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不适合在美国上映的美国电影

2021-11-14 01:42 作者:我就是咸鱼历史老师  | 我要投稿

这个电影不适合在美国上映。反倒适合在中国上映。

《风语者》在美国上映之后得罪了N多群体。在电影中出现了印第安籍士兵被打骂以及被白人士兵拯救的剧情让印第安人等少数群体不满。电影在2001年的“911”事件后上映,而那个时候的美国观众仍旧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因此还是喜欢看到一个传统的美国白人英雄暴打一切的故事。电影里出现印第安籍士兵必然不会让在美国占多数的“老白男”满意。

同样,这部电影由于导演的功力不足和导演对“战争片”这一类型片的理解不到位,又导致在美国同样不是少数的军事爱好者感到不满。

故事讲了两场战役,第一段是尼古拉松·凯奇饰演的乔所经历过的所罗门群岛战役。这一场战役表现的很少,但却让乔这个人物形象瞬间让观众得知:一个战斗经验丰富、立功受奖、服从军令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白人士兵。之后一场战役是塞班岛战役。这场战役占据了电影绝大部分的篇幅。但也正是这段历史背景让知道塞班岛战役大致过程的观众感觉到跳戏。

首先,塞班岛是热带小岛,气候是热带雨林气候,潮湿多雨闷热。然而电影里却都是晴朗天气,连一场雨都没有下。塞班岛战役又正是在多雨的1944年6月。因此参与塞班岛战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身上几乎就没有干过,吃的不是饭都是混着雨水的糊糊,有些实在受不了又不自杀的就拿手枪往腿上一枪,好混进后方医院,就为了吃口热饭穿身干衣服。

这让熟悉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的观众就无法接受了。这种BUG就像是你拍摄莫斯科保卫战却没有下雪、气候暖和一样。这当然让美国的观众感到不满了。

另外,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塞班岛战役登陆的时候并没有怎么遭到抵抗。因为在之前美国海军已经把岛上能看见的目标都炸了N遍,毕竟这已经是1944年的战役了。那么在乔重返战争参与的塞班岛战役中,就没有那场炮火连天的登陆。这种加戏更是让美国观众感到不满。这就像你拍平型关大捷却加了我军跟日军在用坦克对轰。

但恐怕最让美国观众感到不满的,应当是电影中对美军的刻画。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美国游戏、电影等娱乐文化中占有并不低的分量。因此大部分涉及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电影都会是他们威武霸气的风采。但这部电影里却让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威武蒙上了杀戮战友的阴霾。

电影为了表现纳瓦霍语密码的重要性,在乔重返军队的时候就加上了上级给乔下达必要时刻为了保密要毙了纳瓦霍族士兵防止泄密的命令。可即便是有保密要求和如山军令,都不能掩盖这种杀戮战友的命令是反人类和反人性的。

仅就电影表现而言,怀特豪斯跟其他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不太一样,他会吹口琴,并没有表现出对印第安籍士兵的排斥,反倒是跟“公牛”用各自的乐器进行合奏。在鬼子突袭的危急时刻,怀特豪斯还是想要尽可能的保护战友,真君子。

可这样的一个君子却在电影中,面临军令和战友情谊抉择时候,因为了保护战友却被鬼子军官斩首。这种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在无形中表达了怀特豪斯如果杀了跟他一组的印第安籍士兵“公牛”就可以独自脱身,从而不会惨被鬼子军官斩首。

那么这样一来,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光辉形象就被抹上了一层杀戮战友的血污。这毫无疑问是绝对不会能被美国观众接受的。

另外,本片还存在战争片被排成了黑帮枪战的局限。这一点主要反应在看不出美国海军陆战队跟日军交战时存在指挥体系。再配合混乱的场景调度,总有一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只会拿着机枪一通乱打、鬼子又只会躲在碉堡里开枪、偷袭和板载冲锋

而这可能是香港导演的通病。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还是热兵器时代的战争,香港导演始终会把战争拍成黑帮械斗,从而没有战争片应有的“格局”。

不过这部电影不适合在美国上映,却适合在中国上映。

第一,因为电影中的反派是鬼子。而且在我们印象中,鬼子的凶狠、残忍、狡诈都能在电影里体现。因此这部电影首先在观影意愿上就不会特别低。

第二,中国观众对美国海军陆战队战史普遍是不了解的。能够说出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美军中的地位就不容易了,能够说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二战中的战绩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有了解的,也是相对少数。

大部分中国观众在今年上映《长津湖》之前可能大多数都不知道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陆军第7师一级南朝鲜部分部队在长津湖地区被我志愿军第9兵团打垮。大部分中国观众连本国军队战史都知之甚少,对于外国军队的了解恐怕只停留在隆美尔、朱可夫、蒙哥马利、巴顿等著名将领的大名上。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电影中的BUG他们并不清楚;而且电影在枪战对打的场面上也很刺激,即便从战争片被降格为枪战片也不是特别的难看,反而爆炸和枪战看起来也挺刺激。

所以中国观众估计会比较乐意的抱着一桶爆米花进电影院看这种能让他们看的很爽的电影。

然而在近几年,美国好莱坞战争片能够看的已经不多了。

《敦刻尔克》没有拍出英法联军落败的凄惨与慌张,也没有交代清楚故事开头那些英军士兵为什么要那么慌张的逃跑。当然《敦刻尔克》更没有拍出这场从欧洲大陆的撤退是英国人抛弃盟友的背刺。

《血战钢锯岭》虽说引进的时候没有删减,但故事本身存在一定的宗教成分,对于观众群体的限定较为苛刻。比如我就无法接受这个电影的故事设定,虽然我知道这个电影是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

《1917》除了那段长镜头也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

那么近几年可能也就《狂怒》还能看了。

美国好莱坞对战争片的处理一般也就三个常见套路,一个是硬桥硬马的枪炮轰鸣,一个是在宏大场景里拍摄小人物,从细节处表现战争。最后一个则是用于拍摄战败或是场面比较难堪的时候,从细微处拍人性。

然而,这些套路现在都已经随着现实的演化变成了泡沫。


一个不适合在美国上映的美国电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