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流域工程·蓄滞洪区 《漳卫南河系》《子牙河系》
《漳卫南河系》
广润坡
一、基本情况
广润坡位于汤河中下游,地处河南汤阴、安阳、内黄县境内,是汤河滞沥缓洪洼地。可有效地减轻洪水对汤河中下游及卫河的压力。运用机遇为5—20年一遇。
广润坡自1956年开辟为滞洪区以来。1956、1963年曾两次运用。两次运用均在双石桥扒口进洪,在王贵庄退洪,经汤河、安阳河两河夹道之间行洪入卫河。1963年洪水,8月4日开始分洪,区内最高滞洪水位达到58.6米,最大滞洪量达1.0亿立方米,灾情较为严重。
广润坡形状极不规则。东南以汤河左堤为界,东沿着万庄、大王寨、王贵庄、瓦店等村西折;西经周流、枣园、黎管屯、正寺、遵贵、开信等村东折。设计滞洪水位57.0米,蓄量为0.6亿立方米,受淹面积133.07平方公里。洼底最低高程为54.5米左右。地势是西高东低。
由广润坡王贵庄退水入卫河的行洪区列入广润坡,简称二级滞洪区。广润坡二级滞洪区以安阳河左堤、一级区(广润坡)东堤及汤河和卫河左堤为界,设计滞洪水位57.0米,蓄洪量为0.6亿立米,受淹面积47.5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洼底最低高程52.4米;退水口在田大晃排水闸。使用机遇为:广润坡滞洪后,汤河来水超过20年一遇,使用二级滞洪区滞洪。
广润坡进洪设施位于汤阴菜园双石桥,形式为无控制工程、破堤分洪;退水设施位于王贵庄溢洪堰,形式为扒除溢洪堰顶土堤泄洪。
二、历史运用
广润坡于1963年发生历史最大洪水,最高水位达58.60米,最大洪量达1.00亿立方米。
小滩坡
一、基本情况
小滩坡位于卫河中游右侧,地处河南省浚县,内黄县境内。开僻小滩坡行滞洪区是为减轻老观嘴以上洪水对白寺坡及卫、共两河的压力,使卫河老观嘴以上洪水通过小滩坡经浚内沟分流入卫河。小滩坡东以防洪堤为界,北、西靠卫河右堤,南沿新寨,熬盐庄,井固庄一带自然高地。区内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东北浚内沟口最低,地面高程为53.5—55.0米(黄海,以下同)之间,小滩村附近地面高程为56.0米。行滞洪区内地面高程为55.0—57.3米。区内中部有一东南走向西北的自然高地(地面高程57.4—58.4米),将滞洪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区内中部有南北走向苏滑小铁路,北部有东西走向的汤濮铁路,将小滩坡分割成若干小区。运用机遇为20年一遇。
为弥补老观嘴以上良相坡、柳围坡、长虹渠、白寺坡等滞洪区的蓄洪量之不足,于1955年兴建小滩坡滞洪区。以后曾于1956年和1963年两次运用。1963年洪水,于8月8日在辛寨卫河右岸扒口向小滩坡分洪,滞洪最高水位达29.45米,最大蓄洪量达1.4亿立方米,经小滩坡行洪总量达8.37亿立方米,对减轻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以及卫河上下游的洪水压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小滩坡设计滞洪水位58.50米,蓄洪量0.84亿立方米,受淹面积99.5平方公里(包括圈里分洪口门附近12.40平方公里)。
进洪设施位于老观咀、圈里、刘石井、新砦,形式为破堤分洪。退水设施位于浚内沟入卫河处形式为无控制,浚内沟入卫河口段无堤,自然泄洪。
二、历史运用
小摊坡1956年发生最大洪水最大洪水位达60.00米,实际发生最达洪量达1.88亿立方米。
良相坡

上图为良相坡围村埝
一、基本情况
良相坡地处河南省卫辉、淇县境内,淇河、卫河、共产主义渠的交汇处,历史上就是一个自然滞洪区。该坡洼南以卫河左堤为界,东靠西岗堤和淇河右堤,北倚淇县城关防洪堤,西北接自然高地。运用机遇2-3年。
良相坡自1953年至1996年的30年间,共滞洪14次,受淹时间最长达15-20天。其中以1963年8月上旬的那场洪水最为严重。8月2日,出现最高滞洪水位达68.32米,相应最大蓄量为1.45亿立方米,淹没耕地10余万亩,淇县的良相、黄堆、东裴屯、西沿等低洼深水区,房屋倒塌90%以上,给当地群众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良相坡地势低洼,地面高程一般为65.5米,最低处在良相村附近高程64.5米。设计滞洪水位67.00米,蓄量0.59亿立方米,面积71.0平方公里。
良相坡退洪工程位于共渠弃土豁口,淇河小河口无堤段;退水形式:无控制工程自然泄洪于共渠、淇河。
二、历史运用
1963年发生大最大洪水,洪水位达68.32m,洪量为1.45亿立方米。
任固坡
一、基本情况
任固坡位于卫河老观嘴以下左岸,地处河南省汤阴、内黄两县,是削减卫河浚内沟口以下洪峰的滞洪区。任固坡以汤河右堤为界,东、南靠卫河左堤,西接自然高地。地形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自然坡降为1/4000。运用机遇大于20年一遇。
建国以来,任固坡曾于1955年、1956年、1957年和1963年四次运用。1963年洪水,任固坡于8月9日进洪,区内最高滞洪水位达58.20米,最大蓄洪量达2.50亿立方米,对减轻卫河下游洪水压力和两岸灾害,起了较好的作用。
任固坡的设计滞洪水位为57.00米,滞洪量2.4亿立方米,受淹面积190平方公里。
任固坡进洪设施位于北五陵东形,式为破堤分洪;退水措施为无控制自然泄洪。
二、历史运用
任固坡1963年发生历史最大洪水,水位达57.00米,洪水量达2.00亿立方米。
白寺坡

上图为白寺坡口门处卫河河道
一、基本情况
白寺坡位于淇门以下,卫河与共渠之间,河南省浚县、滑县境内。是卫河坡洼中较大的一处,能有效地控制老观嘴超量洪水下泄,减轻卫河上下游河段洪水压力。运用机遇3-10年一遇。
白寺坡自1955年开辟以来,曾于1956年和1963年两次较大洪水时扒口运用,对减轻卫河上下游河道洪水压力,起到了显著作用。1963年卫河淇门以上来水,虽经良相坡,柳围坡及长虹渠等分洪,水势仍猛涨,故在道口附近卫河左岸扒口向白寺坡分洪,共渠西行洪区的洪水又从邢固穿过共渠进入白寺坡;致使白寺坡达到最高水位61.7米,超过保证水位1.7米,洪水突破付庄堤,卫河与共渠之间一片汪洋,洪水持续15天,群众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
白寺坡位于太行山前冲积扇和黄河故道冲积区的过渡带,是一个自然低洼区,南以小河至卫贤公路为边,西以共渠右堤为沿,东以卫河左堤和付庄防洪堤为界,形成了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状地带,南北长19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为60-57米之间。
白寺坡滞洪区设计水位60.0米,蓄量为1.08亿立方米,受淹面积109.5平方公里。
白寺坡进洪设施位于卫河王湾口门,淇河枋城、共渠耿潭,形式为:无控制工程,破堤分洪。
白寺坡退水设施位于盐土庄防洪闸、屯子南付庄和共渠右堤间小堤。形式为打开闸门、扒开小堤。
二、历史运用
1963年发生最大洪水,水位高达61.70米,洪量达3.23亿立方米。
恩县洼
一、基本情况
恩县洼是卫运河下游右岸的一个碟式自然洼地,也是漳卫南运河系最下游的一个滞洪区,地处山东省武城县境内,北临卫运河右堤,东以陈公堤为界,南靠六六河和平(原)武(城)公路,西接自然高地。该洼对削减卫运河洪峰,保障津浦铁路正常运行和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运用机遇相当于50年一遇。
恩县洼曾于1954、1955和1963年三次滞洪,蓄洪量和灾情以1963年为最大。1963年8月上旬洪水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时,根据中央防总命令,8月13日从四女寺西约1.0公里处破堤向该洼分洪,至8月25日洼内卜官屯站最高水位24.77米,相应蓄洪量6.77亿立方米。8、9月间经四女寺分洪闸及牛角峪退水闸泄洪入海总水量达40.37亿立方米,占上游临清站同期来水总量58.67亿立方米的68.5%,大大减少了南运河下泄的水量,减轻了洪水对天津的威胁。1963年滞洪后,131个村受淹,受灾人口达7.5万余人。
1963年洪水后,恩县洼的西北角卫运河的右堤上兴建了西郑庄分洪闸(设计流量1200秒立方米),同时在东北角四女寺减河右堤牛角峪增建了退水闸(总设计流量378秒立方米),完善了恩县洼滞洪控制工程。
恩县洼周边地面高程25.5米(黄海,以下同),中部洼底地面最低高程21.0米,设计滞洪水位24.77米,蓄量6.99亿立方米,淹没面积325.00平方公里。(县城防洪围堤修复后,淹没面积为301平方公里)。
恩县洼进洪设施位于西郑庄,形式为进洪闸;退水设施位于牛角峪,形式为退水闸、低水涵洞。
二、历史运用
建国后,为了确保天津、津浦铁路及下游干流河道安全,恩县洼曾分别于1954、1955、1963年3次滞洪。其中1954年滞洪水量1.7亿m3/s,淹没面积190km2,耕地22.8万亩。恩县洼于1963年发生历史最大洪水,洪水位高达24.70米,最大洪量为6.77亿立方米。漳卫河中上游堤防多处溃决,京广铁路中断。下游河道防洪形式极为严峻,为了确保津浦铁路安全运行并减轻天津市的防洪压力,中央决定在四女寺村西扒堤分洪,最大分洪流量为1000.0m3/s,淹没面积325.0km2,耕地40.0万亩,村庄151个,倒塌房屋8万余间,死亡7人,受灾人口近7.6万人。
《子牙河系》
献县泛区

基本情况
献县泛区位于献县枢纽闸上,是滹沱河、滏阳河和滏阳新河汇流区,承纳滹沱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洪沥水,主要是缓洪沉沙。运用机遇为5-50年一遇。
献县泛区又称滹沱河泛区,使用历史较长,建国前运用频繁经常受淹,群众生活极为贫困,被清政府定为“钦定泛区”。据史料记载,自1881年(清光绪七年)到1949年的67年间,泛区运用37次,平均不足2年用一次;建国后又经历了1954、1956、1963、1996年4次大洪水和5次中小洪水的运用,为减轻下游灾害和减轻洪水对天津市的威胁,发挥了很大作用。1963年8月上旬发生大洪水,当滹沱河与滏阳河洪水汇合后,子牙河水位猛涨,8月12-13日献县附近决口数处,洪水进入黑龙港地区,8月12日献县站(藏桥)出现最高水位18.68米(黄海,以下同)。滹沱河泛区尹堡寨8月9日14时出现最高水位17.48米,相应蓄洪量13.1亿立方米。
1963年大水之后,于1966—1670年先后开挖子牙新河、兴建献县枢纽、开挖滏阳新河(含贾庄桥至节制闸前滏阳河两堤平除)、加固滹沱河南、北堤(含北堤下段改线),形成了现今的献县泛区。
献县泛区地处饶阳、武强、献县境内。西自饶阳县大齐村以东,东至献县枢纽进洪闸(堰)和滏阳新河右堤,北以滹沱河北堤为界,南靠滹沱河南堤、滏阳河右堤。设计滞洪水位16.4米,相应蓄量为5.0亿立方米,面积254.5平方公里。最低高程13.0米。
永年洼

上图为永年洼永年老城景色
基本情况
永年洼位于邯郸市永年县旧城周围,滏阳河左侧,承担滏阳河缓洪削峰和生产团结渠滞沥任务,对保护滏阳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重要作用。永年洼内的永年县旧城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是全国保护较好的几个城池之一。
永年洼自1957年建成后,曾先后运用9次。1963年8月上旬海河南系发生大洪水,8月份永年洼来水量达5.71亿立方米,该洼拦滞洪水0.32亿立方米。
永年洼原为自然形成的洼淀,现周围有围堤,总长18.6公里,洼底高程40米,洼边地面高程43.0米,周边围堤高程45.5米。东南以滏阳河左堤为界,西、北与围堤连接。东南侧滏阳河莲花口建有永年洼分洪闸,该闸设计流量183秒立方米。北围堤上建有借马庄泄洪闸(该闸设计流量125秒立米),永年洼设计滞洪水位44.56米,蓄洪量0.54亿立米,面积16.00平方公里。
大陆泽、宁晋泊
基本情况
大陆泽和宁晋泊位于滏阳河中游,又统称滏阳河中游洼淀,地处河北省邢台地区境内,涉及8个县。
大陆泽,宁晋泊历史上是滏阳河中游西侧多河洪沥水汇聚的天然洼地,是缓洪滞沥区,低洼处常年积水,由于洪水泥沙淤积,范围日渐缩小,大部分土地逐渐变成良田。1963年大水之后,为实现“分区防守,分流入海”保护天津市免遭子牙河系洪水威胁的防洪规划,于1966年至1968年相继开挖了子牙新河,滏阳新河,并在滏阳新河入口向上游延伸修建了52.55公里东围堤(老漳河左堤)和28.5公里北围堤(洨河左堤下段),缩小了原宁晋泊范围,并将小南海(滏阳河与小漳河之间)和老、小漳河区间围进了蓄滞洪区之中。现称宁晋泊包括宁晋泊,小南海和老、小漳河区间三部分。
1963年8月上旬獐犭么 7天降雨2050毫米,京广铁路以东,滏阳河各支流堤防溃决数百处洪水连成片,除一些地势较高的城镇和高地外,遍地行洪,永年洼、大陆泽、宁晋泊三洼连成一片。大陆泽环水村站8月8日最高水位达33.41米,比1956年提高水位1.45米。宁晋泊徐家河站8月8日最高水位达30.7米,宁晋县城的城墙顶仅高出水面1.0米。洪水在邢家湾、宁晋、新河一带越过滏阳河东堤而下。
大陆泽和宁晋泊在设计滞洪水位下水面连成一片。大陆泽和宁晋泊东以东围堤(老漳河左堤)为界,北以北围堤(洨河左堤下段)为界,西至隆尧城关一带高地,南至平乡县城关一带高地,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西宽约39公里,南北长达69公里。大陆泽与宁晋泊以邢(台)南(宫)公路为界。大陆泽设计滞洪水位31.5米(环水村站),蓄量3.89亿立方米,面积265.03平方公里,洼底最低高程为28.0米左右。宁晋泊设计滞洪水位29.5米(艾辛庄站),蓄量25.34亿立方米,面积1034.82平方公里,洼底最低高程24.5米左右,两洼均达到设计水位时,总蓄量为29.23亿立方米,总面积为1299.85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