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错题集
1、前些年翻看先生的这本书时,尽管自己对民国话题有着欲说还休的浓厚兴趣,对这本话语剪辑独出心裁的编排方式下潜藏的____常常默契会心,但读完仍是感到____。
A 至理名言 戛然而止 B 妙言要道 耳目一新
C 不经之谈 百读不厌 D 微言大义 意犹未尽
第一空排除AC,不经之谈是指无稽之谈,第二空耳目一新不适合,指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不一样,文段只说了看书,未提及听;微言大义指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2、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将要___被海水淹没地区的人口,特别是长江下游河段,或者建造大坝保护地处洼地地区的沿海城市,这些都需要巨大的花费。中国和其他国家面临的挑战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___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最坏结果的发生,这在未来20年里更加重要。
A 转移 阻止 B 控制 避免
C 延缓 减少 D 安置 改变
第一空排除BC两项,改变最坏结果的发生搭配不当,阻止发生更符合文段。
3、当然,想象并不是凭空___的。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知识的广博和平时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就要用专业的角度去关注、___周围的事务,有意识地汲取、思索、分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A 杜撰 体验 B 虚构 体味
C 捏造 体会 D 臆造 体察
排除A,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对应的就应该是体察,体察表示体验和观察;体味只表示仔细体会;体会表示体验领会也没有看的意思。
4、“查清中国海,进军大三杨,登上南极洲”是曾经的海洋梦想的“老三样”,这个梦想也只是在本世纪之初才得以___实现。但限于当时的能力,主要做的是海洋的表面文章,对于海面之下隐藏的深海神秘世界,则只是___。
A 完整 浅尝辄止 B 部分 走马观花
C 彻底 浮光掠影 D 具体 蜻蜓点水
本题从第二空入手,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都不深入;走马观花:主要大略的观察一下,侧重用眼睛看;蜻蜓点水:做事肤浅;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5、负面新闻并不是永远都制造___,从商业角度看,负面宣传在某种情况下可以___销售,尤其在公司和产品不知名的情况下。曾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某些书籍的作者让读者感觉___,书被评为劣作却能起到相反的效果——他们的销量增加了45%。
A 伤害 促进 亲切 B 损失 带动 熟悉
C 悲剧 刺激 陌生 D 难题 提高 冷淡
第一空排除BD,第三空对应的是文中“公司和产品不知名的情况下”,只有C项符合。
6、想法或假说的产生,来源于研究者___的思想,用来解释事物的成因,寻找或构造相关的___,以便揭示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真相。因而,假说完全有可能是___的。知道这一点,养成产生想法时保留判断的习惯就非常重要。
A 自由 证据 错误 B 主观 定律 歪曲
C 特别 学说 荒谬 D 独立 理论 虚假
7、在多元语境下,出现___的情感价值取向实属正常现象,我们充分尊重个人情感选择。但是,过度___情感的极端自由、极端物欲,其实会给个人的幸福带来许多内伤。
A 琳琅满目 渲染 B 林林总总 鼓吹
C 标新立异 强调 D 纷繁芜杂 追逐
第一空排除AC ,林林总总:众多;纷繁芜杂:指多而杂乱,没有条理,形容文章内容芜杂,或者事情杂乱无章,没有头绪。
8、新闻媒介是沟通社会与政府的重要桥梁,在政务信息传输系统中具有___的作用。但体制转型的压力,加之巨大利益诱惑及制度缺失,给记者的职业操守带来巨大的___,各种虚假报道不时见诸报端,成为小道消息的渊薮。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及新闻评估核实制度。
A 独树一帜 影响 B 独一无二 冲击
C 无可厚非 挑战 D 无与伦比 挫折
首先排除AC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独树一帜 :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挫折不能和记者的职业操守搭配。
9、公元 1616 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都可算作 16、17 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 家。二人都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 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 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 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 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 容纳、无嗔。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只说了剧本的手法,未提及伟大
B.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未概括全面
C.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D.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无中生有
10、历史学家的工作对象是史料,这些史料主要是各种文献、遗存,它们可以归为广义上的 文本,而且最终它们都要以语言形式进入史家的研究。就此而论,历史学家永远无法真正直接接触到过去本身,而只能借助于各种历史文本而对过去有所言说,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本性就是历史学家的全部工作所无法脱离的樊篱
B.无法接触完整的史料对历史学家来说是一种遗憾 --未说遗憾
C.对史料本身的收集和考证就成了史学客观性的保证--客观性无中生有
D.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成了历史学的根本目的--无中生有
11、传记,从本质上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记载,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人的生命活 动,不仅表现出生存和发展的渴求,而且表现出自身潜能的开发、释放。这种自身潜能 的开发、释放,就是一种力的创造。创造,包括多种形式,有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展现,有哲学家、思想家在精神领域的探索,有军事家运筹帷幄、驰骋疆场的战斗较量, 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有文学家、艺术家的才华展示,有改革家对生存环境的革新改造, 等等。这是一幅幅壮丽的生命画卷,是活力向惰性的挑战。人类只有在这样的挑战中才 能保持其生命的活力,并为活力的凝聚创造更好的条件。中国古典传记,正是这种生命 活力的形象性展现。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传记是人类生命活动最为生动的记载
B.中国古典传记从多角度展现了生命活力
C.人类自身潜能的开发包括多种形式
D.人类个体与整体创造性在传记中有不同的表现
12、目前,国内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仅包括除建筑业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商品批发和 零售以及加工、修理修配业,对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而营业税对服务 业的营业额全额征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重复征税,并会导致服务生产内部化,不利于 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又由于在出口时无法进行退税,导致服务含税 出口,使得中国的服务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_________可以提出对策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被提上了日程 --文中提到了重复征税,还扩大征税范围不符
B.取消营业税可以减轻第三产业的负担 ----增值税怎么办呢,该选项为说明
C.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分立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对问题的总结
D.调整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有利于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提及营业税
13. ①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也开始初露端倪
②历史上的上海,处于传统江南文化的边缘地位
③来自各地的商帮,如浙江的宁波帮、绍兴帮,湖南的洞庭商帮,广东潮州帮,福建泉 漳帮等活跃在上海
④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上海距离素称“鱼米之乡”的苏杭尚有相当距离,在以农耕文 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自然不占突出位置
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边陲的上海,尚无法在以苏杭为代 表的江南主流文化方面有什么建树
⑥虽然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上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 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
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②⑤⑥①③ B.①⑤④③②⑥ C.⑥③②④⑤① D.②④⑤⑥③①
答案解析:先排除C项,因为开头不会用转转词“虽然”,2肯定在6前面,第三句在第六句后面,第三句是商业市镇之一,第六句紧接着说来自各地的商帮,排除B项A项。
14. 解决城市交通可以尝试一种新机制:公交因为承担着为低收入者、环保人士等提供社会 公益性服务的职能,由政府购买公交服务,低价提供给公众;个体自行车出行或纳入到 政府购买体系,或推行自行车优先措施;出租车因为价格的高低并不会影响需求者对出 租车这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所以自然由开放的竞争市场来提供相应服务;对小汽车的使 用者可以征收道路使用费,使交通拥堵的外部性内化。这种机制的实施,还要求有配套 措施:比如完善公交优先基础设施、鼓励拼车行为、恢复或建设自行车道、制定针对绿 色出行的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绿色出行方式等。 ---这和新机制无关
对文中的“新机制”最恰当的概括是( )。
A.“主体—配套”机制 ---新机制和配套无关
B.“多元—环保”机制 ----环保只是一部分
C.“保障—市场”机制---市场是出租车那段,概括不全面
D.“公平—高效”机制
15、我们说儒家是道德至上或者道德决定论的时候,是一种宏观上的总体定性和评价。所谓 “子罕言利”或者“小人喻于利”,是着眼于人作为一种道德存在、超越存在的“应然” 特质而立论,所拒斥和鄙夷的只是“不义而富且贵”。具体到关乎民生的问题,儒家并 非不言利、否定利,而是主张让利于民,惠民富民;并非认为道德决定民生,而是认为 民生决定道德。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A.儒家认为“利”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无中生有
B.儒家的民生观不是空谈道德而是强调以民为本
C.儒家认为道德与民生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促进不正确,与文中“ 民生决定道德”不符
D.在民生问题上,儒家倡导道德至上--与文段强调的意思“民生决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