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诸子起源与流变发展史
做为一个整天在网上冲浪且喜欢传统文化的咸鱼,看各路网友辩经吵架是本人的一大乐趣。
不过看网上吵了这么久,尤其是广大年轻人聚集的b站,关于诸子百家的争论就从没停过。但个人发现一个盲点,在传播历史学这块,关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很少提及。基本上都是直接讨论诸子百家的特点与孰强孰弱。
很多事情,只要搞清楚起源之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子。所以本咸鱼决定以自己的浅薄之学稍微讲讲诸子百家中道儒法墨这四个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学说的起源,并粗略的过一下这几家在古代流变史,后面也会讲讲个人认为为什么西方会率先工业化。
关于诸子百家起源,古人早有研究与定论,而这些内容,记载于《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而如今我们认为的道家创始人老子,便是周朝太史。而太史的职责,《周礼》曰: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凡辩法者考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六官之所登。若约剂乱则辟法;不信者刑之。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闰月,诏王居门终月。大祭祀,与执事卜日。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凡丧事考焉。小丧,赐谥。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
从上段可知太史的基本职能为:
一、文献保管。治国大典、官府及都鄙法则、国家和民事的各种契约的副本。
二、仲裁。太史是判断国法、盟约的权威,他可以处罚破坏国法和盟约者,也可以惩罚违背礼制者。
三、参与并规范礼制活动。制定历法并颁布给各国,主持祭祀参加者的位次,规范会同、朝觐,主持君臣丧礼程序,负责大射礼的成绩计算等。
四、军事职能。为军队提供天文信息。
看完上面的职能,再去看先秦的道家典籍,你会发现他们基本上围绕天地宇宙的变化来论述治国之道,为什么?因为管理研究天文历法指导人间的事情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没有准确的天文历法是种不了地的,所以他们的地位在以前很高。
为什么孔子会向老子求学呢?因为老子自己就是宗伯礼官,还是负责管理典籍的礼官,可以说当时说敢比老子更懂周礼的人屈指可数,而当时的孔子显然没有到那个境界。
当周礼礼崩乐坏,老子灰心骑牛出函谷关归隐于世后,孔子办私学继承他所学之周礼弘扬于世。而孔子所继承的,是司徒之学。
《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关于司徒的职能,《周礼》曰:“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早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窍物,其民专而长。四曰坟衍,其动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荚物,其民皙而瘠。五曰原隰,其动物宜臝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
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
简单概括一下,司徒的职能是:
一、统计天下山川河泽地产人口之数。
二、指导农业生产,对百姓施行礼乐教化。
三、统计收税与财政拨款支出。
后世负责此类事务与工作的,我们称之为户部尚书与礼部尚书。为什么儒家总是强调重农抑商,强调礼乐教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因为人家的本职工作就是干这个的。而先秦诸子有不少是师从儒家后自立门户的,最著名的便是韩非李斯两位法家拂士的师父便是顶级大儒荀子。
孔子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失败,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制矣’哀叹魂归帝乡后,天下开始进入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而这个时代是法士崛起,逐鹿天下的时代,其中最杰出有名者,当属商鞅。
法家学说,又称刑名之术,周礼六官中谁负责刑典呢?司寇。
《汉书.艺文志》曰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周礼.秋官.大司寇》曰:“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
为什么法家冷酷无情呢?因为在周朝,礼律才是主流规章制度。而法,一般指的是军法。这也是为什么吴起做为一名军事家能在楚国搞变法改革,因为秦晋派法家与兵家的区别,就是拿不拿刀而己。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变法?因为礼崩乐坏,旧有秩序己经瓦解,为了保证生存与发展,必须拥有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人类从古至今最有组织执行力的组织是什么?军队。
现在的人对商鞅之法有各种误解,我换比较西洋化的词你们就明白了:古典计划经济。至于现代计划经济的威力,请参考二战时期的苏联。
法家除了我们熟知的以商鞅为代表的秦晋派外,还有一派不太为人所知,这一派就是以管仲范蠡为代表的齐稷学派。
这一派一般归类为道家分支,其特点与精髓是工商一体集群生产与盐铁专营,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了名的富裕国度。
管仲的思路并不是自己灵光一闪突然就搞出来的,他是学习借鉴于姜太公。《六韬.六守》有云: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姜太公那是什么地位?武庙主祭,兵家鼻祖,齐国的开创者。
生产力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什么?需求。而需求也两大类:政府需求与民众需求。秦晋派侧重于政府需求,齐稷派侧重于民众需求。两派互为阴阳两面,也是工业化理论的起源雏形。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曾感叹,当今天下,不归杨则归墨。墨家的学问同样继承于周礼,只不过与儒家完全不一样。
《汉书.艺文志》曰:“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而在周礼中,负责与清庙鬼神打交道的是宗伯祝官。
节选一段《周礼.大祝》的记载:“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策祝。
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类,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说。
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
辨六号:一曰神号,二曰鬼号,三曰示号,四曰牲号,五曰粢号,六曰币号。
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三曰炮祭,四曰周祭,五曰振祭,六曰擩祭,七曰绝祭,八曰缭祭,九曰共祭。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凡大禋祀、肆享、祭示,则执明水、火而号祝。”
从流传于世的《墨子》来看,关于鬼神祭祀的篇幅并不多,关于各类器学知识比例倒是不少,墨家除了鬼神之说,更多的应该是继承了六官中的司空之学。
《周礼》关于司空的部分不知为何丢了,而在《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后汉书》这段记述,是符合先秦流传下来《考工记》的记载的,也解释了为什么墨家擅长营造与攻城器械制造。
既擅长机械营造又有宗教崇拜,如果墨家诞生在工业时代,大概会是这个画风:

墨家为什么不受当时其他学派待见呢?很简单,墨律是高于王法的。做为中国历史上可能是最早成体系化,组织严密的民间宗教组织,他们的武德过于充沛,加之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了三派,而且并没有像儒家一样出现孟荀这样的顶级大佬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而秦统一天下后对他们进行了强力镇压,所以他们便不可避免陷入衰弱势微中。
统一天下后,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出现了:
郡县制,是法家为了战争而搞出来的产物。这个玩意儿如果按马克思的唯生产论,应该是在进入工业时代后才会出现的制度,因为只有工业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郡县制的潜能。而当时,中国的农业才刚进入铁器时代不久,这就形成了一个只有在中国出现的奇特矛盾:落后的生产经济模式与超越时代的先进制度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与未来,早己被荀子所预见。做为诸子百家集大成者,稷下学宫的三任校长,他给出的方案是儒法并用,化性起伪。
在秦被六国遗老群起而攻之推翻,又打了几年楚汉战争后,荀子的徒弟们辅佐汉朝休养生息几十年,在汉武帝接受子夏一脉的公羊博士董仲舒的建议后,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实际上是外儒内法道为根,基本上是按荀子设计的框架执行,只不过董仲舒进行了大量魔改而己。从此刻开始,中国才算正式进入了农郡制的时代。
至于为什么不用封建社会这个词,那是因为现在定义的封建与古代定义的封建完全不一样。古代的封建指的就是分封制,而现在的封建,是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而衍生的政治术语,只要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工业化的君主制政权,那都可以称之为封建社会。所以为了区分与西方古代的差别,所以用了农郡制这个词汇表述。
依据制度而言,齐稷派的理论,才是和平时期的郡县制配套,这一派的发展到桑弘羊为止就基本上停滞不前了,后世只有王安石试图更新,不过他失败了。
两汉的儒学发展越往后越是向跳大神的方向靠,后面连三神器都搞出来了,老百姓也被一直折腾。
就这样到东汉末年,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呼喊着'苍天己死,黄天当立’登上了历史舞台,不仅给了摇摇欲坠的东汉致命一击,也给儒生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震憾,他们就是太平道,今天我们称之为,道教。
在我们的印象中,道家思想讲究的是清心寡欲,恬淡虚无。为什么道教搞出黄巾起义呢?因为他们的组织架构与武德充沛并不是继承于道家,而是墨家。你可以认为,早期的道教就是墨家2.0版本。
至于道教的诞生为什么会与墨家扯上关系,很简单,如果墨家子弟们想要将先人们的学说成果传下去的话,除了与道家合流,没有别的选择,儒生们不会给他们活路。
不过这会儿道教势力相比儒家而言还是比较弱小的,构不成致命威胁。给了儒家思想致命一击的,是晋朝的司马家族。
司马懿指着洛水放了个屁,司马昭当街杀皇帝,儒家的忠孝德三位一体的核心伦理价值观念断了其二,光靠孝,是治不好天下的。
儒家思想的再次崩盘,最终导致了五乱乱华,中国也迎来了最黑暗的田园朋克时代---魏晋南北朝。
什么是田园朋克呢?把赛博朋克的高科技换成田地农具,企业财团换成士族门阀就行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就是朋克世界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会出现田园朋克呢?正如工业时代工商企业会逐渐兼并其他公司形成大企业财阀,农业时代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兼并的是土地资源。
地主庄园经济,在西方称之为农业资本主义。由于地理面积与文化政治上的巨大差别,西方人对农业资本主义的定义并不适用于中国。很简单,英国那么点大的地方搞圈地运动与我们跨郡连州圈地是一个概念么?西方人算上后勤几万人互相对垒那算打大仗了,在中国,几万人互相对垒那叫一场中小规模战役。在古代从巴黎到德国和从到云南到江南,谁更难到达要我说么?
由于各类异族政权的崛起逘代,浮屠戎教,也就是佛教开始崛起并宣扬于中原大地之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形容那个时候佛教寺庙的鼎盛的。
而道家与道教在此时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期,上层要么是信魏晋玄学,要么追捧嵇康陶渊明,或者成为道士开宗立派。葛洪、陶弘景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至于下面么,孙恩卢循起义是当时道教起义的标杆,至于打着道教版救世天君的李弘起义更是数不胜数,后世只要和宗教沾边的农民起义,都或多或少有道教的影子。
至于儒家,乱世很少有他们什么事儿,以佛攻儒与以道攻儒的政策惯性,直至唐朝依旧没有停止。
既然说了魏晋南北朝是田园朋克时代,道教起义自然是事倍功半,而士族门阀也做不到完全消灭各地的道教信徒。既然两边谁都干不死谁,那就谈判吧。于是北天师道的寇谦之与上清派的陆修静代表道教与北魏太武帝与南朝宋明帝谈判,以放弃教区与基层治理为条件换取官方扶持,道教进行了改革,宫观制度因此诞生。
自此之后,道教丧失了主动大规模组织农民起义的能力,变成了我们熟知修仙炼丹的深山修士。
至于佛教,三武一宗灭佛两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而且举国崇佛的后果,梁武帝萧衍很好的展示了他的下场。
在几百年的混战之后,隋文帝杨坚终于一统了天下,他的儿子杨广正式推出了科举制,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士族门阀不是一天就能打倒的。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好大喜功与穷兵黩武,原本还算平稳安定的隋朝被豪强与农民起义联手推翻了。
然后便来到了煌煌大唐的时代,唐朝前中期的事迹不必多言,这是农郡时代的巅峰。道教迎来蓬勃发展,军队威服四海万国来朝,佛教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而儒家依旧处于瓶颈期。
这倒不是儒生不想进一步发展,而是自两汉以来,以荀子思想为核心演化发展的儒学得己经非常完备,后人想要再更进一步,就只能成为法家拂士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内圣外王。以荀子为核心演化发展的儒学在外王这条路上快走到头,而在内圣这块儿因为司马家族的破坏与恶劣影响有后继乏力之象,而在这个领域,另外两个比儒家更有优势。
唐朝是满足了工业化两个核心要素的,虽然少了很多东西,不过比起后世,可以说是最可能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萌牙思想的时代。但很可惜,安史之乱的到来永久摧毁了这个希望。
安史之乱后,中国又进入了新的礼崩乐坏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循环,道教己经不会主动组织大规模农民起义,炼丹修仙搞技术研究去了。至于浮屠戎教,唐武宗会昌灭佛了解一下。
在此危难之际,有人站了出来,他就是理学时代的孔子,道统论的创立者,古文运动的发起者---韩文公韩愈。
他写出两篇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千古名文:《原道》与《迎谏佛骨表》,这两篇文章,奠定了后来理学的出现与诞生,也是尊孟贬荀的转折点。
韩愈道统论的思路,简单概括就是:既然外王走不通了,那就换赛道另起炉灶,干死道教与佛教两个异端邪说。
韩愈在《原道》中提出论证的道统论的过程是有问题的,他把黄老庄之学与道教炼丹长生的术士完全混淆一谈,这也给后人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为什么呢?因为以荀子为核心演化发展的儒学,就是以黄老庄之学的道家思想为底色基础的。否定了道家学说,《荀子.天论》对于天道的阐述也就无意义了。而天论的核心思想是制天命而用之,也就是人定胜天。把这个否决了,以荀子为核心演化发展的儒学算是崩塌了,韩愈某种程度上算是自掘先人坟墓。
在一百多年之后,二程通过河图洛书与易经的阐述搞出了天理这个东西代替天道,并吸收了荀子以性恶论与化性起伪构建的儒学思想以及部分道教与佛教的东西搞出了理学。
在历经二程、张载、王安石三人不断完善为理学添砖加瓦后,最后是东方黑格尔---朱熹给理学封上了顶。
这是继韩愈之后又一个转折点,自此,儒家逐渐转变成一种宗教理论,中国进入了长达几百年的神州版中世纪时代。
程朱理学与之前以荀子为核心所演化发展儒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
对于天道的态度,荀子的主张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于天理的态度,朱熹的主张是:“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为什么本咸鱼要称呼朱熹为东方黑格尔呢?天理与绝对精神,理气之辨与唯心唯物之辨,格物致知与主奴辩证法。他们两个的表述论证虽然完全不一样,但却是殊途同归。果然天下神棍是一家啊。
正因为有这帮儒教神棍兴风作浪,荼毒百姓,导致了蒙人灭宋,真武殿一把大火,毁了道教数代人凝聚的心血结晶,现存道藏乃明朝编纂,体量也就是十之存一而己。至此道教日薄西山,至满清完全一蹶不振。
既然有神棍兴风作浪,自然总会有想要拍死神棍的人出现。西方干这个事的是叔本华与尼采,中国干这个事的,叫陆九渊与王阳明。
如果说程朱理学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话,那陆王心学的主张便是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人人皆圣人。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
现在的人讲陆王心学,总是强调知行合一,而故意忽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个前提,如果结合这个这个前提,那就会变成这样:

虽然明末壮烈殉国的士绅百姓很多,但像水太凉这种投降喜迎满清八旗王师的士大夫更也不少,这要说这没陆王心学造成的影响,属于是自欺欺人。程朱理学没解决的政治问题,陆王心学一样没解决。
华夏从来不缺反思与总结经验的人,负责反思第二次神州陆沉的代表是明末三儒,而其中最杰出的便是王夫之。
理学的核心之一便是理气之辨,简单的说就是谁先谁后的问题。程朱理学认为气在理中,至于陆王心学,都吾心即宇宙了,还在乎这个?王夫之则是继承了张载的理在气中的气论并进一步发展论证,提出了理势合一,天理在人欲之中,解决了天人决裂的问题。顺带修正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理学到了王夫之手上,才算彻底完成了,某种程度上,他算是理学时代的荀子。
什么是知行相资呢?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故知行相资。翻译一下,就是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是求是。
相比起明末三儒的顾炎武与黄義之,王夫之老爷子生前名气并不大,做为一辈子不剃发留辫的反清士人,他的书是在满清入关两百年后,白戎入侵发动了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刊印出册的,而负责宣发的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等湖南士大夫。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王夫之的船山学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
王夫之的理论基本上算是达到了农郡制的巅峰,后面就是近代史了,如何从农业郡县制迈向工业郡县制,那个人己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现在讲讲西方为什么率先工业化吧。问个问题,统治古代西方民众几千年的,是欧洲的王公贵族吗?不是,教会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那西方教会的统治是因为什么受到了严重冲击,进而逐渐衰落的呢?蔓延了几个世纪的黑死病。黑死病怎么来的?蒙古铁骑西征。
蒙古铁骑西征不仅严重冲击了教会的统治,还带去了大量技术与东方典籍,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这代表着民众需求逐渐被解放,西方那群分封制的王公贵族对土地与民众掌握力远不如农郡制的中国,而中西方越发繁荣的海上贸易与马可波罗等中吹的宣传,推动了西方大航海时代。
而为了海上贸易与互相争夺地盘,西方人互殴了几百年,而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王权压制不了日益强大的工商阶级,于是就被取代了,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
那为什么咱们没工业化呢?因为我们实行了几千年的古典计划经济,广大民众的需求一直被压制,到了程朱理学诞生之后更是如此。至于政府需求,一句话,咱们古代周边全是穷鬼,最有钱的就是咱们自己,自五胡乱华后也不存在能灭绝华夏族的情况。至于大明为什么不出去抢,儒家学说起源就是管地和搞教育的,程朱理学更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个定位,堡宗之后的皇帝能制服帖这群神棍的没几个。至于满清,不说也罢。
我们今天讨论诸子百家,究竟是在讨论什么呢?答案是借古喻今,讨论各自的价值观念。从个体角度看待世界,是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诸子百家探讨理论,是为了统一天下,我们今天探讨诸子百家,是为了修身养性。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历史己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