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讲:先了解下日语的基本内容
教程采用连载的风格,会长期更新。但是内容可能不会更新得特别频繁,因为我还有别的事情要忙。
Part 1 基本文字类型介绍
日语里,要书写一个句子,我们需要用到如下一些不同类型的文字类型:
平假名(「平仮名(ひらがな)」):相当于英语字母的小写,写法比较圆润;
片假名(「片仮名(かたかな)」):相当于英语字母的大写,写法没平假名那么圆润,写法有棱有角。每一个平假名都有完全对应的片假名,反之亦然;
汉字(「漢字(かんじ)」):就是中文的汉字一样的存在,用来表达意思比较明确,我们看着也很亲切,但汉字本身的发音是采用单个或多个假名的发音来表示一个汉字的发音。
其中我们把平假名和片假名统称为假名(「仮名(かな)」)。这里,日本汉字“仮”是中文汉字“反”的异体字(读音也跟“反”是一样的),不过在日语里这个字被认为是“假”的简化字写法,所以“仮名”这个词最终在中文里被翻译成了“假名”而不是“反名”。
日语采用上面四种东西表达一个句子的发音和意思,通过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种文字类型的混合使用,构造出句子。比如举个例子:
私は毎日にバスで学校へ行きます。(我每天都乘公交车去学校。)
前文说了,汉字的发音是无法直接从字本身看出来的,它需要依赖于单个或多个假名的共同发音表达出这个汉字的发音。不过,因为这里只是为了体现一下句子的三种文字类型同时出现的感觉,所以就没有给汉字标注读音。
可以从句子里看到:
「私」、「毎日」、「学校」和「行」是汉字;
「は」、「に」、「で」、「へ」、「き」、「ま」和「す」是平假名;
「バ」和「ス」是片假名。
在表达日语的意思的时候,如果没有了汉字,句子就会显得很冗长。因为汉字有时候可能需要用到两个甚至更多的假名来标记读音,而在日语里,假名除了可以标记读音外,假名甚至还可以直接当成这个汉字本身作为替换使用。换句话说,日语里的汉字是可以用它自身的假名的读音来作替换的,这样的话汉字就可以直接用它的发音来书写了。比如这里的「私」读音是「わたし」这三个假名构成的一个发音组合,而日语里,这个发音是可以直接写进句子里的,所以句子就可以用「わたし」来代替「私」这个汉字了。于是乎,这个句子里所有汉字都用假名写的话,大概是这个感觉:
わたしはまいにちにバスでがっこうへいきます。
显然这样写的话,句子就比以前的要长。而且还有一个弊端是,因为是类似中文书写的习惯,所以每一个字词都是紧凑的(写在一起的),它就没有英语那样单词和单词之间是用空格分开的,因此这么写的话,很明显就不能一眼分辨出来词语和词语的分隔到底在哪里。所以,日语才使用到了中文里的汉字这个文字类型,这样句子短一些不说,而且还比较容易分清楚每一部分到底是什么:
私 は 毎日 に バス で 学校 へ 行きます。
所以日语里的汉字地位还是很高的。另外,和英语不同,单纯使用“字母”(假名)还会使得句子意思表达不明确,比如日语里“地震”和“自信”是同一个读音「じしん」,如果不写汉字而直接写假名的话,就分不清到底是哪个词。
地震がある。(有地震。)
自信がある。(有自信。)
所以……你懂的。为了尽量减少二义性,就采用了汉字。因此汉字两大作用:1) 将句子变得短小,更具有可读性;2) 使句子表意更明确,而尽量去规避二义性的问题。
然后说一下片假名存在的意义。这个句子里面的片假名是「バス」这两个,你可以直接和平假名书写对比起来看,就可以看到写法有一点感觉上的区别——平假名就很“圆润”:书写的时候,平假名的每一个笔画要么很直,要么就是曲线,看着很舒服;但片假名的书写就有点“膈应人”了——片假名的每一个笔画要么很直,要么就是带拐弯的折线。日语里的片假名说白了,也是为了区分词语和词语分隔的一种手段:因为片假名“看着就像片假名”:它有棱有角,平假名不会这样,所以片假名在一眼看过去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和平假名的写法的不同,所以句子就可以区分清楚每一个单词是怎么分开的。
说完了三种文字类型,下面我们来说一下五十音图的基本概念。
Part 2 五十音图
前面用到了很多平假名和片假名了,下面我们具体对这些假名符号说明一下。不过我们这里要引入一个最基本最基本的概念:五十音图(「五十音図(ごじゅうおんず)」)。
什么是五十音图?五十音图是由五十个发音构成的一个表。因为这个表比较大,所以这五十个发音就成为了五十音图了。五十音图好比中文的拼音组合,但有一点点和中文不一样的是,中文的拼音是声母和韵母放在一起结合构成的一个发音,所以存在排列组合的概念;而在日语里,五十音图的每一个发音都是不可拆分的读音单位。我们通过学习五十音图的发音和写法,就直接能够枚举完成对所有日语发音的基本学习。日语里不论是句子还是单词的读音,都依赖于五十音图的每一个音。
为什么是五十音?是因为五十音图的这个表是十行五列(日语把这个“列”称为“段”,所以一列称为“一段”)的,所以是 5 × 10 = 50,五十就这么来的。下面我们来看这个表。
2-1 介绍一下五十音图

这个表怎么看呢?最左边这一列写的是“xxx行”,表示这一行是从哪个假名开头的。所有这一行的假名全部使用相同的开头字母,比如 ra、ri、ru、re、ro 的开头字母全都是 r。稍微要注意一下的是,有一部分的这个字母的标记是不完全遵从基本规则的,比如 ta、chi、tsu、te、to 的写法里,chi 和 tsu 按道理排到这里应该写成 ti 和 tu,但是因为发音本身的关系,它们的发音更接近于 chi 和 tsu 这种写法的发音,所以没有写成 ti 和 tu。然后注意单独一下 fu 的罗马音。本来是 hu,但罗马音写的是 fu。一般来说 hu 和 fu 作为罗马音书写起来都对,但是这里我们按《新标准日本语》书上对 fu 的罗马音写法来写,毕竟我不是专业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都可以,大概是因为罗马音也不能完整表达出 fu 这个假名的发音的真正读法——它的发音处于 fu 和 hu 的中间。
我们把这个下面的英语字母的写法来标记假名的读音的这些符号称为罗马音(「ローマ字(じ)」)。如果你入门不会直接读假名的话,罗马音的写法可以帮助你作为入门阶段来记住它们的各个发音,在你真正要从事跟日语相关的职业的时候,会使用到日语输入法,日语输入法也是基于罗马音来打字的,所以罗马音相当重要。就跟拼音一样,可能你学中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拼音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但你可以发现你经常打字的时候会用到拼音来进行文字的输入,所以对于不论外国人学中文来说,还是中国人自身来说,都还是很重要的;日语的罗马音也是相同的地位:日本人可能在平时生活中用罗马音的机会不多,但输入文字的时候还是靠罗马音来完成输入的(当然,手写这个就例外,咱们先不考虑这些)。
接着,罗马音上面都对应了两个假名写法,左边这个是平假名,右边这个是片假名。因为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每一个平假名都对应了一个对应的片假名(反之亦然)。在生活中,片假名用得次数没有平假名那么频繁,但这并不代表片假名就不用记了,它们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外来词语的时候,日语有一个习惯,就是习惯把所有的外来词的发音都用日语本土的这些发音来表达出来。在中文里也有类似习惯,比如巧克力这个外来词,因为不好直接翻译,因此直接使用了 chocolate 单词的音译;日语也差不多。不过呢,日语一般把外来词用片假名来书写,所以片假名的地位,你大概清楚了吧。
另外,这个五十音图里的ら行很特殊:因为开头字母是 r,但是因为日语发音本身的关系,这个 r 更像是中文的 l,比如 ra、ri、ru、re、ro 更像是发的 la、li、lu、le、lo 的发音,只不过在罗马音没有用 l,而是写成 r 而已。
接着,有两个假名是淡灰色的:一个是「ゐ」(和它的片假名写法「ヰ」),另外一个是「ゑ」(和它的片假名写法「ヱ」)。标注成这个颜色是因为现代日语已经完全不使用这两个假名了,但是因为为了表格的完整性我才写了出来,并用了浅灰色,表示它们并不重要。这两个假名不用你记住它们,你只需要知道,它们现在已经不用了就行。
还有就是,在や行和わ行上有空格,空格是因为按照这样的表格的行列进行组合的话,这里不存在假名的发音情况。比如说や行的罗马音是按 y 字母开头的,如果要排列组合就成了 ya、yi、yu、ye、yo。实际上,yi 和 i 是一样的发音所以不存在 yi 的假名;而 ye 这个发音是完全没有的日语发音,所以也不存在。
最后要说的是最后一行的这个假名「ん」。「ん」是单独列出来的,它本来是不属于前面表格这样行列进行组合的这么一个存在。它是唯一一个不按表格行事的发音,它称为拨音(「撥音(はつおん)」)。它相当于扑克牌的“癞子”牌,单独不可使用,但它会随着别的假名构成带鼻音的发音。比如单词「メロンパン」(蜜瓜包)的两个「ん」(只是,这里用的不是平假名「ん」而是片假名「ン」,因为这个词用的是外来词 melon(蜜瓜)和 pun(面包)的音译)。
香菜(かな)お姉(おねえ)さんはパンが好き(すき)ですね、本当(ほんとう)に。(香菜姐真的很喜欢面包,对吧。)
最后,注意一下每一行的顺序,顺序是不能变的,就跟字母表一样,必须是 a、ka、sa、ta、na、ha、ma、ya、ra、wa(あかさたなはまやらわ)。我个人记忆的方式是谐音:“我开桑塔纳,嗨妈压那娃”(我开桑塔纳的时候,嗨呀妈呀压到那个娃娃了)。
2-2 稍微提一下这里的假名书写的问题
先说「へ」。它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长得看起来完全一样,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片假名的 he 书写比较生硬,但平假名的 he 比较圆润,中间的拐点没有那么明显。当然,你光凭书写来说事情肯定也不够,毕竟书写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一点点区别也不是那么容易。你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点区别即可。书写上它们确实差不太多,只是在电脑的印刷体下,两个 he 稍微有点区别。
然后是平假名「き」和「さ」。在印刷体下,下面是连起来的,但是在书写的时候,请尽量断开。比如下面这样书写才是合适的:

好吧,用电脑的画笔写假名确实挺不好看的。将就看吧。
只是,在印刷体下这两个假名的下面是连起来的状态。比如我很喜欢的声优“丰崎爱生”的四个字的发音「とよさきあき」是这样书写的:

2-3 发音不够?拗音来凑!
基本的假名书写就说完了。下面我们来说一下拗音(「拗(ào)音(ようおん)」)。显然,前面的假名压根就不够用。比如在表示一些外来的词语的发音的时候(比如说“露营”这个单词:camp),前面的发音根本就不够,因为这里的 camp 的发音 ca 就不是很好完美表示出来,因此拗音就出现了。
拗音是把前面的 a 段、u 段和 o 段进行推广的发音组合,每一行都有对应的三个拗音,除了あ行、や行和わ行,以及拨音「ん」例外,它们没有。另外,拗音的罗马音统统采用“某字母+y+某字母”的格式表示。列表如下。

这里的两个假名一个大一个小,是挨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发音。和前面介绍五十音图不一样的是,前面五十音图是平假名和片假名放在一起,所以才两个假名的;而这里拗音是两个一组构成的一个发音,而小的这个假名是不能单独用的,只能和前面的假名写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并不是两个分开的独立的假名。
为什么这三行没有呢?你可以从读音上就感觉得出来区别:あ行本身就没办法发拗音,因为结合的 a、u、o 三个音本来就在这一行里;而や行和わ行没有拗音的原因是它们压根就组合不出来。や行假名罗马音的开头字母是 y,拗音的罗马音本来就用的是“某+y+某”的形式,那や行是组合不出来的;而わ行的话……你试着用拗音发一下就感觉得出来,就不是人用的发音。
然后注意一下书写。拗音是两个假名组合的特殊写法,所以一定是“i 段假名+小一号的や/ゆ/よ”的书写格式。另外,罗马音也有两行是例外:さ行罗马音是 sh 开头,而た行是 ch 开头,因为发音接近于 sh 和 ch 的发音,而不是本身的 s 和 t。
有了拗音后,很多词语的发音就可以表示了,比如 camp 的 ca:「きゃ」。不过,p 好像没有对应的发音,对吧。前面的发音压根没有什么 g 啊 p 之类的发音。咋办呢?
2-4 浊音和半浊音
2-4-1 浊音和半浊音是什么?
你都知道英语里有浊化发音的现象,日语就没有了吗?显然日语也有嘛,不然很多地方都读不出来。比如 camp 的 p。按照正常学习语言的思维来思考一下,既然要把发音改变一丢丢来完成发音的改变,那么上面哪些行的假名可以转换过去(浊化)呢?
か行(かきくけこ);
さ行(さしすせそ);
た行(たちつてと)。
对吧。不过 b 和 p 是发音互补的,但都没有出现在日语五十音图表里,这是什么情况呢?这是因为,日语里早期的「はひふへほ」是用的 p 差不多的发音而不是 h 的发音。随着日语发音的演变,p 逐渐变成了 h。希腊字母不就有一个叫“Φ”(小写是“φ”)的字母嘛,它的记号是 phi,但这里的 p 并不是爆破音,而是 ph 组合整体读的类似 f 字母的音,所以后来就有了 h 这个发音了嘛。
既然五十音图形成了之后,は行的这个罗马音开头 h 就定下来了,那么自然而然地,为了表达出 b 和 p 的发音,所以日语里 h 对应的浊化发音有 b 和 p 两个。
那么,浊化后的假名发音分别是
ga、gi、gu、ge、go;
za、ji、zu、ze、zo;
da、ji、zu、de、do;
ba、bi、bu、be、bo;
pa、pi、pu、pe、po。
其中前三行一一对应了前文列出来的那三行的对应浊化发音,而后面两行是は行直接对应出来产生的两种浊化结果。其中,前四行称为浊化发音,简称浊音(「濁音(だくおん)」),而最后这一行因为自身书写还是按 p 来表达的罗马音的关系,所以浊化没有原来那么多,所以称为半浊音(「半濁音(はんだくおん)」)。
日语里表达浊音(转化后的发音)和清音(原来的发音)的方法相当简单:浊音只需要在原来的发音右上角加上两点即可。这两点叫浊音记号;而半浊音 pa 行,则使用的是一个小圆圈,称为半浊音记号。
浊音和半浊音列表如下:

稍微仔细一点注意一下右上角的小圆圈和两点。就是原本的假名改过去的,所以这样记起来就很轻松了。
2-4-2 浊音和半浊音也有拗音哦
最后,五十音图拓展出了浊音以及半浊音后,它们独立为一个发音的关系,它们各自也都有拗音。如下表所示。

为什么我之前没有一起在拗音里列出来……因为它们是浊音和半浊音,需要单独列出来说,所以没有一起放在之前的表格里。
唯一要注意的是 ja、ju、jo 这行的罗马音,别的就顺其自然吧……
2-4-3 鼻浊音
说完浊音和半浊音,我们来说一下鼻浊音(「鼻濁音(びだくおん)」)的概念。鼻浊音不是一个假名的新的概念,而是前面说过的假名的口语发音的一种隐式转换。鼻浊音是日语里が行假名的那五个发音,在前面追加鼻音构造出来的浊音读法。比如日本电视台节目《周一熬夜看月曜》里出场的北京的魔术师小哥小吴(在日本一般叫他 Go 桑,因为他姓吴,日语是「呉(ご)」,这个 Go 就是取自这个字的罗马音)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是命运”:

これが運命(うんめい)です。(这个就是命运)。
这个句子里面的「が」按道理读作 ga,但在这里口语也经常被读作 nga,即带有鼻音的 ga。如果你学不来这个发音,你可以网上找一点视频来看来听是怎么读的。大概就是が行假名在发音之前把下颚往后抵住咽喉以表达一种鼻音,然后发 ga 音。同理,gi、gu、ge、go 也都是这样,它们的罗马音分别记作 ngi、ngu、nge 和 ngo。
至此,我们就把五十音图全部说完了。这里来个总表。

自己下去背。
2-5 促音
日语里光有前面的这些假名读音还不够,因为有些时候表示一些外来词发音还不能表达清楚,所以日语里还有延音和促音的概念。下面说一下这两个概念。
先来说一下促音(「促音(そくおん)」)。促音在日语里用一个小一号的「つ」表示:写成「っ」。它放在一个词语的某个位置上,它本身是不发音的,它的出现是为了连接前后两个假名的发音。这里所谓的“连接”指的是前一个假名和后一个假名在发音上通过促音符号连起来,但是在发音的时候,促音前面的这个发音要在发完这个发音后立刻停顿下来,然后嘴型做成促音后的这个假名的发音的嘴型,而这里需要一个大概发一个音的时间间隔的停顿,然后才发促音后的这个假名的发音。
举个例子,日语里的“学校”的对应词语是「学校(がっこう)」。在假名「が」和「こ」的中间有一个促音。在读这个词语的时候,先读「が」,然后停顿下来。接着,还没发下一个音之前,就先把嘴型调整成「こ」的发音的嘴型。这里的停顿时长大概是发一个假名发音的时长。停顿完后,因为你现在的嘴型是后面这个「こ」的假名的嘴型了,然后现在可以从嘴里发出来「こ」的发音了,然后后面的是最后一个假名「う」。至此整个单词就完成发音了。
促音的作用是停顿发音,让单词听起来是真的有停顿,就避免一些词语连起来读造成一些二义性的问题。
2-6 延音
最后我们说一下延音(「長音(ちょうおん)」)。它表示的是延长一拍发音的意思。比如日语里的“咖喱”「カレー」用到了延音。当然日语里还是用的是英语单词 curry 的音译。不过可以从英语单词里听出来,curry 后面的 rry 部分发音是听起来就长一点的(好像占两个音节的发音),因此日语里为了体现类似的效果,我们在日语发音过来的假名,对应位置的发音后加上一个延音记号「ー」表示它前面的这个假名要延长一拍发音。不过稍微注意一下,日语里的延音在平假名和片假名的书写上是存在差异和区别的。
平假名:一般不用延音符号「ー」,而是在这个假名后再补一个假名体现延长发音的效果;
片假名:用延音符号「ー」即可。
这是什么意思呢?平假名我们一般是不用延音符号「ー」的,取而代之的是“追加一个假名”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轻音少女”的“轻音”一词,读作「けいおん」。“音”读作「おん」,所以“轻”就读作「けい」了。这里的「け」假名后跟的这个「い」就是我们说的延长发音用的添加的假名。在平假名书写的时候是广泛采用追加假名的形式,比如这里的这个形式。
那么,我怎么知道平假名到底加什么假名在后面才表示延长发音呢?实际上规则很简单:
い段后加「い」;
う段后加「う」;
え段后一般加「い」,但偶尔也用「え」;
お段后一般加「う」,但偶尔也用「お」 。
记住这一点就可以了。比如前面的「けい」就是满足这里的第三点。因为「け」是え段的假名,所以后面一般用「い」来延长发音。
不过哈,平假名一般不用延音符号也是有例外的。有些时候还是会用,比如说有些地方外来词不用片假名书写,而是平假名书写,那么这个时候为了还是用片假名书写的延音符号保留起来,所以采用的是“平假名+延音符号”的用法,比如京阿尼动画作品《玉子市场》的日语标题就是采用的这个形式表现的:「たまこまーけっと」。其中「たまこ」是“玉子”(剧中主人公)的意思(当然只看这个写法的话,它还有”鸡蛋“、”团子“之类的意思),而「まーけっと」就是 market 的音译词,但是用的是平假名书写,但沿用了延音符号的书写规则,所以「ま」后面的这个延音符号「ー」就出现了。而 market 的发音可以感觉到 k 和 t 的发音之间有短暂停顿,所以日语里发音也会有停顿,因此使用到了促音「っ」。
Part 3 汉字
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为了避免只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不好区分意思的问题,汉字才得以存在。不过汉字本身是看不出读音的,日语的汉字比中文的汉字要复杂很多。日语的汉字不仅用了很多中文汉字的繁体,还用了一些“在中文完全不是这个字”的借字。比如“艺人”这个词,在日语里的“艺”用的是“芸”这个字来表示“艺”。日语里的艺人是「芸能人(げいのうじん)」,而不是“艺能人”。
3-1 日语汉字的复杂性
日语汉字相当复杂,一个汉字可以有多个读音,而且一个汉字可使用多个假名共同组合构成一个汉字的发音。这一点在汉语里出现极少。中文确实存在多音字的说法,但一个字一般是读一个发音(当然,除了部分极其特殊的汉字以外,比如岳云鹏在春晚上说的笑话里提到的“瓩”这个字。你先别笑,这个字确实是存在的,人小岳岳确实没有说错。这个字就是发两个音的汉字,读 qiān wǎ。只是呢,这样的字在中国汉字里极少存在,而且这样多个发音的字里大多也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字,并不是中国本土拥有的汉字。但是在日语里,多个假名构成的读音的汉字却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用四个假名构成发音,比如“野猪”,汉字写成「猪」,但读音是「いのしし」,是四个假名。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日语里读音最长(用假名表示读音最多的日语汉字)是哪个字?我给大家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玩的这个问题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54983/answer/21411404
作者提到了一个字:閄。这个字左边是一个“门”的繁体字,右边是个“人”。这个字的读音是「ものかげからきゅうにとびだしてひとをおどろかせるときにはっするこえ」。如果你学过日语,可能你会认为这个是一个句子在解释这个字。但实际上按这个作者的回复里说到,这个字的读音就是它,它被规定在了日本官方文学资料里,确实作为读音存在。这个字的意思是“从灰暗的地方突然跳出来把人吓一跳的时候,吓别人的这个人所发出来的声音”(就是“boo!”啊,“哇!”啊,“啊哈!”之类的这种声音)。
当然,这你就当成玩笑来看吧,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但咱平时基本碰不到。我们用的最多的也就四五个假名读一个汉字基本就算最多的情况了。这里只是告诉大家,日语汉字读音的复杂性:一个字可能不止一个读音,而且一个字可能不止用一个假名表示读音。
3-2 振假名
有时候,有些汉字在日语里比较生僻,比如剧场版动画《言叶之庭》的片尾曲《Rain》的歌手“秦基博”三个字,在中国这三个字都很常见,但在日本的话,三个字就不是那么常见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时候秦基博本人也会使用这三个字本身的读音(他本人用的是片假名)来表示他本人的名字:「ハタ モトヒロ」。所以,经常会存在写假名来代替汉字书写的时候。
另外,不常见的汉字在一些场合下,甚至会在汉字的头上标注假名以表达读音。比如这样:

あちらが厨房(ちゅうぼう)になります。(那边现在是厨房。)
这个截图是搞笑艺人组合三明治人「サンドイッチマン」的其中一个 neta(小品桥段)的其中一个对话的截图。这里的“厨房”在日语里不是很常见,所以标记了读音在汉字上:「ちゅうぼう」。日本的厨房一般都用的是英语单词 kitchen 的音译:「キッチン」,而直接读「ちゅうぼう」的时候很少,所以标记了读音和汉字的写法。这个写在汉字上面标记读音的假名称为振假名(「振り仮名(ふりがな)」)。
不要把振假名和平假名、片假名混为一谈。平假名和片假名是一组,但振假名只是标记汉字读音的存在,它也是用平假名(有时候也写片假名,比如刚才说的歌手“秦基博”的名字这三个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好比是拼音,而振假名等于是“标记拼音”(标记读音用的拼音)。
所以总的来说,只要你会了五十音图的这些个假名的读音和对应写法的话,只要汉字的读音你知道的话,句子基本上就可以读出来了,所以不像是中文,每一个汉字都要学一遍读音,才能把句子读出来;日语本身可以直接把假名写进句子里,所以读音就没那么多需要记的了。再加上日语里,为了表意,基本常用的汉字足以搞定句子的意思,所以日语经常用同一个字表示不同用法来避免学习很多汉字的书写,所以经常出现汉字读音多样化的情况。不过,我们挨个掌握学习,这真的得慢慢来。
Part 4 单词的升降调
单词知道假名了之后,总得读起来有韵律有规范一点吧。不然随便你怎么读怕不是石乐志。所以,在日语里单词都有升降调的说法。和中文有一点区别的是,日语的单词只有两个调:升调和降调,没别的了;中文则有四个调:平、上、去、入。所以这一点来说,日语要简单一点。
日语只有升降调的话,为了控制单词的读音的升降调发音规则,每一个词语都有固定的声调和降调的方式,它们固定在某个假名上开始升调,然后接着可能有降调,最后得到这么一个发音的结果。
既然要想知道和表达发音规则,那么必然会用到标记读音的方式方法。日语的升降调有两种标注的方式:数字和升降记号(横杠)。
4-1 升降记号

这个词的第一个假名「マ」头上有一个记号,然后这个线条末尾有一个折线在往下。这表示这个单词的读音读到这个假名后就开始往下降。再比如“中暑”:

中暑的汉字写成「熱中症(ねっちゅうしょう)」,但一般标记读音用的是平假名。不过因为截图用的那个程序写的是片假名标记,所以所有延音都用的是延音符号而不是补充一个假名。比如这里的「ちゅう」和「しょう」末尾的这个「う」都是延音,因为这个延音用的假名前面这个假名是「ゆ」和「よ」,根据延音的规则,都一般用「う」表示,所以……就这个意思。
这个线条一直从第二个假名(促音)一直延伸到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后都没有往下降,说明这个单词整体都读升调。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词:交流。

线条一直延伸到「け」后往下降。所以,读的时候,从「こ」开始,读升调一直到「け」,后面剩下的读降调。
4-2 数字记号
有时候,写线条来标记读音不是很方便,比如打印印刷出版的时候,这些线条非常不容易写进文档里。所以,有一个比较方便的表示方式,就是用数字来表示。
我们把第一个假名表示为“第 0 个假名”,然后把所有假名按次序一个一个标记一下索引(即对应位置的编号)。如果这个单词整体全部读升调(比如「熱中症(ねっちゅうしょう)」这个词),那么我们就记作 0;如果假名从第一个假名开始一直往后都延伸升调,到某处开始读降调的话,我们就把这个“拐点”的假名编号记录一下,那么这个编号就是这个单词的升降调的数字记号了。比如第一个词「マッケート」,从第 1 个假名开始读降调(第 0 个假名是升调),所以这个单词的升降调的记号是 1;再比如最后这个单词「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一直要读到「け」才开始降调,所以是从第 4 个假名开始降调,所以记作 4。
这里稍微注意下的是,第 0 个假名的升降调是无关这里标记升降调编号的,而日语的单词一般都从第 1 个假名才开始标记升降调的划线记号,除非第 1 个假名开始是降调,那标记的时候就得在它前面的这个第 0 个假名上标记声调线条。
稍微总结一下。数字标记读音的规则有点乱:
第 0 个假名一般是不标记升降调的,除非一种情况:如果它后面的这个假名(第 1 个假名)就开始降调了的话,那么第 0 个假名就会标升调并在第 1 个假名前拐弯往下,此时固定为 1 调;
如果单词没有降调,一直读升调到单词末尾的话,这个单词就会一直划线延伸到单词末尾,此时固定为 0 调;
其它情况,哪个位置开始读降调,这个单词就是几调。
Part 5 总结
5-1 术语总结

5-2 词汇学习
本节陈列所有前文遇到的生词。单词里如果写的是汉字,那么右边会标注读音;但如果这个单词本来就不写汉字的话,就直接在“单词”列上只给出假名写法;另外,如果这个单词本身就有汉字写法,但一般用假名书写的话,我会给出这个单词的汉字和假名的写法,并以括号表达出来,比如「此れ(これ)」,这就表示「これ」更常见,但汉字可以写成「此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