拉动不了薪资*)->通胀压力->驱动利差/带动汇率走离->货币政策从紧

- *反例*:政策错配——股指期货、供给侧改革

- 2012年就发现了,有4-5个月的持续时间不动,走出去看当地的事情,确认了澳元的异常

- 目前2017年还未结束,因为资本项目风险未暴露

- 经常项目要注意:*资本利得*

- 做空澳洲银行

- 2万亿贷款 1.4万亿房贷

- 预测:加拿大的房地产风险

- 案例四:新西兰的思维导图

- 中国成就了新西兰的乳制品

- 经常项目的顺差,带来了资本项目的顺差,同样的循环

- 问题3:如果全国再次爆发危机,是否将会在房地产领域?

- 是/否/未知

- *自己的做多*(投资思路)

- 中国买什么,我就买对应的股票

- 看好中国的消费能力,不走加盟模式的公司都支持

- 汽车行业,成熟期竞争来了,反而会褪去

  • - 追求性价比,买足中产的心态需求

经济逻辑--三级架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