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史话.历代导演」四十分钟看完中国电影史,一百三十年,五代导演

2023-07-29 23:33 作者:电影速达  | 我要投稿

历代导演稿件

Part1

 

记得新世纪的头几年,《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古装大片接连上映,构成了我对电影的第一印象。

 

和电影一起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除了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大名,还有一个令我疑惑的前缀: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为什么直接跳到了第五代?又为什么很少聊前四代?历代导演从何处来?带来过什么?去往何方?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疑问,不妨走进今天的视频,共同进入电影史时刻。

 

 

 

 

Part2

把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历史/粗略划分,以识别各代导演,大概可以用以下几个节点:1913年国产故事片诞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6年文革结束/1982年首届北影学生毕业(恢复高考)。

 

 

 

   

Part3

十九世纪末,世界局势风云诡谲。在1895年,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但一个新兴玩意也在这一年出现,现在的我们,称其为:电影。

 

(放戏曲,接定军山)

十年后,即1905年,任庆泰的《定军山》标志国产电影正式诞生。任庆泰是第一代导演吗?还不是,因为/包括《定军山》在内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影片只是记录一些景物和戏曲片段,创作者不涉及调度等导演职能。但中国戏曲将会持续影响中国电影。

(定军山是否拍过依旧存疑;《定军山》只是单纯的记录,任庆泰本人不涉及编导;没有涉及演员调度或镜头调度;)

 

那么中国第一代导演是从何时开始呢?这要等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廷的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

 

这时,电影进入国内,已经有十几年,西方电影公司在上海租界遍地开花。他们把西方的民俗,风景拍成短片,带到中国。又拍了中国人的生活带回西方,胶卷带着相隔千万里的缤纷世界,幻化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奇妙景象。

 

但奇观看多了也会无聊。而且中国人进院子去看戏,进茶馆听说书,从“公子蒙难,小姐赠金”讲到“上京求名,惩奸除恶”,大家喜欢听故事。为了吸引更多中国观众,电影对中国故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一家名为亚西亚的/电影公司,开始求助中国商人张石川,请他拍摄中国故事。

 

之后,张石川又找到话剧编剧郑正秋,两人合作,于1913年共同导演电影《难夫难妻》,这是第一部国产故事片,至此,中国第一代导演开始成形。

 

 

 

《难夫难妻》没有片源保留,但是根据各种资料,大概得出以下的故事。

(张新英,对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几个问题的质疑与考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45-162,145-162,文章引-出品公司亚细亚影戏的演员钱化佛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成立始末》,1914年《新剧杂志》载王瘦月《中国最新影戏活动段落史》及程步高《影坛忆旧》等史料,时长2本,约24分钟)

 

(援引《申报》1923年4月13日“新爱伦开映中国影片”消息,广告为1923年同名《难夫难妻》(四本,1913版本为两本),配图引自各版电影史书,疑似《难夫难妻》剧照,无确凿历史证据)

 

两个素未谋面的青年男女,在媒人的坑蒙拐骗和父母的安排下,被送入洞房,承担起延续香火的担子。婚后半年,男方赌博逛窑子,导致女方不满,小两口大打出手,双方长辈听闻后,急匆匆的赶到现场调停,却发现两人已经重归于好。

 

 

 

 

电影《难夫难妻》上映后,观众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了中国人的故事,并且通俗易懂,票卖得相当好。作品对封建婚姻残害年轻人的描写,也让其成为了第一部反封建的国产电影。

 

但危机转眼就来了。张石川的新民公司,因为欧洲一战的原因,买不到德国胶卷,三个月就停业了。1916年,张石川终于等来了美国胶卷,又开设了幻仙影片公司。

 

幻仙公司有胶卷了,但拍了一部电影后,还是倒闭了,为什么呢?因为对手太强了,这个对手就是,好莱坞。

 

一战前好莱坞电影还在被法国电影压制,尤其是百代影业,已经在制作,发行放映上进行了垂直整合,但一战期间,远离战火的好莱坞趁机蹿红,凭借《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种史诗级巨片和派拉蒙,联美等制片厂的努力,把好莱坞推向电影霸主。但更深处的,是华尔街对于电影行业大规模的投资。

 

反观国产电影,几乎都是家庭式的作坊,资金不足,设备短缺,虽然有《阎瑞生》海誓等票房尚可的电影,但总体而言,依旧处于小作坊制片。

 

 

民族电影的规模化发展,需要等到1923年。这一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合伙开设的明星电影公司,在拍了《风流和尚》《劳工之爱情》等模仿好莱坞的作品后,又是濒临倒闭。

 

为此,明星公司尝试回归中国式的叙事框架,并结合之前的拍摄经验,以及好莱坞的《赖婚》等作品,创作了国产电影《孤儿救祖记》。

 

《孤儿救祖记》片长近两小时,讲了丧偶的女子,因奸人诬陷,连同腹中胎儿被老爷子赶出家庭。多年后,老爷子晚景凄凉,奸人想谋财害命,长大成人的小孙子危急关头救下祖父,娘俩获得了家产,并把其中的一半捐给了义务学堂。

(《孤儿救祖记》:拯救民族电影业.北京日报.2005年)

 

电影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指明“父亲”,或者说传统秩序面临危机,需要靠子一代去拯救,贴合社会巨变下顶层制度的更迭,又区别于西式的“弑父”,回归中国的忠孝传统。

 

孤儿救祖记拍摄耗时八个月,上映后引爆影坛,观众不在歧视国产电影,全国片商也蜂拥而至,手握发行放映大权的外国商人,把国产电影投上了银幕,甚至还有东南亚商人花费8000远购买东南亚地区的放映版权。

 

《孤儿救祖记》不仅成功救活了明星公司,也帮助其成为电影界的一哥。之后,大量资本涌入电影国产行业,长故事片一路飙升,1923年只有5部,1926年就达到了101部,上海的制片公司也达到了142家了,这些公司经过竞争淘汰,兼并合并,稳定在了二三十家,国产电影也从小作坊制作,发展为了规模经营。

 

 

 

 

除了明星公司,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公司呢?有,名字叫天一影片公司,之所以提这家公司,是因为现在的很多观众都跟其接触过,因为天一在后来,演变成了香港邵氏公司,不仅主导了香港武侠片的传统,还联合创办了香港无线电视tvb。

 

1926年之后,随着电影公司越来越多,竞争加大,法规缺席,情色,凶杀成了吸引观众的卖点;

 

另外,电影对传统的依赖,出现反噬。先是从时装片向古装片转向;古装不过瘾,就加入打斗场景,武侠片出现;打架还是不过瘾,就加特效,加电闪雷鸣,加妖怪斗法,出现了神怪片。不可否认,电影中的侠客是乱世对于英雄的呼唤,恰如911后美国城市英雄电影的崛起,而古装的兴盛,也把国片从“崇尚欧美”中稍微拉了回来,但总览电影行业,确是完全走向娱乐化。(没有要讽刺但杜雨导演的意思哈,他的美学造诣在第一代里算很突出的了,用《盘丝洞》举例只是因为它保留了下来。)

 

 

 

这一娱乐走向,放在今天没什么大问题,因为今天的中国国泰民安。但当时是1920年代的中国,外部帝国殖民,内部军阀混战,当民族苦难丛生,电影却依旧脱离现实社会。就像郑伯奇说的:五四运动掀起了文化革命的烽火,而当时的电影却在相当时期内,站在了烽火圈之外。

 

这也导致国产电影渐渐被嫌弃,《影戏生活》杂志,先后收到600多封信,呼吁电影届“猛醒救国”。之后,第一代导演有关商业片的创作,被政府彻底叫停,并逐渐被扣上“封建余孽”,“反动电影”的帽子。

 

 

但,第一代导演的商业片,真的这么一文不值吗?

 

我时常在想,电影的经济价值,是否要完全让步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20世纪初的中国,无数青年志士在满清覆灭后,高举的民主大旗,却在政治环境的内外交困之中迷失方向。在那个炽烈缤纷又苦痛焦灼的年代,电影作为时髦玩意进入中国,没有人能想到,一个脱胎于工业革命的金属盒子,会在将来撼动整个世界的文化布局。

 

电影诞生之初,自带的“卑微”和“廉价”的标签,不可能在进入中国就迅速被摆脱,中国电影一度依附传统戏院为放映场所,并在午夜十二点后播放。但即便如此,第一代导演依旧想尽方法,引导这束光影,照进大众生活,并创作出了专属于影迷的迷醉狂欢。

 

他们又何曾敢想象,自己售卖的不起眼的娱乐商品,能在一个士农工商的社会中,影响读书人,甚至撬动起革命的一角。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第一代导演曾经脱离民族大义的表述,但也实打实的培养了第一批的中国电影观众,并推动大量人才和经济进入电影行业,让民族电影的光影,在时局不稳和外国电影倾销的夹缝中震颤激荡。

 

 

 

 

 

Part4

 

电影和时代结合的使命,落在了,第二代导演的肩膀上,他们多是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对民族危难有深刻的感受,并把救国作为电影创作的使命。

 

 

第二代导演创作高峰,是1932年-1949年,有关这个时期的电影,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四个女人:阮玲玉,胡蝶,周旋和张爱玲。

 

阮玲玉1926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时值20年代中后期商业片浪潮,阮玲玉也拍了一些商业片,《北京杨贵妃》《挂名夫妻》等但多部作品效果平平。这其中有编导的原因,也有角色适配度的问题,比如拍《白玉塔》时,胡蝶演正派,阮玲玉演反派,导演要求阮玲玉“脸上要有虚伪的假笑,内心要十分恶毒”,但阮玲玉不喜欢,更不理解反派角色,导致电影一次次重拍。胡蝶也觉得阮玲玉内心纯良,根本不适合反派。与此同时,明星力捧胡蝶,冷待阮玲玉,胡蝶凭借《火烧红莲寺》大火,而阮玲玉半年无戏可拍。

 

不光是工作的事让她头疼,感情上,张达民败光家产,吃软饭加冷暴力。1928年,回望这山穷水尽的人生,阮玲玉吃下安眠药。

 

 

好在家人及时发现,阮玲玉并无大恙。此时,恰逢大中华百合的公司正在招演员,这家公司虽然没有明星公司规模大,却给了阮玲玉独挑大梁的机会,之后,大中华百合并入联华影业,而联华影业,正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核心。

 

在联华,阮玲玉认识了第二代导演孙瑜。孙瑜先后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专修戏剧和电影,回国后,不愿意继续拍神神鬼鬼的作品,想要为国发声,恰巧联华公司的老板罗明佑提出“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两者一拍即合,于1929年底,创作了电影《故都春梦》,女主角阮玲玉。

 

阮玲玉在电影中演了一个名叫燕燕的青楼女子,燕燕为了财产勾引男主角,后来却为情所困,并在保护男主角时被军阀杀害。

 

电影把故事背景放在军阀混战的时代,复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军阀的残暴。电影上映后,打破北京,上海,香港和东南亚市场的国片票房纪录,当民族电影不在只有色情暴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连坚决抵制国产电影的知识分子,看到《故都春梦》敢于讨论时政,也开始大力支持国产电影。

 

 

之后,孙瑜导演又联合阮玲玉,拍摄了《野草闲花》,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咬破手指,用血哺育孩子的场景。另外,为了追赶欧美国家有声电影的技术,导演孙瑜为电影创作了配乐《寻兄词》,这是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也是阮玲玉留存在世唯一的声音。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次年,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企图攻占上海,防空警报夹杂着炮火声,上海电影产业被迫停业。

 

1932年5月,中日双方签署停战协议,但抗日,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随着停战协议的签署,战争的缓和,联华公司导演卜万苍,就想拍摄一部,以日军侵略东北为背景的电影,片名《三个摩登女性》,阮玲玉从好友吴永刚手里看了剧本后,主动请缨,但阮玲玉近期角色都是悲剧,卜万苍担心她演不了进步学生。但阮玲玉还是希望为国发声,并立下军令状:“如不成功,甘愿赔偿公司全部损失。”最终,电影凭借进步思想,在观众中引起轰动。

 

刚才提到,阮玲玉是从导演吴永刚拿到了《三个摩登女性》的剧本,而吴永刚,也即将成就阮玲玉的巅峰之作:《神女》。

 

电影创意,源于吴永刚,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卖笑的妓女,他这名女性中,看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电影《神女》。阮玲玉饰演的阮嫂,身份上就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性,她既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又是被迫沦落为妓女的社会底层,在恶人威胁和社会歧视中艰难求生。

 

吴永刚镜头中的阮嫂,是中国千万时代女性悲剧的缩影。阮嫂的悲剧命运,和阮玲玉自身相契合,她被媒体描述成了万众瞩目的荡妇,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对非理想女性的道德规训和迫害,1935年,阮玲玉被媒体的“拜物”和“厌女”推向毁灭,年仅25岁。

 

 

阮玲玉的好友胡蝶,在1931年,参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电影由第一代导演张石川指导,中国有声电影的大幕从此拉开。

 

仅凭这一部电影,胡蝶就足以影史留名,但她的影响远不止如此,1933年,随着共产党开始引导电影创作,左翼电影运动开始了,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也由胡蝶主演。

 

电影《狂流》,以1931年江淮水灾为背景,这场水灾导致大半个中国被淹,5000万人受灾,死亡人数在40万-400万之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为救济水灾告全国同胞书》写到:今日之中华民族,实已濒九死之绝经。电影中,南方洪水泛滥,日军对我国虎视眈眈,举国危难之际,各级官员乡绅却层层盘剥赈灾款,导致防洪工程质量堪忧,如同摆设。而电影又成了现实的写照,1935年,电影上映仅2年后,汉江再遇特大洪灾,田舍为墟,人畜漂泊,较上一次大洪水有过之而无不及。

(1935年汉口特大洪灾及其善后)

 

前文提到,蝴蝶出演了第一部国产有声片,借助声音大火的,还有周旋。你可能不知道周女士演过什么电影,但你一定知道周女士的这两首歌:“天涯,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夜上海,夜上海”,这两首歌。

 

前首《天涯歌女》,出自电影《马路天使》,由明星公司出品,袁牧之编剧并导演。

 

《马路天使》讲了一对姐妹的故事,东北沦陷后,两人被拐到上海,姐姐被送去做暗娼,妹妹被送去卖唱。对门的群租房里,居住着小陈和老王等几个小伙伴。看报纸的时候,问了句“難”怎么写,引出对话“半个天津,半个上海,半个汉口”,暗示列强殖民。工人们在街巷中粉刷“太平里”,也是在隐喻日本侵华下,蒋府粉饰太平。

 

《马路天使》1937年上映,同一年,日本先后发动“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并进攻电影重镇上海。第一代导演阵地明星公司,在1937年毁于战火,第二代导演阵地联华公司1938年停业,民营电影几乎停滞。

 

 

这时官方的电影机构,几乎成了民族电影的救命稻草。随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共产党进入中央制片机构,电影工作者们重新制片,此时他们的任务,一是宣传抗日,二是和日本的愚民电影抗衡。

 

大量爱国电影被创作,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八百壮士》。《八百壮士》由应云卫指导,以日军入侵上海为背景,讲了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达三个月之久,并得到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的英雄壮举。

 

除此之外,《塞上风云》《万里长空》《保卫我们的土地》《还我故乡》《中华儿女》,《老百姓万岁》等众多电影,组成了电影抗日的主体,甚至还有卜万仓的《木兰从军》,阿英的《葛嫩娘》等众多创作者在沦陷区,也就是日军的眼皮底下,呼吁老百姓团结抗日。

 

 

 

但有了电影没有渠道也不行,1938年,党成立的延安电影团下设电影放映队,通过在农村地区的放映,把团结和战斗光影,带到了没有电影院的地区。电影作为强大的宣传渠道,从制片到放映,均从沿海向内地发展,鼓舞了更多人民,为爱国事业奋斗。

 

1945年,在全国人民的奋勇抗击和国际势力的援助下,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随着和平的到来,老百姓积攒多年的娱乐需求重新激活,1946年,上海380万人口,观影人次达到了1954万,上座率31%,人均5.6次,1948年更是翻了一倍,观影人次将近3900万,上座率61%,什么概念呢?疫情前的2018年,电影上座率只有12.5%。

 

观众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多,但钱都被美国人赚走了。1946年,上海首轮影院播放了长故事片383部,其中美国电影352部,占92%;之后是英国电影,共15部,占3.9%;其次是国产电影13部,占3.4%。

 

 

为了振兴民族电影,大量电影公司成立了,比较大的两家,是文华影业和昆仑影业。

 

1946年,文华成立的同一年,解放战争开始。文华影业老板吴性栽和厂长陆洁,都是电影界的元老级人物,眼看两党斗的你死我活,文华的就拍爱情片和喜剧片,离政治远远的,但爱情加轻喜剧的模式不好拍,文华公司就想找张爱玲帮忙。

 

这时,张爱玲/事业情感两不顺,和胡兰成别扭的画上了句号,又在战后被扣上“汉奸之妻”的帽子,作品都无处可发。所以,收到文华邀约的张爱玲,相当重视。

 

1946年12月25日,导演桑弧拿着《假凤虚凰》的剧本,求助张爱玲,张爱玲只用了半个月就改完了剧本,然而桑弧不太满意,想拍原版,厂长对桑弧说/不要三心二意,剧本不满意就继续调整,《假凤虚凰》成片的剧本究竟是谁主导的?已经不得而知了。

 

电影上映后虽然也很受欢迎,但文华影业真正爆火的契机,是张爱玲第一部独立编剧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导演桑弧。

 

受张爱玲的影响,桑弧的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例如这部《不了情》中,家庭教师家茵/被雇主纠缠,但雇主还处在婚姻关系中,家茵为了不破坏男方家庭,毅然离去。过程中,还有另一个男人介入故事,就是家茵的父亲,她托家茵找工作,但被家茵拒绝,就开始各种撒泼打滚。

 

张爱玲的剧本,常常以都市中男女为主人公,并以爱情为叙事核心,但往往不是美满甜蜜的爱情故事,反而多了几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质疑,这一点也出现在了之后的《太太万岁》中。

 

《太太万岁》依旧由张爱玲编剧,桑弧指导,讲述了精明能干的陈太太,在传统大家庭中左右逢源,她想尽办法才让吝啬的老爸资助老公开了公司,但老公发达后,就开始玩婚外情。不仅如此,出身于封建时代的婆婆,还对她各种刁难,所以,婚姻给女人带来了什么?

 

张爱玲编剧的电影,弱化了社会宣教意义,并向大众话语体系回归,剧本围绕都市市民生活,在时代气息的基础上,融入人生内涵,传递上海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太太万岁》上映后,影院内笑声不断,并力压好莱坞喜剧片《出水芙蓉》,拿下上海票房第一,上海各大报纸盛赞这部电影,称其是“巨片降临”“万众瞩目”“精彩绝伦,回味无穷”“本年度银坛压卷之作”。

 

 

和市场热度不同的是,《太太万岁》上映后,张爱玲受到铺天盖地的批判。首先是胡珂发文,讽刺张爱玲的形象跟民族抗日不同调,是“敌伪时期的行尸走肉”,之后,洪深等电影界大佬以及《大公报.戏剧与电影》等文化界刊物也下场批评。批评从《太太万岁》中的女性,乞求男人的怜悯,到作品专注于小资产阶级的爱情故事,并发展为对张爱玲过往经历的复述与点评。

 

这也使得导演桑弧,对于和张爱玲的合作经历逐渐讳莫如深,哪怕在1995年发表的《回顾我的从影道路》中,桑弧对吴性载,朱石麟,矛盾等,在影坛帮过自己的人深表感谢,但对张爱玲却一笔带过。而对于桑弧而言,张爱玲你都如何回忆我,也许是《小团圆》中的冯燕山,也许只某是个路人。

 

回到四十年代,相较于文华公司,另一家昆仑影片,没有把视角放在儿女情长之上,而是更加关心家国天下

 

 

昆仑影业先后创作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视角对准了抗日战争期间,各界人士联手救国,以及战后的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和腐败体制下的重重危机。

 

 

除了这两部史诗电影,昆仑影业更为观众所熟悉两部作品,一部是1949年,根据张乐平漫画的改变的《三毛流浪记》,讲了三毛在旧社会时期种种悲惨的遭遇,另一部是《武训传》,我们一会具体聊。

 

第二代导演创作高峰横跨三四十年代,佳作众多,不仅是中国电影史的高峰,哪怕横向对比同时期外国电影,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创作者高度成熟,比如费穆导演,致力于将电影和传统意蕴相结合,把“发乎情止乎礼”写入情感,把“一切景语皆情语”融入创作,完成了电影《小城之春》。再比如,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展现了贫苦人民的生活,声音,画面,叙事的完美结合,让这部电影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项的作品,田汉用剧本为电影助力,内容涉及女性觉醒,呼吁抗日等内容,1935年,田汉为自己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作词,曲名《义勇军进行曲》......

 


 

Part5

(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国成立)

 

建国后,电影作为“所有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列宁),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电影导演进入第三代,这一代的使命,是电影如何为工农兵服务。

 

1949年,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王滨指导的电影《桥》上映,讲了1947年,东北某铁路工厂为支援解放战争,抢救松花江铁路的故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

 

 

除了国营制片厂,私营公司也在建国初期也创作了许多神作,比如1950年,文华公司出品,石挥指导《我这一辈子》。电影改编自老舍同名小说,从60岁的老巡警口中,北平城数十年的变迁徐徐展开。“我”见证并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到战后的种种变化,但不变的,老百姓生活依旧艰难。我做了一生的好人,却也经历了一生的苦难,终于,革命的光明就在眼前,我却在旧社会的黑暗中倒下了。

 

私营公司的很多作品,在建国前立项,经过筹拍,发行等流程,在建国后才得以上映,导致电影很难立即适应政治和军事的快速转变。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下属部门,不管自觉与否,都已经承载了宣教功能。新生政权需要清剿土匪,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甚至在建国不到一年时,朝鲜半岛就已经发生战争,为此,电影作为强宣传口径,应该在那个需要英雄的年代,承担起呼唤英雄的责任。如果电影没有做到位,就需要一个典型,引导创作者向共和国的需求靠拢,这部电影就是《武训传》。

 

《武训传》由孙瑜指导,昆仑影业出品,1950年上映。电影曾多次改动,最终呈现的版本如下:乞丐出身的武训,受尽苦楚,并在人生的磨难中,明白了越是穷人,越要识字。他曾向私塾先生下跪,请求读书,却被赶了出来,发誓要为穷人免费办学堂。

 

为此,武训沿路乞讨,跪在地上,恳求路人打发钱财。终于,武训用十年时间攒够了钱,却被地保巧取豪夺,十年心血付诸东流。但武训并没有被打倒,他重新振作起来,又花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攒够了钱,并跪在先生门前,请求他帮忙教书。终于,义学堂办了起来,武训的美名也传了出去,皇帝听闻后要给他立牌坊,赏黄马褂,武训装疯卖傻的拒绝了。

 

电影上映后,随着《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刊发,全国性的《武训传》批判运动随即展开,进而发展成建国后第一场电影批判运动。

 

不可否认,武训创办义学是一项壮举,但其向地主阶级下跪,所承载的改良主义,和建国后,时代所需求的暴力革命相对立。与此同时,其表面懦弱而内心刚毅的两面性,也与时代不符。

 

电影上映同一年,西方商业片在抗美援朝的影响下,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电影的商业需求逐渐被忽视,国产电影自觉接受《夏伯阳》等苏联电影的影响,第三代导演们创作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赵一曼》等战争题材电影和革命英雄电影,鼓舞全民族为家国而战,为明天而战。

 

 

这些电影的问世,让创作者们更接近时代对电影的需求,但多次电影批判运动的展开,也导致导演们心有余悸,创作者的艺术特质被政治需求挤压,国产电影数量连年下滑。好在1956年,毛主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老舍先生发文《救救电影》等文章,各领域对电影的关注,以及1959年,建国十周年即将到来,国产电影创作迎来高潮。

 

 

这其中不乏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比如《五朵金花》,电影由王家乙指导,讲述了白族小伙子阿鹏和姑娘金花,在蝴蝶泉边一见钟情,两人分开没多久,阿鹏再次来到金花的公社寻找金花,但叫金花的姑娘可真多,阿鹏着了五次,才彻底和心上人重逢。

 

还有一部反特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萍指导的,电影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讲述了我党情报人员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冒着巨大的风险传递信息,最终献身革命的故事。

 

 

进入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电影产量下降。另外,随着中苏关系破裂,电影创作者需要从学习苏联电影,转向批判修正主义,连《燕南飞》《伊万的童年》等苏联电影也被排斥。第三代导演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郑君里的《枯木逢春》,谢晋的《红色娘子军》,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等。

 

从1949年建国,到1966年的十七年间,第三代导演以及第二代的老导演们,共创作了600多部故事片,这些作品经由国家建立的观影渠道,送抵全国各地的观众,哪怕是没有电影院的农村地区,或者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依旧有放映队带着斑驳光影,送入老百姓的眼眸,化作欢笑和泪水,为平凡的生活打开了一扇门窗。

 

 

但1966年后,十七年电影被全盘否定,之后,北京电影学院等院校被解散,中影公司被否定,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近乎摆脱商业性和艺术性对其的约束,并最终并走向了“三突出”的境地,而电影语言,也被统一整合为“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1969年到1972年间,八部样板戏电影问世,成了观众为数不多的选择。为此,老百姓的意见越来越大,1972年,毛主席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并指出:现在的电影,戏曲文艺作品少了。为了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文化部召集各制片厂,在1973-1976年,重拍和新创作了76部故事片。这些电影虽然受三突出原则的影响,但不乏有许多优秀作品。比如1974年,由李昂和李俊指导的电影《闪闪的红星》,以及由钱江,王好为和陈怀皑联合指导的《海霞》等等。

 

 

 

 

1976年,四人帮的倒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华民族迎来了改革开放。

 

第三代导演重回创作高峰,尤其是谢晋。从突破“人性论”禁区的电影《天云山传奇》,到贡献了名场面的《牧马人》,再到捧红了姜文的《芙蓉镇》等等。

 

 

与此同时,在晨昏交接的1979年,第四代导演终于从历史中走来,他们建国后毕业于电影院校,却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有机会制片,已然人到中年。当整齐划一的文化语境,被个体意识的觉醒取代,第四代导演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却发现,那段逝去的青春时期,个人经历几乎被时代大事占满,于是,他们把对过往的追忆和挣扎,放进了伤痕电影。这一年,《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巴山夜雨》等电影,不约而同的把目标对准十年苦难。但又仿佛后遗症一般,只敢在故事背景中,描摹一个朦胧的公共空间,却无法解释庞杂的时代秩序。

 

80年代中期,当反思电影,寻根电影逐渐退潮,对过往经历的复述,不再只是控诉历史的不公,而是弥散成了对逝去青春的哀思,1983年,吴贻弓选择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并改编成了电影。

 

电影中,童年的我,跟别人口中疯子,要好的很,她喜欢我,还总跟我念叨自己丢了的孩子。我还有一个同龄的小伙伴妞儿,只是他爸爸总是打她,因为妞是他捡来的。我猛然发现那个女人是妞的妈妈,但刚相认的两人,却因为一场事故离开了我的生活。搬家后,我在附近的荒院子里,认识了一个陌生男人(你是来拉屎的吧),他好像有很多宝藏,我们也成了好朋友,但他却被抓走了。再后来,爸爸的生命像他养的花一般谢了,我也离开了那片土地,童年的一切哟,仿佛都离我而去了。

 

 

作者没有把一个起承转合的故事塞入电影,而是一件件小事,串联起那段远去的光阴。作为主角的“我”,尚且年幼,不可能承载时代的沉重,电影的叙事主体,从政治和历史的宏观背景,回归到了“人”本身,并传递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追忆过往的同时,第四代导演突然间接触到外国电影和港台电影,才发现无论是行业还是作品,电影世界早已大变天。境外文化裹挟着表现主义,现代主义,造型艺术等,将第四代导演冲向国产电影改革的前线。就这样,他们一端连着脚下大地的过往与现实,一端连着电影艺术的激情与澎湃。他们对西方电影理论大快朵颐,并高扬起艺术实践的旗帜。

 

电影开始脱离政治的附庸身份,向着电影本身回归。前路光明闪烁,前景激动人心。但过往却如隐墙版将创作者笼罩,为了能将艺术和现实安全接轨,第四代导演并没有冒进尝试过激的艺术实验和故事表达,而是把法国理论家巴赞的“影响本体论”作为向西方学习的窗口,努力摆脱戏剧式结构对电影的影响,这种戏剧式结构,依托于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情节剧,并用“危机”“冲突”“最高点”“序景”“结局”等起承转合的戏剧结构,围绕人物命运来构建戏剧张力,且核心人物往往是女性角色。

 

而第四代要做的就是把电影从戏剧式为主导向多元化主导发展,并从单一线性叙事,全知视点,向着意识流结构,时空交错,诗化结构发展。在不放弃苏联蒙太奇的基础上,接入西方场面调度理论,长镜头实践以及形式美学。

 

另外,我国对外开放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成为第四代导演的人生经历的一环。因此,在谢飞的《湘女潇潇》《香魂女》,吴天明的《老井》等电影中,故事或发生在与世隔绝的落后乡村,或发生在传统秩序的家庭之内,对于现代和文明的向往,以及反抗传统中的糟粕,成为叙事重心。

 

第四代导演的电影改革,从1979年开始,仅仅五年后,就被第五代以更轰轰烈烈的方式进行演绎。

 

第五代导演是指1978年,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进入北电的学生,包括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人。这似乎自带反骨的一代,正如张艺谋在第五代开山的之作,《一个和八个》的摄影阐述中写道那样:艺术上,儿子不必像老子,一代应有一代的想法。

 

这部,1984年的《一个和八个》,由张军钊指导,张艺谋,肖风摄影。先上几个镜头大家看下。

 

我的片源没有问题哈,本来就长这样。摄影师用极为夸张的构图和光影来支配电影,此处的视觉呈现不在只服务于叙事,而是成为单独表意的一环,更重要的,是从叙事的“时间”框架,向影像的“空间框架”过度,也是从“戏”为根本向“影”为根本的尝试。

 

之后,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田壮壮的《蓝风筝》《盗马贼》等艺术电影,在创新中冲击国际奖项,

 

这些作品名声在外,可尴尬的是,国内观众不买单。例如田壮壮的《盗马贼》只卖了3个拷贝,每个拷贝70万 ,远不能覆盖制片发行成本。制片厂需要用商业片和苏联,朝鲜的进口电影来养活艺术片。90年代,市场化改革开始影响制片厂,也注定了第五代的艺术片实验不能长久,需要向商业片过度。

 

 

和内部体制改革同时压迫第五代导演的,是滑冰场,游戏厅,家用电视,卡拉OK等新兴娱乐方式的兴起。90年代,海外电影通过录像厅,dvd等渠道进入国内,种种压力之下,国产电影快速衰落,穷则变,变则通,其中就包括与香港合拍,比如1993年由香港汤臣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共同出品,陈凯歌指导,李碧华,芦苇编剧的《霸王别姬》。

 

但即便有合拍片,电影的观影人次还是以每年10-60%的速度衰减,观影人次从1990年的162亿跌到了1993年的42亿,电影票房从22亿跌到11亿,国内电影市场濒临崩溃。

 

为了扶持我国电影产业,广电部决定改革,其中一项,是允许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影院。1994年,好莱坞分账电影《亡命天涯》上映,之后,香港电影《红番区》,动画电影《狮子王》等进入内地市场。

 

随着电影改革的深化,新的问题开始出现,导演们面临的困境,是一些电影需要他们自己找投资。为此,第五代导演被迫开始了商业片的创作,比如1997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

 

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拿下3.3亿人民币的票房,而全年总票房只有14.5亿。好莱坞大片对国产电影的碾压,也催生了中国大片的需求。

 

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上映,收获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似乎为第五代导演指明了中国式大片的方向:古装➕电影节。

 

2002年,借助中国入世的东风,张艺谋的《英雄》上映,拉开中国式大片的序幕,国内收获2.5亿人民币票房,全球收获1.77亿美元的票房,而当年的中国电影大盘,只剩下了9.5亿,这一数据,在1992年,还是22亿。

 

之后,《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接连上映,外加冯小刚的《夜宴》,组成了那些年的古装大片神话。

 

但随即而来的,是影评人铺天盖地的谩骂,他们评论第五代导演没有传递中国电影美学,但二十年过去了,中国电影的美学是什么,依旧没有定数。他们骂第五代导演被资本裹挟,但中国滚滚下落的电影市场,或许可以注入一些资本。他们骂第五代导演构建的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但偌大一个中国,又该如何统一表达。

 

在我看来,第五代导演是有野心的一代,他们早期大胆的艺术尝试,想要脱离戏剧对电影的束缚,确实让中国电影形态更加多样。第五代导演是有情怀的一代,当好莱坞电影碾压本土电影时,第五代导演也想用中国大片进行回击。《英雄》3000万美元的投资,没有人能知道是否会赔钱,即使张艺谋可能因此负债,但他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当好莱坞科幻大片努力营销美国价值时,第五代导演也想构筑一个东方的奇观世界,但没有人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拍,当想象努力追逐光影,或许是张艺谋的剑雨求字,或许是陈凯歌的鲜花盔甲。《无极》不美吗?美呀,美轮美奂。故事不差吗?差,但这又是当年,第五代导演做实验电影时,努力把电影和戏剧分家的余温。直到今天,第五代导演依旧在尝试着东方美学,可能是刚柔并济的水墨故事,也可能是风情万种的大唐盛世。

 

而情怀的又何止于东方美学,当第五代导演逐渐摆脱经济压力,开始为观众带来《金陵十三钗》《归来》《梅兰芳》等作品,而同期的冯小刚,也在用《唐山大地震》《1942》《芳华》等讲述时代的故事,或许,只有电影,能最真切把我们的带回那个时代。

 

曾经有人揶揄中国式大片,说“美国电影没有过去,中国电影没有未来”。这里的没有未来一语双关,其中的一关,是指第五代导演开创的中国式大片,沉迷古代世界的构筑,讲不了未来故事,但一代有一代的使命,《流浪地球》不就是中国电影的未来,而新生一代导演,或者观众,又有多少人是看着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长大,并被其吸引,愿意为中国电影添砖加瓦的呢?

 

回顾中国电影百余年历程,第一代导演在民族危机中开拓前路,第二代导演战火纷飞中为民发声,第三代导演红旗之下服务人民,之后,十年寒冬。终于,冬去春来,流水桃花,第四代导演努力改革,承上启下,第五导演摸索电影的商业化,这才有了中国电影的欣欣向荣,并留下中国观众与无数光影的对话。

 

 

 

 


「电影史话.历代导演」四十分钟看完中国电影史,一百三十年,五代导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