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的“耻辱性大败”——第一次长岛之战
作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第一个统一核心,织田信长可以说是打了大半辈子的仗。织田信长的军事生涯有绝境下的极限反杀(桶狭间之战),有凭借实力取得的辉煌胜利(如长筱之战),自然也有“耻辱性大败”。本鬼接下来简单说说织田信长的“耻辱性大败”——第一次长岛之战。

永禄十一年(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成功,成为日本的统一核心。元龟元年(1570年),织田信长与日本当时最强大的佛教宗派净土真宗(一向宗)决裂。净土真宗的教主、战国大名本愿寺显如号召全国的净土真宗信徒讨伐织田信长,“一向一揆”燎原而起。

长岛位于伊势国东北部,与织田信长的老家尾张国相邻,而控制长岛的愿证寺是一向宗本愿寺的分院。织田信长早就觉得愿证寺威胁很大,派自己的七弟织田信兴入主长岛附近的小木江城。结果小木江城在元龟元年(1570年)愿证寺攻陷,织田信兴在本丸切腹自杀。

元龟二年(1571年),织田信长兵分三路进攻长岛愿证寺,是为第一次长岛之战。织田信长当时已经打赢了姊川之战,对浅井家和朝仓家取得了巨大优势。因此织田信长是乘胜而来,结果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织田信长不知道的是,长岛的愿证寺此时拥有三个优势:

第一,长岛是木曾川、长良川、揖斐川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地,导致长岛一带的地形是河流纵横。而愿证寺周边更是分布着大量的山地、丛林、湿地和小岛,非常不利于大兵团的展开。织田军战前没有详细了解长岛的地形,而愿证寺的“一向一揆”可是非常熟悉地形的。

第二,作为木曾川、长良川、揖斐川三条河流的交汇之地,长岛拥有一条海上运输线。而织田家的水军当时还不强大,这也就意味着织田军无法切断长岛的海上运输线。于是长岛通过海上运输获得了来自石山本愿寺(净土真宗本山)的物资支持,储备了充足的粮草和武器。

第三,愿证寺在攻陷小木江城后就知道织田信长打过来只是时间问题,抓紧训练和备战。第一次长岛之战爆发前,石山本愿寺派下间赖旦、下间赖成和大批一向宗信徒进入愿证寺。下间赖且和下间赖成虽然名义上是一向宗僧人,但两人实际上都是擅长作战的武士将领。

很多反对织田信长的武士浪人也进入了愿证寺,比如斋藤家遗臣日根野弘就。正因如此,愿证寺的“一向一揆”不是杂牌,而是一支以专业武士为核心、有统一指挥和充足兵力的精锐部队。而织田信长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愿证寺是与其他“一向一揆”一样的“乌合之众”。

第一次长岛之战开始后,愿证寺一揆众先是诈败,引诱织田军进入不利于大兵团展开的地区。然后一揆众一部分在夜里扒开堤坝,水攻织田军;另一部分埋伏在织田军营地附近的山间和林地中,用铁砲(火枪)和弓箭发动攻击。织田军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死伤无数。

天亮之后,织田信长意识到:如果继续进攻,织田军必然陷入长岛战争泥潭,轻则战略逆转,重则全军覆没。织田信长只得下令撤退。结果愿证寺一揆众又奇袭了撤退中的织田军,织田军再次死伤惨重。大将柴田胜家负伤,包括氏家卜全在内的多名织田武将战死。

第一次长岛之战,织田军在没有与敌方主力见面的情况下就死伤惨重,总体损失竟然比姊川之战还大,可谓“耻辱性大败”。而长岛此地似乎与织田信长“八字不合”,后来的几次长岛之战,织田信长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却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