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知识点|广富林遗址、宝墩文化

新石器时代
名词解释
来源:《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王巍著
NO.01
广富林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村。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1958 年当地农民开挖河道时发现。1961 年试掘,1999 年以后又进行数次发掘,揭露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存包括良渚文化各阶段的灰坑、沟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大量遗物。尤为重要的是发现一种晚于良诸文化的遗存,包括灰坑等遗迹和大量遗物,典型陶器有侧装三角形足鼎,同时出土相当数量的龙山文化风格器物,如鬶和简形杯。遗址年代为距今4300年。
考查院校:2019上海大学
NO.02
宝墩文化
长江上游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四川省新津县宝墩古城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及平原周围的低山区河谷地带或丘陵区。1996 年考古调查和发掘。先后发现史前城址达 8 座:先是宝墩、鱼凫城、芒城、古城村、双河古城等5座,之后又有紫竹古城、盐店古城、高山古城等。同时对于三星堆下层、绵阳边堆山文化的认识均有新进展。成都平原其他一些商周遗址也都注意到了下层的堆积和地层,如金沙遗址多处地点的下层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存。据此分析,该文化的分布并不限于成都平原,很可能扩散到了其他区域。除这些史前城址外,1999 年在成都西郊的锦汇花园和南郊的十街坊基建工地考古中发现了宝墩文化的两处墓地。城址都保留墙垣,采用堆筑方法建成,有的是双重城圈,有壕沟,城内为居址。出土陶器主要有夹砂陶和泥质陶,所占比例并不完全一致,因不同时期和不同地点而有变化,大体以夹砂陶居多,以红陶系为主,灰褐陶或红褐陶为多,泥质的灰白、灰黄陶居多,盛行绳纹、蓖纹、刻划纹、戳印纹、附加堆纹、弦纹等,构成几何图案纹饰,并在口沿饰印纹或绳纹,采用波浪形花边口装饰,颇具特征性。器形多是侈口或高领的深腹罐,有宽沿、折沿的罐,也有鼓腹的器形、敞口的器形、小口的器形,以及壶形器、尊形器等,平底器为主,也有圈足器等。早期的器形一般更为精致美观。灰坑有多种形状。墓葬无随葬器物,无葬具,以竖穴土坑单人葬为主,排列有序。房址有公共建筑和普通民居,前者壮观高大,结构讲究,后者为木骨泥墙分间式。文化年代为距今5000~4000 年。
考查院校:2021四川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