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到底有没有成果?其实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
近日,并非美国外交官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结束了她为期4天的“外交官角色”及访华行程,返回美国。
不过我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字:耶伦在结束会谈后召开的一个记者会,介绍了访华成果,说到了这样一个数字——4天累计会谈10小时。
这就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耶伦与中国官员会谈的间隔很长,耶伦访华的时间利用率很低,4天时间里平均每天仅会见了2.5小时。二是每一次会谈,话题并没有全面展开,都不是很深入。
耶伦访华之前,美方发言人和耶伦本人就已经释放了她访华的最主要话题是三个:向中国阐述美方无意与中国脱钩、推动中美气候合作、解决美国债务困扰等一系列问题。
而这些问题,只有解决美国的“债务困扰”才是她的工作职责,其它问题实际上与耶伦的美国财长职务与职责毫无关系。

耶伦的访华,到底有没有成果呢?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双方的确见面了,在一些人看来,见总比不见好,毕竟相互见面沟通了,有利于增进了解。所以,耶伦访华的最大成果,恐怕就只有见到了中国的总理了,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
为何这样说?因为我没看到双方发表联合声明之类的,也没有看到双方签署什么协议,哪怕是两国财政部之间的协议或者联合记者会都没有。这就说明并没有取得什么直接的、实质性的成果。
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耶伦在与中方官员的接触结束后,召开记者会上发布的访华成果的语言中看得出来。
耶伦说:任何访问都不可能一夜之间解决中美之间的挑战,但她期望这次访华能与中国新的经济团队建立一个有韧性、有成效的沟通渠道,减少误解风险,并为未来两国在气候变化、债务危机等领域的合作铺平道路。

这话的本身,已经说明她不得不无奈地承认,她的访华之旅,不过是一个初步接触之旅,希望给未来的合作铺平道路,请注意,只是希望。
很显然,耶伦访华的角色跨界了,越权了。她似乎揽起了美国国务卿、商务部长之类的角色。这一情况的唯一解释,只有她同时担当了美国总统拜登的“特使”角色。
或许,这才是中国的总理和副总理也会见了她的主要原因。否则的话,中国的财政部长会见她就足够了。
总理亲自见她,可能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体现中国不想与美国为敌的姿态,毕竟中美两国和总比斗好。另一个是也想听听,美国到底是什么打算。我们也在学习美国的那一套了,通过接触,面对面摸对方的底,为确定未来的中美关系策略提供参考。

因此,耶伦的访华,其实什么目的都没有达到。
不过,我最担心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和外汇管理局局长都与她会见了,显然是针对耶伦的主要目标——忽悠中国购买美债,帮助耶伦身后的美国摆脱“债务危机”这个议题。
我希望,中国给耶伦的行动回答是——不可能再增持美债,只会继续抛售美债。否则,就等于借钱给一个试图杀死自己的人去购买凶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