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阶梯》第19集——阿那克萨戈拉:雅典圣地的缔造者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19集——阿那克萨戈拉:雅典圣地的缔造者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19集
之
阿那克萨戈拉:雅典圣地的缔造者
(视频版)
,时长13:01
(文字版)
阿那克萨戈拉:雅典圣地的缔造者
文/曾斌
破局
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个变化本身。巴门尼德认为,一切都是不变的,所谓变化只是感官的虚构。表面看来,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观点截然对立,非此即彼,但正如我在这里所说的,这只是表面的。如何将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观点统一起来?这就要用到辩证法( dialectics)。
什么是辩证法呢?其实早在米利都学派那里,我们已经触及到辩证法。泰勒斯将“水”当作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将“阿派朗”(无限者)当作万物的本原,而阿那克西美尼则将“气”当作万物的本原,因为“气”兼具“水”的有形与“阿派朗”的无形。在此意义上,阿那克西美尼综合了泰勒斯与阿那克西曼德的观点,这就是辩证法。不过,将辩证法发展成一种方法论的是柏拉图,辩证法在柏拉图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dialogue”(对话)与“dialectics”(辩证法)在词源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根据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不变是绝对的,变化是相对的。这样,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观点就得到统一:一方面,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一切都是变化的,但变化只是相对的;另一方面,巴门尼德的观点也是正确的,一切都是不变的,但却存在相对的变化。也就是说,绝对的变化不可能,相对的变化是可能的。恩培多克勒就此开始他的破冰之旅,打破了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之间的壁垒。恩培多克勒提出“四根说”,即事物是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的,它们本身是不变的,但却可以聚合和分离,事物的变化(生成或消逝)是由四根的聚合与分离引起的。然而,恩培多克勒无法说明下面两个问题:
一、恩培多克勒在四根以外设定了爱与恨两种力量,用以提供四根运动的原始动力,这实际上在四根以外增加了两根。确切地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是“六根说”,水、火、土、气、爱、恨这六根。恩培多克勒默认了水、火、土、气这四种物质元素不能自身运动,所以才需要爱与恨两种力量,这似乎表明物质与心灵的对立。

(Pic/Google)
二、构成事物的元素不止四种。如果构成事物的元素只有四种,那么怎么说明诸事物间的千差万别呢?头发是头发,血是血,金子是金子,银子是银子,等等。我们不会把头发当作血,把血当作金子,把金子当作银子,这就意味着,构成事物的元素并非只有四种,而是无限多。
通过对恩培多克勒的批判,阿那克萨戈拉提说“种子说”,用以解决变化之谜。
让哲学回归雅典
阿那克萨戈拉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第一个将爱奥尼亚的哲学传统带到雅典的人。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历史事实,与日后的哲学发展息息相关,最终造就了雅典的盛极一时。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阿那克萨戈拉是雅典民主制度鼎盛时期,受领导人伯里克利的邀请,在雅典讲授哲学的第一人;第二,阿那克萨戈拉的哲学直接影响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让原先属于哲学贫瘠之地的雅典一跃成为西方哲学的圣地;第三,在雅典的三十年,阿那克萨戈拉不但见证了雅典由盛转衰的命运,最后还因为坚持理性的态度,不被社会接纳,被驱逐出雅典。
阿那克萨戈拉的地位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提别是雅典的民主制度。雅典于公元前508年在人民革命后建立了直接民主的制度,这个制度壮大了雅典的公民团体,并且分别于公元前490年与公元前480年两度击败波斯的入侵,成为全希腊地区最强大的海上霸权。此后的五十年中,在伯里克利的领导下,雅典进入黄金时期,不但留下民主政治的见证,也在文艺、戏剧、建筑、雕塑上达到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的高峰。
只是好景不长,自公元前430年伯里克利逝世后,雅典开始了与斯巴达发生长达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的溃败投降不但终结了雅典的帝国梦,也为民主带来了负面的结果。雅典人开始怀疑,外国人与本国人是否效忠于国家。在哲学家中,受驱赶的外国人就是阿那克萨戈拉,而本国公民受迫害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的苏格拉底。
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承袭埃利亚学派的思想,认为绝对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另一种性质,实在的主要本质永恒不变。但是,他并不否认变化的事实:有相对的变化,就元素的聚合和分离来看,事物能够生成与消逝。不过,这类元素一定不止四种,我们的世界这样丰富,充满各种性质,不能用如此少数几个元素加以说明。而且,水、火、土、气根本不是元素,而是其他实体的混合物。因此,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无数具有特质的实体是终极因素,这些实体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滋味。它们的数量和质量是恒常的,不能增加或减少。阿那克萨戈拉把这些构成事物的细小微粒称作“种子”。
相较于恩培多克勒用四种元素的组合来决定一切变化的思想,阿那克萨戈拉提出连续性的概念。连续性这个概念,依然强调元素为万物本原,但并不指明哪一种,只统称它们为种子。所有元素的连续发展让种子混合在一起,我们所看到的个体包含各个种类的元素,当然也包含对立的元素。例如,黑色与白色的元素都存在于雪中。个体所呈现的单一性质,只是某一元素所占的比例较高的表现。所有元素都存在于所有个体中,这个观念初步解释了为什么个体在一段时间后会变成完全相反的状态,如雪融化后会变成黑色。

(Pic/Google)
宇宙形成以前,种子混杂在一起,成为乱作一团的混合物,充塞于全宇宙,没有空虚的空间把它们隔开。现在这个世界是种子的混合和分离的结果。然而,这些散处于混沌中的种子是怎么从原处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从而结合起来以构成一个宇宙或有序的世界的呢?如果用运动来解释,那么又是什么东西使种子运动的呢?阿那克萨戈拉从我们所观察到的天体运行得到启发,找到答案。一种迅速有力的旋转运动产生于混合物中的某一点,使种子分开。这种运动越来越往远处伸展,把同质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并且将不断伸展,直到混合物完全解体为止。最初的旋转运动使浓厚与稀薄分离,温暖与寒冷分离,光明与黑暗分离,干燥与潮湿分离。浓厚、潮湿、寒冷和黑暗聚集到目前大地所在的地方,稀薄、干燥、温暖和光明离去到太空的远方。这样的分离过程将继续不断,导致天体以及天地间的各种物体的形成,天体是借着旋转力量从大地上投掷出来的固体。
我们看到,像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宇宙形成过程,必然由原始的旋转运动而来,是一系列运动的结果。那是怎么造成的呢?为了说明初始的运动,阿那克萨戈拉求助于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或奴斯(nous)、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简单而同质的东西,不与其他种子相混杂,而与它们绝对分离。它有支配物质的能力,能自发活动,是宇宙间一切运动和生命的自由的源泉。它无所不知,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它安排万物,是万物之本;它统治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生命的东西。
心灵或奴斯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概念,为后来亚里士多德哲学启发了更多的灵感,成为解释因果关系的基本原因。然而,亚里士多德却这样批评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概念:
阿那克萨戈拉拿心灵当作构造宇宙的一种手段。当他无法解释一个东西必然存在的原因时,他就把它拖进来,但在其他情况下,他又不用心灵而用其他的原因来说明出现的事物。
事实上阿那克萨戈拉力图用机械原理来说明事物,而求助于心灵,把心灵看作是运动的有理智的原因,即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最后依靠的手段。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