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节选与笔记

我个人其实不大喜欢看史书方面的书籍,最近还是读了本圈子里朋友推荐的一本书。大概是我最近也困惑于此吧,一读就难以停下来。
我一周前被一名销售,不,准确说,她是财务处的一名会计。我还未将几万元钱交于她,她便迫不及待地想提前使用“合法伤害权”来对我进行威胁恐吓。我真是纳闷,花钱买服务还遭到恐吓了,谁给她的胆儿?于是我拿笔计算清楚前后的开销后,决定不购买她“伪需求的服务”。当她得知一贯使用的恐吓手段对于我这个阅历不深的小女生后,她着急地给我打电话,试图进一步恐吓,并且说着模棱的成本,生怕我算清楚什么。我果断地拒绝后挂断电话,一会儿后她再次打电话,态度逆转,40岁来岁的人声音转而像20多岁靠近想跟我套近乎,我冷静而果断地讲清楚没有任何交集后,将她及办公室电话拉入黑名单。结束了这场莫须有的服务。
我推荐看的理由是:
《潜规则》书的主体是明朝事件,以海量的悲剧“杀鸡儆猴”, 帮读者计算着边际价值,以至于读完有些压抑,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史书里的“惨”,不是让大家比惨的,而是讲大家都有不容易的时候,每个人这辈子都遭遇过许多苦难。你那点儿破事儿,根本不值一提! 用深度学习的思想就是:建立从输入到输出的模型。忍忍潜规则吧!

【一】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
《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
【二】讲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上的关系:
《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
【三】讲官场内部的关系:
《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四】把几种关系混在一起讲:
《新官堕落定律》、《晏氏转型》
【五】杂文
【一】讲官吏与老百姓的关系:
《身怀利器》、《老百姓是个冤大头》,《第二等公平》。
《身怀利器》合理伤害权
送礼还要“苦求”人家收下,这正是规矩的一部分,目的是让领导实利和面子双丰收,既当婊子又立牌坊。你请客时不上白鳝和鹿尾之类的贵重难得之物,别人就会说你"悭吝"。显然,一个被大家看做吝啬、别扭、不懂规矩、吃独食的人,其仕途恐怕就不那么乐观:说你坏话,挑你毛病的人多了,你又不是圣贤,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某个地方莫名其妙地栽了。
凭借他们手里的“合法伤害权”,一般能从富裕者那里敲出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从贫穷者那里也能把衣服行李敲干净。完全敲不出来的,就按照事先威胁的办法痛加折磨。
不贿赂他,在捆缚时就先将其筋骨扭断。每年宣判的时候,死刑和死缓犯一概捆缚,押赴刑场待命,被处决的有十之三四,活下来的要几个月才能将捆伤养好。有的人会落下终身残疾。
方苞曾经问一个老胥,说你们无非想要点东西,又没有什么仇,实在没东西,最后也别那么折磨人家,这不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吗?老胥回答说:这是”立法”,目的是警告旁人和后人。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心存侥幸。吏胥们对自己立的法—“刑狱潜规则”显然是一丝不苟的。
与方苞同时被捕上刑的有三个人,一个人以三十两银子行贿,骨头受了一点伤,养了一个月才好。另外一个人贿赂的银子比前者多一倍,皮肉受了点伤,十来天就好了。第三个人掏的银子还要多一倍,当天晚上就可以像平常一样走路了。曾有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罪人贫富不均,都掏钱就行了,何必再制造多寡的差别呢?回答说:没有差别,谁肯多掏钱?
【二】讲官吏与上级领导包括皇上的关系:
《当贪官的理由》、《恶政是一面筛子》、《皇上也是冤大头》
《当贪官的理由》朱由检经常召见群臣讨论国事,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对这种号召颇不以为然,就给皇上写了份上疏,问道:如今何处不是用钱之地?哪位官员不是爱钱之人?本来就是靠钱弄到的官位,怎么能不花钱偿还呢?人们常说,县太爷是行贿的首领,给事中是纳贿的大王。现在人们都责备郡守县令们不廉洁,但这些地方官又怎么能够廉洁?有数的那点薪水,上司要打点,来往的客人要招待,晋级考核、上京朝觐的费用,总要数千两银子。这银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里冒出来,想要郡守县令们廉洁,办得到么?
《恶政是一面筛子》当政权大量征收苛捐杂税的时候,比较在乎荣誉的人就从村级领导的位置上退出了,这类人就是司马直那样的人物。而替换上来的, 通常是敢于也善于征收苛捐杂税的人物,譬如陈奉那样的人物。更明白地说,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要请你走人。
【三】讲官场内部的关系:
《摆平违规者》、《论资排辈也是好东西》
【四】把几种关系混在一起讲:
《新官堕落定律》、《晏氏转型》
所谓堕落,当然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五】杂文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人是理性自利的,人们都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只要贪污的风险不大,贪污就是他们的最佳策略。
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间制度。我们看惯了好人倒霉和恶人得势。这就是"迷信"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迷信" 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天下的事情终究是公平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善行必得善报,恶行必得恶报。现世不报来世报,活着不报死了报。所以马克思说,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被压迫者就在这种关于来世的想像和期待中,对虚无飘渺的报应的信念中,得到了替代性的安慰。反过来,压迫者也感觉到了一些威胁和不安。如果一报还一报可以延伸到阴间,延伸到死后,这毕竟叫作恶者心里有点不塌实。如果说这种信念不好,需要批判,那么,剩下的恐怕将是另外一种无所顾忌的更糟糕的信念:损人利己占了便宜,不占白不占。与人为善吃了亏,亏了也白亏。这是鼓励害人的信念。如果我们企图将恶人心里的最后一点不塌实也铲除干净,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建立遏制恶行的机制,那你到底在干什么?
在雷锋的日记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共产党的感恩戴德之情,可以发现他对荣誉的珍视和向往,也可以发现他的敏感的同情心。这些因素都可以解释他的热情,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雷锋日记表达出来的最强烈的渴望,是做一个高尚完美的人,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的日记里充满了关于怎样做人的思考。有一次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读《纪念白求恩》,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矮个子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候,竞感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