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内科学-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

2022-10-16 21:15 作者:在痛苦中卓绝  | 我要投稿

一、定义
1.英文:aplastic anemia, AA
2.病因: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
3.主要特征: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就像心衰、肾衰、肝衰等一样)
4.主要表现: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红系),出血(巨核系)、感染(粒系)

二、流行病学:我国0.74/10万人口

三、病因
1.病毒感染:肝炎病毒
2.药物:氯霉素、磺胺类、抗肿瘤药物
3.射线:X线、放射性核素
4.化学毒物:苯等

四、发病机制
1.种子缺陷(造血干祖细胞缺陷):量少,质差
2.土壤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异常、骨髓血窦异常
3.出现虫子(免疫异常):T细胞功能亢进进攻正常造血细胞(使用免疫抑制剂有效)

五、分型:根据病情、骨髓象、血象、预后
1.重型再障SAA
2.非重型再障NSAA

六、临床表现
1.SAA:急、快、重
1)贫血:红系生成减少(心悸、气短、头晕、乏力)
2)感染:粒系生成减少(合并败血症sepsis)
3)出血:巨核系生成减少(各种形式的出血)
4)脾不大
2.NSAA:慢、轻(很少出现内脏出血)

七、辅助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
1)SAA:
(1)红系: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网织RBC↓
(2)粒系:WBC总数<2;中性粒<0.5淋巴系比例升高
(3)巨核系:PLT<20
2)NSAA:全血细胞减少,但程度没有SAA大
2.骨髓象
1)骨髓增生程度,具体参见:实验诊断学-骨髓细胞学检查

2)SAA:“四件套”(骨髓增生程度、造血细胞数量、非造血细胞比例、骨髓小粒)
(1)骨髓多部位增生重度减少:粒红系巨核系细胞减少(但形态正常)、淋巴系比例升高、非造血细胞比例升高
(2)骨髓小粒空虚
3)NSAA:
(1)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同上
(2)脂肪滴
(3)骨髓小粒空虚
3.骨髓活检:全切片增生减低,脂肪细胞和非造血细胞增多;无异常细胞
4.发病机制判断:T细胞数量升高,血清免疫因子升高,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正常

八、诊断
1.AA诊断
1)三系减少网织RBC<1%
2)无肝脾肿大
3)四件套: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低(<正常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
4)除外其他引起三系减低的疾病
2.AA分型:
1)SAA-Ⅰ:具备三项中的两项
(1)网织红<0.015(10^12);(2)中性粒<0.5(10^9);(3)PLT<20(10^9)
2)极重型再障VSAA:中性粒<0.2
3)NSAA:达不到SAA-Ⅰ的AA,NSAA恶化时称为SAA-Ⅱ

九、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血红蛋白尿、骨髓及外周血CD55-,CD59-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病态造血
3.Evans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
4.急性白血病骨髓象原始细胞;染色体异常
5.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自限性

十、治疗(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
1.支持治疗
1)保护措施
(1)预防感染
(2)避免出血
2)对症
(1)纠正贫血(红系):防止输血过多(会导致铁过载,祛铁治疗)
(2)止血(巨核系)
(3)控制感染(粒系)
2.针对发病机制
1)免疫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亢进产生自身抗体引发AA
(1)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主要SAA
(2)环孢素:所有AA
2)促造血:造血微环境异常引发AA
(1)雄激素:全部AA
(2)造血生长因子:全部AA,特别是SAA(GM-, G-, EPO, TPO)
3)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十一、疗效标准
1.基本治愈:贫血出血消失,男性Hb120,女性110,血小板100,中性粒1.5,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
2.缓解:贫血出血消失,男性Hb120,女性100,白细胞3.5,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
3.明显进步
4.无效
十二、预后:预后明显改善,因感染出血和死亡的仍较多

参考: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科学-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