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师说历史】安史之乱是民族矛盾?和亲就是耻辱? 历史传言为什么永远也辟不完?

呼吁有人研究一下网络思潮,就像侨批一样,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什么样的思潮,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认识等等。2023-11-11 11:49:08
专业老师辟谣了,好呀,这样子走进群众,于老师多次如此。至少历史这方面不是大问题。文人风骨不轻易说,但是我也认识到了搞文史哲的不是缥缈无用,文人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种类型。于老师小时候(五年级)听百家讲坛很喜欢,如今更是走进了群众了。
这比我们这种不是专业的爱好者(就是欠缺时间专职和权威性的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线好多了。因为网民如此是有碍高效率的。因为揍来揍去,甚至搞反噬,反串(还有什么方法都说一下);除了一时之快,摄入信息量大,没有其它好处。和沉迷游戏差不多。甚至伤了人与人之间的和气。
我昨天有点头疼,感觉就是在告诉我不要让这个成为我的日常。
我也呼吁大家不要对线,不要伤了和气,因为今年是2023年了,2023年都要过去了。如果说2013-2017是这个思潮产生的时代,2017-2019年是B站大量的对线的时代,导致脱离现实走向虚拟。
我发誓不对线不反串不反噬不人身攻击式,只做一个相互交流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各取所需的回复。我个人不是什么左人还是右人的,我就是一个网民。顶多喜欢周朝,汉文帝等;不喜欢秦皇、汉武、武则天、王莽、朱熹、洪秀全这种的。如果喜欢三国,不是因为曹操刘备的,而是因为当时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如果喜欢民国,也是类似的原因,《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在我看来就是民国风。。。
现在(2021年以来-今)应该是追本溯源的时刻了。比如追本溯源一下,许多汉服店之前卖的是和服,古风复兴的曲子多少来自日本(举个例子:一青窈《风车》了解一下时间煮雨日本版,《时间煮雨》、《长安忆》、《等一个晴天》原曲)。就和那个整理出来的“日本偷窃中国文化大全”一起,这也是网民自发的力量,价值所在(重大研究成果)。
追本溯源也有助于减少所谓无端的回忆杀。比如大家说当年贴吧如何如何,当年天涯神帖如何如何的。其实网民们大部分还在的呀。然而如今想找的时候却找不到了,因为要么转存了,要么被删除了,要么倒闭了。因为就算是有谁要研究二次元,或者回忆杀,从这个角度切入也会更好。听完几首古风曲,还有一些日语歌,仿佛回到了10年前了。比自己去看“十年前大家什么番”的“业界药丸”言论好。
除此之外,能吸取前任的教训也是很不错的。
现在的人们喜欢的是追本溯源,因为是互联网时代了。搞个长安到罗马,诸子百家遇见古希腊的,那还可能真的没遇见过,可以假设一下。
其实真的要想孔夫子遇见马克思,民国时期不就是吗?辜鸿铭、胡适之、李大钊、孙中山。事实上孙中山1912年,是第一个引进马克思主义的(从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开始讲的,不是零散的),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还早了5年。个人认为《觉醒年代》还是比较浅显了,只是记录了一些表面的事情。
对于精神信仰建设,也有的。10月份我看了2016年的邮件门,震撼我一辈子,4chan里面,什么牛鬼蛇神都有。也明白了美利坚满口仁义道德背后的本质(虽然小学也听说过,但是认为他们在变好)。有人对比了程朱理学和喇嘛教。但是如果真的要对比的话,蒙元就是最好的例子,蒙古人信了喇嘛教这个东西,然後汉化的时候又不可避免使用了程朱理学陆九渊等。
更是对抗碎片化时代的最好方式,以后不再知道一点东西,就在那里装和对线了。而专家学者也不要如此:表面上摆架子装清高,站在滚滚流水边上看着普通民众在谣言和历史发明的江河中自由沉浮,偶尔有一两个自己探索觉醒爬到岸边的人就一把拉上来,然后按住这个人不让他去拉别人一把,继续装清高摆架子。。。
最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在B站喜欢文史哲?一方面很多所谓二次元宅是高材生(A、B、知乎其实是一体的,如今可能会包括小红书)。另一方面,因为玩游戏而喜欢文史哲。比如早年必然有钢铁雄心、帝国时代、红色警戒等STG游戏,後来也有《三国杀》等游戏。我的同学就因此看了三国志(暂停《斗破苍穹》),发现好多人都适合“屯田”这个技能。我们需要专业的认识,而不是《盗墓笔记》小说式的认识,而这些评论也有了新的故事素材(本质上就是电子榨菜)。而且这样能化解更多的事情(比如阴谋论共济会光明会的。)才是真的文化软实力和思想武器。2023-11-11 1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