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浪漫)与现实(生活)的核心区别之我见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第23章《魂器》中,邓布利多说哈利的独特性在于"A soul that is untarnished and whole" 同时这个在邓布利多的三观中是至高无上的珍宝。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而非魔法世界中,我们的soul随着时间的流逝只能被tarnish的越来越多,而经过这些tarnish而不再变得洁净完整的我们的灵魂是在用它吸收的经验保护我们之后越来越少的被现实生活所欺负,我们越adapted to现实就拥有越强的生存能力。
所以我们会发现,艺术所追求的是美的,洁净的东西。但生活把我们打磨和自然选择成了相反的东西。
接下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艺术(浪漫)和现实(生活)的双向性。
在我最近阅读的一部女性自传文学作品中,24岁的作者先前在社交场合上加过一个男生的联系方式,当时加了之后就聊了几句就没有再聊了。但之后断断续续一直偶尔有动态的点赞和评论互动。某天晚上作者感觉很久没有跟男人约会过了,想念那种有点暧昧的气氛,恰好这个男生那天发了一条动态,作者就趁此机会私聊他说要不要出来见面,他答应了。
以下内容引用自《Wandering At Night》by I.S,由我翻译为中文
然后他某一天的大晚上打车过来我住所附近的商场. 我们都打扮了之后赴约一切全部按照套路进行。他来的路上买了甜品,我们选一家灯光昏黄的酒吧,他抛出准备好的各种话题,我接梗并做出我应该做出的各种反应,在他说到好笑的内容时放声大笑。吃甜品时他还给我擦了嘴,我没有躲开。然后很自然地,他把手搭在我肩膀上搂着我把我送回了家。分开之后微信说了早点睡晚安。
对于24岁左右的我们来说,这种类型的约会我们彼此都深知就是这一晚上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这个晚上相谈甚欢也好,暧昧动作也好,都只是今晚这个气氛下的玩闹。第二天我们不会再跟彼此嘘寒问暖,我们不会往要谈恋爱的方向进行。这只是两个寂寞成年人的互相消遣。
但是换到16岁的时候,如果跟异性之间发生了同样的事,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反应了。16岁初恋和初吻都还在的我经历这样一个晚上肯定会胡思乱想各种猜测,第二天会等一整天他的信息并想我要不要先发给他,发什么内容……只有一张白纸才会有的小鹿乱撞的真挚情感挣扎。
在这个例子中,16岁的作者就拥有各种艺术作品所value的那种纯洁心态和感情,而24岁的作者则拥有被生活打磨过能更好保护自己的经验。
然而在现实中,16岁的作者是更危险的,更容易受伤害的,生存率更低的。而25岁的作者则是更capable of protecting herself的,更易生存的。
于是我们有这么一张图

所以当我们说,有一个人让我们变得仿佛回到少年时期,变得不怕受伤,变得不去权衡利弊计较得失,让我们感受到原始的感情的话,那我们就在being romantic,是上面的红色剪头。
反之,当我们说跟一个人在一起能给我们提供情绪价值和别的方面(如经济,性愉悦)的价值的时候,我们就在being realistic,是上面的蓝色剪头。
这个理论如果跳出恋爱关系这种小框架,推广到人生各个不同方面中的话也成立。
这就是我对艺术(浪漫)和现实(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