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影乐|聊聊《无名之辈》插曲《瞎子》

2018-12-09 22:16 作者:指弹中国-指弹吉他  | 我要投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 寒蝉凄切》 

 

「内蒙骑马,贵州骑猪」

 

朋友打趣说:内蒙的孩子如果出门远行,必定要事先准备如下几个问题的答案以便在社交时左右逢源——

 

“你们住在蒙古包吗?”

“你们是在草原上生活,天天吃羊肉吗?”

“你们是不是每天骑马上学?”

 

要是我们默不作声,他们保准又能够杜撰出诸如“杀人名额”之类的谣言。内蒙住草原、东北不现代、上海小家子气……这些可爱的偏见让当地人感到啼笑皆非。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这些省份跟地区之所以招致偏见,似乎也因为它们相较祖国的其它地方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而谈起那些“存在感低”的省份,被人称作“阿卡林省”的江西似乎可以算作一个。虽然古时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可我身边竟还有些同学甚至不知道江西地处何方。而要说最“可怜”的,还得是今天的主角——贵州。

 

《无名之辈》剧照,贵州都匀(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作为祖国的一份子,若非常有机会走南闯北,似乎总是会不小心“忽略”掉这片大地上的某一部分。人们知道有“贵州”这个地方。以及那句“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广告词。却不知其中明细。


贵州地形虽然崎岖,也在崎岖的地形中孕育了别致的文化。正在热映的影片《无名之辈》取景就在此处。主要拍摄场地的城市“都匀”这座城市。


都匀原名都云,因为城外有一座“都云洞”而得名。云为之物,变化莫测。皇帝赐字“匀”,便改名都匀。这一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黄毛教台词」


《无名之辈》中章宇饰演劫匪(图片来自网络)

 章宇自《我不是药神》里“黄毛”这一角色走进大众视野。在《无名之辈》中,作为地道贵州人的章宇兼任主演和台词老师,影片演绎出来,自然也是章宇的发音最地道。


贵州话在大范畴中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所以听起来与成都话有些相近。万变不离其宗,成都、武汉、常德、贵阳的发音多有近似之处。


「瞎子」

 

电影中的配乐也选择的是地地道道的贵州人的音乐。陈粒与尧十三同为贵州人。陈粒自不必多说,尧十三也在文艺青年里属于“鄙视链最顶层”的人物。此次,尧十三的代表作《瞎子》也被选进了电影之中。

 

《无名之辈》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片中,马嘉旗被戴上耳机,画外音就此进入。

 

看上去,《瞎子》这首歌的歌名与整个曲子毫无关系。这其中还是有些故事的。


尧十三的绰号就叫“瞎子”。这源于尧十三小时候在同学面前拉二胡,于是就被戏称“瞎子”。2011年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尧十三一直不知道如何命名,同学将歌上传至网络时,索性就冠上了尧十三的绰号。无心插柳柳成荫,《瞎子》这一作品也成了他的代表作。但他本人表示“我其实并不太喜欢《瞎子》,就和一般情况下,也不怎么喜欢自己一样”。

 

《瞎子》虽是一首作于数年前的歌,却与这部刚刚上映的电影相得益彰。一部好影片跟它的配乐往往是互相成就的,很多人因为《无名之辈》知道了《瞎子》,知道了尧十三;也有很多人因为尧十三的这首歌,特意去院线观看了这部片子。歌曲从悲切凄婉的弦乐颤音起始,一下子抓住了许多听众的心,而最让人感到特别且真挚的,要属这首歌的歌词。

 

歌词是尧十三从别人那儿“翻译”来的。而要说到“原文”的出处,就要追溯到北宋时代的柳永柳三变。北宋是无数文人雅士向往的时代。虽然读书人都有厚古薄今的通病。但这并不能掩盖住北宋的艺术气息,文艺光辉。全民搞艺术,皇帝带头上。臣子们自然不甘落后。词作者柳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大浪淘沙,流传至今的诗词大多是作者一时间兴致所起的失意之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失意疆土沦陷;“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失意不得重用。


《瞎子》的“词作者”柳永失意时也留下佳作无数。《鹤冲天黄金榜上》中“才子词人,皆是白衣卿相。”流传市坊,传入了圣上的耳中。皇帝龙颜不悦,大笔一挥“何要浮名,且填词去”,柳永也就只能奉旨填词。

 

柳三变的作品中最出名的无非是《雨霖铃 · 寒蝉凄切》这首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被尧十三巧妙一变,成了“秋天的蝉在叫,我在亭子边,刚刚下过雨。我难在们我喝不倒酒。我扎实嘞舍不得,斗是们船家喊快点走,我拉起你嘞手看你眼泪淌出来”。

 

由古文变为了白话文。不仅仅是白话文,这还是一首带有贵州特色、西南官话的音乐作品。风流才子与秦淮名妓的分别场景,立马化身成为穷苦贵州瓜娃子被不解风情的船夫催促上船的故事。音乐的录制环境也并不精致。琵琶带给听众的也尽是荒凉之感。

尧十三《瞎子》(图片来自网络)

琵琶这一舶来品也被中原大地所同化,成为了一件地道的民族乐器。满清八旗子弟手中盘玩的核桃原本也是琴师们用来练习手速的玩意儿。琵琶大曲里多哀乐。一曲琵琶语,几多断肠人。


不知听到这首略带“滑稽”的方言作品是该哭还是该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这句话在音乐作品中并不是很通用。器材可以简陋,录音环境可以不够专业。但是足够用心的作品还是会被大家发现的。

 

《瞎子》被选做配乐,我想是与影片基调相搭配的。故事的核心就是一群“无名之辈”的尊严从无到有,从有到破灭。马先勇原本是一个协警,却因为酒驾与妻子天人两隔,妹妹虽然捡回一条命,但是高位截瘫。女儿也在“不良”的边缘徘徊。连一千多的住宿费还要请老师宽容几日。

 

《无名之辈》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眼镜和大头是出身乡下的年轻人,一个想出人头地,一个想娶妓女为妻。大家心底里都有那么一层薄薄的底线,一旦被人戳穿便不能自已。


《无名之辈》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Ma Jiaqi Cao着一口流利的贵州话,“ri你仙人banban”、“憨批”就像机枪发射子弹一样从没停过,一个残疾人在口头上可谓是占尽了人便宜,威胁两劫匪用枪结束自己生命、痛骂猥琐咸湿佬。却因为小bian失禁被劫匪看到,顿时花容失色。言语上占到的便宜成了一块一戳就破的遮羞布,自己还是那个一无是处的残疾人。除了脑袋能动,其它全部不听使唤。

 

《无名之辈》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幕我们好像在生活中的哪里见过。拿着引以为傲的985学历进入公司却做着单纯机械重复的体力工作;兴致勃勃地给他人演奏新写的和弦,被人说“不过尔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入党宣言,结果导员说不收蓝色字;七八年的爱情长跑,输在了异地时不能给一个拥抱……这种扑面而来的无力感也许就是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之所以钟爱《瞎子》,也许是听出了柳永、尧十三也有同样的经历。连考三年进士不中,名落孙山。才华无人赏,及第时已是垂垂暮已。

 

在学习戏剧写作时老师曾讲到过“移情”。反观“寒蝉”、“长亭晚”、“泪眼”,哪个不是失意,哪个不是我们的人生?哪个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没有失意的人生不会喜欢《瞎子》,更读不懂《雨霖铃》。蝼蚁留下眼泪,烂泥开出花蕾,鼠辈也有姓名,憨匪为爱而生。电影里讲的是无名之辈追求尊严的故事。

 

曾在一部电视剧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人活着得有最起码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尊严。大家都是为了尊严而活,也都找到了自我的救赎之道。与之相呼应的《瞎子》中有一段女声。是京剧《霸王别姬》的唱词选段。垓下败阵后虞姬与霸王对饮,秋夜里虞姬和霸王对饮,过后,霸王醉卧帐中,虞姬出帐散步。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

轻移步 走向前荒郊站定

猛抬头 见碧落月色清明

此情此景,当属哀乐配哀景。引入京剧这一元素,为音乐作品又增加一份凄凉之情。中国人讲成王败寇,但在楚汉争霸时自刎而死的霸王项羽反倒成了英雄。说起刘邦言必称小人。“江东弟子今若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用实际行动拿到了作为大将的尊严,不至于被历史的滚滚红尘碾压成又一个“无名之辈”。

 

将《雨霖铃》改编为现代歌曲进行演绎,尧十三并不是一人。发掘尧十三的音乐人周云蓬将《杜甫三章》谱曲念白,网络歌手少司命将李太白的《蜀道难》也进行了谱曲,可见已有先例。

相关阅读:民谣吉他手,真像你们说的那样不堪么?

宋词散文遗章数不胜数,如果都能够谱曲,岂不是离我们提倡的“中国风”更进一步?近日有大学教师批评某“民谣歌手”填词狗屁不通,我们为何不借先人之词,谱当代之曲呢?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瞎子》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大家提高审美被发掘出来的必然产物,是国风回归听众耳朵的必然表现。我们总是在说大陆的音乐水平不及台湾,远远落后于欧美。不如在唐诗宋词名篇上做做功课,说不定也能在乐坛上征得一席之地。


本篇来自指弹中国编辑部

作者/张家宁


责任编辑/老于

值班编辑/熊佳仪

 

<The End>


影乐|聊聊《无名之辈》插曲《瞎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