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花7天拉一碗面,能否拉成比头发还细的线?

2023-09-22 20:59 作者:cwhhamwy  | 我要投稿

这个不起眼的玩意儿,居然这么来做!

周三,大肥羊,你居然在厨房里面玩电钻。其实我是在做面线。

800多年前,北方的面食传入了福建,慢慢演变成了长达三米,细约0.6毫米的非遗手工面线,也叫线面。而制作线面需要经过和面、揉面、醒面、擀面、切条、抱条、搓条、串面、入槽、开面、上架、裁条、蒸烤、浸泡、清洗、修剪十七道工序,耗时需十多个小时。其实还不到一天,简单。

线面的面料无非高筋面粉、盐和水,但具体要加多少水呢。纪录片里说:跟当天的天气和湿度相关。今天天气好晴朗,多加点也无妨。揉好了面团再擀平平、切条条、搓圆圆、盘细细。

这个时候新学期绝不挂科的同学们肯定会说:大姨,大姨,你这面一点也不细啊。没错,因为一共要盘三次,每次静置半个小时,面条才会足够松弛,易于拉制。这个韵脚是不是押得非常合适。

制作面线的难点之一就是串面,要以平稳的节奏和300apm的手速在两根木杆之间迅速串出长短一致又粗细均匀的排排面线。

面线制作的难点之二就是拉面,面条每松弛半个小时就能拉长多二三十公分。而每多拉长二三十公分又要继续松弛半个小时。

你算算要拉到3米长,得花多少秒呢。(假设一开始就是二十公分,后面每次拉长二十公分,总共要拉14次,共7个小时。面条体积不变,长度变为原来15倍,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1/15,直径变为原来1/4。)

拉面不仅耗时还容易踩坑,面条松弛不足或者用力过猛就都有可能导致断裂。所以要保持耐心,循序渐进才能把面条拉得越来越细。这离0.6毫米还差得远嘞。上文说到直径变为原来1/4,想要0.6毫米就要一开始面直径为2.5毫米。

窝在小房间拉总感觉放不开手脚。如果转移到客厅说不定能事半功倍,一拉就断现在。长度180厘米,离三米还差了一个我的身高宽度。难道绵羊高1.2米?

线面和挂面没什么两样,那晚上就吃挂面吧。芜湖。

第二天早上8点,昨天的面越拉越干,很容易断,原因就在于湿度太低。在我国著名的面线之乡,福建泉州晋江,此时的湿度是82%,温度是28°C,而我家的湿度只有44%,但温度为27°C。(不过为什么绵羊搜索时手机时间显示11点,而不是8点?)

为了增加湿度,我关空调、喷窗帘、挂毛巾、开加湿器。足足忙活了半个时辰,终于将湿度提升到了82%。(为什么现在的时间就显示9:15-10:15?)

好了,现在天时地利人和绝对不会再重蹈覆辙。好了,为了防止面线粘黏在一起,我还特地加了两根木棍做隔离。或许这一次就能做出合格的成品。

完了,全都缠到一起了。辛辛苦苦一整天,结果又是吃挂面。

第三天早上八点,做一份合格的面线需要反复拉伸七次,总共松弛三个半小时。但实际绵羊从14:37做到19:37,大概五个小时,每次拉伸花费13分钟左右。(假如结果是3米,每次拉长30公分,那就是原长90公分。长度变为原来三倍,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直径变成原来二分之一,最终结果面0.6毫米,所以原来面应该1.2毫米)

在这段时间里专业工厂会使用洒水设备维持湿度。而我的A货小作坊嘛。果然洗完澡后的浴室湿度直接飚到了90%,拉起面来丝滑无比、毫不费力。

我不会为美食区的大聪明,请刷一波大姨真行。为了让木棍牢牢固定,我还特意绑上了橡皮筋。谁想到木棍断了,面线理也理不清了。

之后又经过了好几天的失败,我才发现原来湿度不能恒定不变,还需根据面线的粗细反复调节。用衣架拉面也明显不够牢靠。

而经过了七天的不断练习,我串面的手法越来越六。我拉面的节奏也得心应手。面条的长度终于被我拉到了三米,需要架五根木棍才能分段拉扯。而面条的粗细还是像挂面一样,差不多有两毫米宽。

原来当面拉扯到一定程度,只要将湿度降低。原本黏在一起的面线就能轻而易举地分离。一缕一缕如发丝般纤细,根根分明如初雪般白晳。

经过了一周的学习才掌握了其中的奥秘,经过了一周的努力才做出了合格的成品。是不是值得你投两个不要钱的硬币。

体重不过百的绵羊吃过的大肠面线,蚵仔面线和痛风面线都是经过了蒸、烤、焖、浸、洗、剪六道工序的红面线。

面线的汤底是混合了红葱酥的猪骨浓汤。面线的浇头是牡蛎鲍鱼和卤大肠,扇贝章鱼鲜虾和蟹棒,最后点缀上香菜乌醋和大蒜。

小小一碗,痛风整晚(幸福整碗)。我的天!久煮后的面线依然软软绵绵、笔直如线。因为勾了芡,所以像沐浴露般滑中带黏。因为滴了醋,所以像猕猴桃般酸中带甜。

时而涌出成吨的醇鲜直蹿鼻尖,是海鲜牡蛎饱满而剔透、章鱼q弹而肥厚、鱿鱼紧实而滑溜、扇贝细密而软柔。

挂着大肠的卤香喋喋不休,裹着汤汁的咸鲜不腻不油,面线随着浇头小嗦一口,感觉能够踏平冀joe。请你按住点赞不要松。

合格的面线煮完,剩下细碎的面线屑。传闻乾隆下江南到达泉州时,正值粮食短缺,村民只能以家中仅剩的面线屑作为招待。分量不够便用淀粉增稠勾芡,味道不足便用鱼刺熬汤提供。

由此诞生了远近闻名的面线糊,贫穷的确会限制购买力,但贫穷却无法限制创造力。很多美食都是由此而诞生。人生百味苦辣酸甜,唯有苦过才知更甜。

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更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的人生,除了我们自己。

花7天拉一碗面,能否拉成比头发还细的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