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行音乐的深度研究:华语音乐已经完蛋了吗?

平均歌 以一套歌曲评分系统为基础计算每个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歌曲并具体讨论分析
壹 一首歌的诞生
音符 阿拉伯数字1至7表示七个音符,数字上加点表示高音,数字下加点表示低音;0表示空拍。
BPM(Beats Per Minute) 歌曲每分钟的拍数。深情、悲伤的歌舞BPM较低,愉快、活泼的歌曲BPM较高。
eg.nocturene BPM=60;
菊次郎的夏天 BPM=110;
开不了口 BPM=70
小节 节拍强弱变化的基本结构。
eg.《开不了口》中每四拍的小节强弱顺序:
强 弱 次强 次弱
和弦 多个音符合奏丰富歌曲旋律
音效、弦乐等 丰富乐曲
贰 流行音乐鉴赏指南
评分体系
- 节奏 歌曲演唱复杂程度
- 旋律 旋律接近歌曲灵魂
- 编曲 决定歌曲听觉层次感
不套路的旋律+有设计、符合情绪的节奏+有层次有递进的编曲=好歌曲
叁 寻找平均歌:理解音乐的本质
声音 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叠加
eg.
Do 260Hz+520Hz+780Hz+1050Hz+1310Hz
Mi 330Hz+660Hz+990Hz+1320Hz
傅里叶变换 基于模型的每个采样点记录的声波振幅大小通过傅里叶变换计算出振动的频率与在此频率上振幅的大小。这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利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出哪个频率的正弦波在这一秒声波中的构成占比大,进而计算出此声波在人耳能识别的两万个频率上的构成分布。
up在此以去头去尾随机挑选歌曲中90秒片段中的有重叠的1800个0.08秒的片段做傅里叶变换得到每个片段内每个频率范围的振幅的表格,再接着压缩表格两次至600个数字代表一首歌
深度学习 每一个节点都能够做加法与乘法的多层、网状模型,根据每个节点的加法与乘法参数可以调节输出大小,能够做判断工作。(本质不需要理解,是个黑盒子)
二次压缩每首歌的1800*3248的表格至600
以1977至2022的5400首歌曲压缩表格作为输入,调整深度学习黑盒子至其能够识别歌手、作曲、感情、曲风、拍好、调试。至此,压缩表格中的600个数字已经可以代表所有这5400首歌曲。
以每年歌曲的压缩表格建立600维空间表格,计算600次平均值即可计算出这一年的平均歌的600维坐标。当平均歌坐标并不能精确落在某首歌的坐标上,那么用距离较近的一个或几个坐标所代表的歌曲代替作为平均歌。
肆 究竟发生了什么:流行音乐的进化史
年平均歌随年代流逝的变化:
- 人声朴实、直白,吐字清晰 慢歌、情歌
- 录音水平提高 声场层次更分明 混音更饱满
- 轻快、活泼 人声精致 器乐衬托更明显
年平均歌共同点:明确清晰的主旋律、脍炙人口的弦走向
总结:从年平均歌的视角来看变化不大
离谱歌 以压缩表格建立的600维表格中离平均点最远的坐标代表的歌曲
年离谱歌随年代流逝的变化:
- 快速、动感、跳脱 有别于平均歌的苦情
- 电音 轻快唱词 活泼、魔性
- 重低音、重电音 洗脑 社会摇
- 重复的简单旋律、节奏
总结:离谱歌以及其所代表的流行音乐创新与发展的方向变化较大
在华语乐坛黄金时代,离谱歌榜单上以周杰伦为代表的音乐人们开拓着音乐的边界,并影响着大众审美,改变后来者的创作方向,而现今流行歌则并没有曾经的感觉了。
up总结了两个原因:
- 短视频 短视频流行使得音乐成为视频附属品,不再认真凝听整首歌曲而是在刷短视频的同时循环听副歌
- 创作工具 创作音乐的门槛更低,2021年的新歌是2019年的五倍
这两个因素极大地缩短了流行音乐的生命周期,大多无人问津成为其他娱乐的附属品,有的成为算法宠儿,享受热度后被迅速遗忘、甚至嫌弃。
伍 不再重要:流行音乐的未来
音乐人数量、技艺,音乐类型与音乐品质都更丰富了,华语乐坛没出问题,真正改变的是大众的心态。相比游戏、漫画、电影、小说等大众媒介产品,音乐在数学复杂度上太简单了。绘画作为与音乐近似的媒介类型甚至更早地穷尽可能性。
数学复杂度上的简单使得当今的算力已经能使AI代替人类创作绘画、音乐了。End. 音乐与绘画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且永远不会再回来。
最后写一下本人的思考:
音乐与绘画已“死”,现如今,技术仍会向着无尽的前方头也不回的前进,有着更多可能性的VR、AR等媒介产品已经崭露头角。但当算力到达新层次,技术突破新瓶颈,现在的游戏、漫画、电影、小说等媒介产品呢,是否最终也会到达一个可悲的坟墓,那时的人们是否又会再次感叹它们全都完蛋了呢?
再往后,当人们穷尽所有的感官,足以用最尖端的科技麻木掉所有的体验时,人类的娱乐是否也走向尽头、只得迎接死亡了呢?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一季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zima bule(齐马蓝)这一篇,个人觉得它能诠释当人类走向娱乐死亡的一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