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记》与中国精神主题发言稿

2021-04-19 18:22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史记》与中国精神主题发言稿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被司马迁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在记述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如周公旦、大禹、孔子、屈原、管仲、程婴、赵武灵王、荆柯、信陵君、李广、韩信、刘邦、项羽、淳于髡、侯生等。这些人物身上,蕴含着丰富、深远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不但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学校文学社举办“《史记》研究”专题报告会,你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请从以上人物中自选两个或三个人物,以“《史记》与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以《史记》为镜,明中华精神——高二(17)班 翟煊硕

诵《史记》之篇,歌中国精神——高二(17)班 张金瑾

读史家绝唱,悟中国精神——高二(17)班 孙浩楠

研《史记》风尚,品中国精神——高二(17)班 王家宁

览《史记》风华,悟中国精神——高二(17)班 刘艺卓

诵史家之绝唱,品中国之精神——高二(18)班 张继元

论史家英雄,扬中国精神——高二(18)班  张译文

★拟题指路:

采用对称结构,明确关键字词,注意不要出现搭配不当等语病。

史记 中国精神优秀分论点 

中华精神,是那易水河畔的忠诚和大义!

中华精神,是那东城突围的勇猛和刚强!

中华精神,是那汨罗江中的爱国和正直!

——高二(17)班 翟煊硕

 

看,是谁,乱世心不改,昭质犹未亏,毅然赴江。

看,是谁,死亦为鬼雄,不肯过江东,知耻自刎。

看,是谁,抱王霸大略,蓄英雄壮图,气盖万夫。

——高二(17)班 刘昶博

 

中国精神,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守本心!

中国精神,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忠君报国!

中国精神,是“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重情重义!

——高二(17)班 王曼

 

同学们,视死如归的出征,闪耀着中国精神。

同学们,破釜沉舟的壮举,宣示着中国精神。

同学们,心怀家国的青年,传承着中国精神。

——高二(17)班 李政霖

 

读韩信,感受像竹子那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中国精神。

读屈原,感受像兰花那样“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中国精神。

读孔子,感受像梅花那样“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的中国精神。

——高二(17)班 王丙心

 

中国精神——忠如屈原,九死未悔!

中国精神——学如孔子,任重道远!

中国精神——勇如荆轲,临危不惧!

——高二(18)班 魏诗雨

 

同学们,你看屈原以忧国忧民为逆风扶摇之羽,划破阴霾!

同学们,你看韩信以忠诚爱国为乘流击汰之楫,荡开残波!

同学们,你看英雄以中国精神为补益山河之气,盈满希望!

——高二(18)班 王露凝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孔子般淡泊自守,便是民族精神!

舟在江海,不因风雨而不前——屈原般不屈不挠,便是民族精神!

君子行义,不以困难而止休——荆轲般不欺其志,便是民族精神!

——高二(18)班 余凯露

 

中国精神如梅——无惧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亦如屈原!

中国精神如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亦如孔子!

中国精神如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亦如周公!

——高二(18)班 王卓媛

★分论点拟写指路:

首先,分论点是一个论点,要能够让阅卷老师从你的论点中明确看出你的观点;其次,分论点应是中心论点的分项,要能够论证中心论点,因此分论点中也要出现主题关键词——《史记》人物和中国精神;最后,分论点要恰当使用修辞手法,使之富有文采,三个分论点应像是一组排比句,使文章结构清晰。

史记 中国精神优秀主体段落 

我们要以史为笔,书如荆轲般的大义和奉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那是易水之畔荆轲的慷慨羽声!看,那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悲壮背影。为了结束秦王暴政,为了结束百姓疾苦,荆轲选择了刺杀,九死一生的刺杀!成,则天下大赦;败,则人头落地,为了黎民百姓,他选择了大义,放弃了自己;为了天下太平,他选择了大我,牺牲了小我。纵使刺杀未成,他仍流芳百世,这是后人对他的认可,是后人对他精神的认可——大义与奉献,这就是中国精神!

——高二(18)班 张浩搏

★主体段写作指路:

主体段落的事例叙述应该紧紧围绕分论点;并且在事例叙述后,要有结合分论点的论证;在叙述事例时多使用对称句式,以增强气势。

史记 中国精神学生优秀作文 

读史家之绝唱,品中国之精神

高二(18)班 王露凝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读史家之绝唱,品中国之精神》。一腔热血,一种担当,一身正气,《史记》的一个个人物历经百代仍熠熠生辉。无论是爱国舍身,还是爱民舍己,都成为了一颗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华子孙,影响着民族精神。

同学们,你看屈原以忧国忧民为逆风扶摇之羽,划破阴霾!

大家耳熟能详的《离骚》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以多艰之民生而哀,以动荡之国运而叹。他重复着“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却也不愿“背绳墨”“竞周容”;他穷其一生来爱民,汨罗江头,也心心念念着他的国。身处逆境,也忧国忧民;生命逝去,也一心爱民。云山苍苍,忧国忧民,终于成了一种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你看韩信以忠诚爱国为乘流击汰之楫,荡开残波!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曾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所以,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忠诚、一次生命忠于他的君、保卫他的国。后世的仁人志士们也如当年背水一战的韩信一样,以忠诚爱国为乘流击汰之楫,荡开残波,报效祖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国家需要,我就去做”的孙家栋……江水泱泱,忠诚爱国,终于成了一种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你看英雄以中国精神为补益山河之气,盈满希望!

忆往昔,有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忧国忧民,书写民族精神;看今朝,有王继才秉持“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有谢军竭力“把时间无限细分,让速度不断压缩”,以忠诚爱国,赓续民族精神;展未来,山高水长,也会有一批批仁人志士,如《史记》中所记载的英雄人物那样,传承中国精神,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同学们,流云秋风黄,花开岁晏香,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喧嚣中专注,于狂欢中理智,摒弃浮躁,脚踏实地,读史家之绝唱,品中国之精神。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史记 中国精神教师下水作文 

灼灼史家华章,皎皎中国精神

巩义一高 郑俊彩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司马迁称其《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百代文宗韩愈以“雄深雅健”赞之,此言得之!淡泊者如孔子,爱国者如屈原,大义者如程婴……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仿佛那夜空中的星,而让这些星闪耀千古的,便是中国精神!因此,同学们,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灼灼史家华章,皎皎中国精神》。

史家华章是那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如孔子般淡泊自守!

《诗经》有言:“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而当被徒役困于陈蔡郊野,不得行,绝粮,孔子却讲诵不辍、弦歌不衰。何也?因其淡泊自守!孔子说:“君子固穷”,所以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只是“就有道而正焉”;所以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而这也正是亘古闪耀的中国精神啊,所以,你看,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也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同学们,灯红酒绿间你是否失了坚守?泥泞坎坷里你是否丢了初心?让我们在这盈盈月光中,掬最清的那一捧——如孔子般淡泊自守!

史家华章是那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如屈原般忠诚爱国!

《离骚》诗曰:“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但哪怕是在这样的社会里,屈原所叹的也不过“民生多艰”,所做的也只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替以蕙纕”“申以揽茝”,他也只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却从没有离了他的国,忘了他的民!而这也正是从未失色的中国精神啊,所以,你听,岳阳楼上的范仲淹才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表白。同学们,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焦头烂额的生活琐碎外,让我们在这落落余晖中,拥一缕最暖的——如屈原般忠诚爱国!

史家华章是那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如程婴般大义担当!

太白有诗:“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这说的便是程婴。为保赵氏遗孤,好友和亲儿在他面前惨死屠刀之下;为报杵臼情义,他在夙愿完成后引刀自刎。君可见,他是如何在背负卖友骂名时,把赵氏真孤培养成文武之才?君可知,他在午夜梦回之时,又是怎样思念他枉死的儿子和友人?孟子说:“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便是历久弥坚的中国精神啊,所以,你瞧,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同学们,风雨中,烈火里,让我们在这灼灼红叶中,拾一片最热的——如程婴般大义担当!

同学们,灼灼史家华章,皎皎中国精神,我们生逢锦时,自该从《史记》中掬一捧淡泊自守、拥一缕忠诚爱国、拾一片大义担当,为中国之建设、民族之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史记 中国精神素材补充 

1.周公旦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2.大禹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三过家门而不入

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3.管仲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1:用人原则

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2:政治主张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开发,开垦)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4.程婴

程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盾,灭其族,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一说是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


 

5.赵武灵王

赵雍(前356年-前295年),嬴姓赵氏,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肃侯的儿子。

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赵武灵王在鼎盛的时候为了专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位给儿子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沙丘宫而死。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骑射胡服捍北疆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6.信陵君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宁陵县), 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礼贤下士

当时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做着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魏无忌听说此人后,前往拜访,并想馈赠一份厚礼,但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礼。”魏无忌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上的左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嬴。侯嬴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想借此观察一下魏无忌的态度。可是魏无忌手握马缰绳更加恭敬。


 

7.李广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击匈奴有功,授中郎。汉景帝时,授陇西都尉,参与平定七国之乱。历任七郡太守,镇守北疆。汉武帝即位,授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带兵攻击匈奴。由于众寡悬殊,负伤被俘,辗转返回长安,出任右北平郡守。英勇善战,使得匈奴畏服,称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担任前军将军,参加漠北之战。途中迷失道路,贻误军机,自杀于家中。太史公司马迁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8.韩信

韩信,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苏轼评价:“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1:一饭千金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给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后报,韩信衣锦还乡时并赏赐她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2:置之死地而后生

韩信北上灭赵的一个计谋,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士兵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3:胯下之辱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裤裆下钻过去。指极大的侮辱。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4:知恩图报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韩信当年说的一句话,指的是坐人家车子的,要与人家共患难;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靠人家养活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


 

9.淳于髡

淳于髡(kūn),齐国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齐之赘婿,齐威王拜其为政卿大夫。

淳于髡身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度出使诸侯,未尝屈辱。其中,齐威王八年,楚发兵伐齐。齐王使淳于髡至赵国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之退兵。

淳于髡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曾经辅佐过魏惠王、陈轸等人,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长期活跃在齐国的政治和学术领域,上说下教,不治而议论,曾对齐国新兴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齐国的振兴与强盛、对威、宣之际稷下之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1:一鸣惊人

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极其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振作起来,治理朝政,收复失地,使齐国又强大起来。

可用于作文的素材2:淳于髡献鹄

有一次,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具备,谁还会治他的罪呢?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鹄还要多一倍。


 

10.侯生

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前257年,秦急攻赵,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


《史记》与中国精神主题发言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