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万华镜 #6|我为什么学哲学?(新世界的大门篇)

2019-03-09 15:02 作者:Arinor  | 我要投稿

在大三的“中国科技史”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学了两年多哲学,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呢?同学们回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老师又追问:学会了从什么角度看问题呢?同学们大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任何学科的专业学习都会获得新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学习物理学获得微观视角,学经济学获得博弈论视角,学历史学获得历史视角等等——而视角正如其名,可以亲自去看,却不好向别人说明,正如没穿过裤袜就永远不知道什么叫做“纵享丝滑”一般。每一次与常识差异足够巨大的视角转变都会让人感觉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哲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哲学里头这样的大门多不胜数。

在我学习哲学的十年时间里,至少出现过三次感受到“打开新世界大门”的经历。第一次打开新世界大门自然就是首次接触到哲学、接触到认识论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对许多事物抱有追问“为什么”的好奇心(※Ⅰ),但好奇心却还没有达到追问“我应该要寻找或者接受怎么样的‘为什么’”的地步,而后一种追问正是认识论事业的追求。学习认识论之后,眼中的万事万物除了具有各自的物理性质之外,仿佛凭空增多了一分厚度——这些都是挂在它身上的理由,是牵连着它和其他事物的认识关系。同时,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这么多哲学家强调所谓“精神”要素,大概在这些哲学家的眼睛里,万事万物就是这样背负着各自的理由在世上艰难前行的。

第二次打开新世界大门是接触到逻辑实证主义的时候。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一度流行的哲学思潮,在我看来,它一定是哲学所能够具有的最简洁、最优雅的形态。理想状况下,任何问题都适用于同一套解决方案:首先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分析的;如果不是,再看看它的证实条件是什么;如果它的证实条件能够被一一列举,我们就把这些条件交给科学来验证;而如果它的证实条件不能被列举出来,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我们有理由拒绝回答。——你们看,所有问题都各得其所,这是个多么让人憧憬的状况啊!逻辑实证主义的世界就像是一座金字塔,每一块砖都垒在其他砖块上面,砖块层层叠叠,而最下层的砖平稳地放在大地上,让人不禁相信它能屹立数千年。

第三次打开新世界大门则关于表征。作为近现代哲学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之一,“表征”对爱好者们来说恐怕是哲学入门过程中最高的门槛了,而我自己接受这个概念也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先是在《理性、真理与历史》开篇的“蚂蚁沙地”思想实验(※Ⅱ)中,知道了表征有语义的符号或者图像;后来接触到了认知科学,知道表征作为常识心理学状态的实现者,既能够解释人类的有意义的行为,也能够解释知识和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再后来接触到了文化认知科学,知道了文化现象是像病毒一样的表征在人群中的分布。开启了“表征模式”之后看什么都会像得了飞蚊症一样,觉得眼前有成群结队的表征在乱飞,随后不禁感慨——就像我在《神秘学园的日常》(※Ⅲ)里写的那样——表征让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 ※Ⅰ 关于这点有一个不是证据的证据。在我的ToM还没有成熟那会儿,我曾经在一本世界动物地图册的扉页写下一段咒语:“×××三岁学为什么天上为什么地上为什么大海为什么不亲。”不知道有没有魔法师或者枫叶国认知学者来给翻译一下。

  • ※Ⅱ 这本书里讨论的最为人所熟知的思想实验是“缸中之脑”和“孪生地球”,而要理解这两个思想实验,表征概念是绕不开的。

  • ※Ⅲ 很多年来每日哲学的头号难题就是如何向非哲学专业同学们解释表征是什么。这个问题最终在写小说的时候找到了答案:《神秘学园的日常》第二章第一部分“愚者之旅(一)”是迄今为止我所能给出的关于表征是什么的最好的介绍,非常推荐大家阅读!

哲学万华镜 #6|我为什么学哲学?(新世界的大门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