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长门有希手中的精神现象学(3)

2023-08-08 17:46 作者:阳光可爱美少女_  | 我要投稿

   知觉中物的环节,我们已经在上一篇中完结了。意识作为一个知觉者,他可以对对象进行领会把握,即将对象完整的接纳到知觉中,此时意识能把握到对象的全部真理。但是,意识因为自己的先天知识,他对对象的知识会与先天知识进行“比较”,从而难免改变对象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知觉现在还没有那个能耐去把握真理,能从对象那里获得多少的真理,是由意识决定的,他归根结底就只是一个感性的意识,他难免用不正确的方式去领会对象。意识通过上述的环节认识到了错觉的可能性,但实际上错觉是必然存在的,他必然会扭曲知识。意识不甘心只是作为一个弱小的感性意识,他也想领会对象。因为对象是一个自身一致的东西,所以意识将前后一致当作真理的标准。意识必须保证逻辑的前后一致性,因为这是他目前唯一能确保的。如果意识在经验过程中比较发现了不一致,他就会把他判断为是自己的错觉。    从感性确定性的末尾开始,意识彻底接纳了作为普遍者的对象,于是对象表现为一个单一体,并且带有普遍的属性。但是,这个普遍的属性是通过“作为自己”而发生出来的,他作为了那种最绝对的普遍性,意识认识不了这种“仅仅作为自己”的属性,他根本无从下手去构建他,对于这种未开化的知识,意识无法把他现实化。对于这种属性,意识仅仅能知道他是一种普遍性,而持有这种属性的单一体是一个普遍者。因此,对象最初的存在会表现为一个单一体,他的客观本质会表现为一个单一体,而不是一个具有多种属性的物,他最初在意识面前展现的存在并不是他的真实存在。紧接着,意识会把单一体规定为一个“共同体”,这意味着意识认为对象的属性是“对象作为一个普遍者”,因此对象的属性相当于是多个意识知觉到的属性的共同性,即普遍性。对象作为这样一种共同体,他是这些关于他的感性知识的共同性。    进而言之,知觉意识知觉到的属性是特定的属性,而不是那个作为自己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说,意识所构建的共同体就他的意义而言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共同体是由从对象身上割下来的属性构成的。也就是说,这些被割下来的东西与没被割下来的东西实际上作了区分,也就是说,意识从对象身上割下来的东西,是“与众不同的”,这个属性作为一个本质相关的东西,代表着其他属性的共同性。意识将割下来的属性设为本质,于是意识意识着的对象表现为一个排他的单一体,他的内涵就是“由割裂出的属性构成,而不是由其他的一般属性构成”。    但是意识会扬弃“排他的单一体”,因为这种割裂是意识所不希望看到的,意识真正希望的是把握“真理”,他需要把割裂出来的属性重新统摄在一起。于是,意识把对象把握成一个“共同媒介”,他把对象看作是这些感性知识的集合,他认为这样就能达到普遍性。而这种感性知识的集合与“共同体”是不一样的,他不是单纯的堆叠,被割裂出来的东西已经被意识接纳为“事关本质的”,而其余的属性会被把握成“无关本质的”。这样的把握要求割裂出来的属性作为众多感性知识的共性,而在共同的普遍媒介内持有这个属性的东西就是作为普遍者的物。终于,意识得到了他渴求的普遍性。    但是,其余的属性与这个割裂出的属性并不作为一厢情愿的共同性,他错把个别性当成了全体的共性,这些属性直接并不存在一种普遍性。而意识构筑起来的经验大厦就此崩塌了。比较经验中的物与实际的物。割裂出来的属性作为了这个存在作为物的根据,其余的属性下降为了一种个别的属性,换言之他们不再具有属性的否定他者性,他们仅仅是作为这个存在的一个例子,他们下降为感性存在,而不再是一个属性。 于是他们就不再共同规定着这个存在,而物就不再作为一个物,而仅仅是一个感性存在。可悲的意识脱离了知觉活动,而依靠他的意谓寻找真相,他已经从对物的认识回到了对自身的反思。在不断了试错中,意识都在不断扬弃着自己那不一致的东西,他实际上在不断扬弃自己的内容。    纵观整个过程,意识从一开始便失败了。矛盾就在于,为什么这个作为普遍性的单一体,可以与一般存在区别开,从而凸显出来。对于这个普遍的存在,意识一开始就无法认识到他,因为他的属性是“作为自己”的属性。也就是说,一开始给予意识的就是一个特定的存在。而意识想要用这个特定的存在去把握普遍性,他把个别性误认为了普遍性。意识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渺小,倔强的意识可悲的努力着,意识把握不到普遍与个别之间的裂缝,这是作为一个只懂得接纳的感性意识的局限性。意识认识一块显现在他面前的盐,他知觉到盐是白的,是咸的,于是他高兴的说:“盐是白的,是咸的!”并且用这个标准去把握所有一般的盐。殊不知,真实的盐并不是白色的,这只是盐想展示给他的部分,那些一般的盐,总是与这个盐有着区别,正是因为这些区别,才有了如此多样的盐。 而意识不知道这点,却自信的昭告:“我把握了真理!”明白自己的渺小后,意识重新踏上了他寻找真理的旅途。 意识自以为自己直接体验着真理,但这是感性的空想,而非理性的把握。迄今为止的环节都只是辩证法的开端,而不甘失败的知觉意识还在挣扎,但是意识必然会在否定自己的意志中实现自己。只有扬弃不切实际的理想,踏上实际的思辨,心中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读长门有希手中的精神现象学(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