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公陶文与虞朝及彝族关系小记
今日丁酉年农历五月十五。写一点儿有关华夏史前文明的认识吧。 1992年1月2日,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山东省邹平县丁公村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600年到4000年)进行田野考古。在即将结束发掘之际,在室内清洗完陶片,誊写编号时,发现了一件刻有文字符号的陶片。这就是震惊考古界和古文字界的丁公陶文。
该陶片为泥质磨光灰陶,是近直壁大平底盆的底部残片。长4.6-7.7厘米;宽3-3.4厘米;厚0.35厘米。陶片内面从左向右刻有十一个文字。可分为上下两行:上行五字,下行六字。下行第六字处于上下两行尾部中间。总体呈扇形排列。另外根据仔细观察在陶片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刻划符号,刻痕较浅,在左下角还有一道短线伸出陶片。在下行六字中的倒数第三,第四字间有刻画的两个圆圈符号。 陶文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 比较一致地认为应是一种远古文字。 根据冯时先生对丁公陶文的解读可知,此陶文即古夷族之文字,而此古“夷”族即是今之西南地区的彝族。
我国古代历史上,世人通称夏、商、周三代。而某些古籍却称虞、夏、商、周四代。一种意见认为,虞朝是古代史中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陈与宋、杞合称“三恪”同受周人的客礼待遇,正是虞、夏、商三王历史地位相埒的确证,可知虞夏商的三代概念早在西周初年就已形成。《韩非子·显学》载:“虞夏二千余岁”。按此说法,有虞氏决非只有一代五十年。另外,根据《国语》、《左传》等史料记载,可以列出有虞氏的世系有:幕、穷蝉、敬康、句芒、虫乔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虞阏父、胡公满等15个名号。有虞氏的世系既可考定,则不能不承认有虞氏是一个朝代。
从近年考古发现来看,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虞杭应该曾经是虞朝的核心区域, “虞”即伯益之“益”及东夷西夏之“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