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经营、运营数据分析指导思想,老板一定要知道!
今天早上送娃娃上学,跟她聊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分享了我自己这些年一直在补数学的课。
但深入思考下去,好像补的并不是数学,而是逻辑学以及概率论。
就着这个话题,在头脑中重现了这些年写过的文章,看过的书,走过的城市,辅导过的机构……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如果承认机构经营有盈亏,那就得承认这是一门商业,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它应该有内在的一套经营和运营逻辑,以及与逻辑配套的多维概率。
而所谓的逻辑,我更愿意称之为:模型,或者是评价体系;概率,最终也可以转化为数据体系,或者是行业标准。
回到正题上来。
昨天,一位3月份找我搭建体系的客户跟我反馈,最近的一个月,做了接近20万的业绩,与3月份的10万相比,翻倍增长。
不过,员工没有增加,成本也没有增加,也没有借助任何第三方企业提供辅助性支持。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也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这就是肉眼可见的,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带来的实打实的成效!
五线县城,非刚需性素质教育项目。每个月,每个阶段,都在一步步向好!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靠数据体系的支撑,以及老板带着团队按步骤落地。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核心在于我一直强调的:机构盈利还是亏损,都不仅仅受限于招生,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企业主的经营和运营认知。
教培行业跟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除了有运营体系,更有经营体系。
经营体系指的是机构怎么实现盈利,怎么导致亏损;运营体系就很简单,就是做事的层面如何优化,最终达成的结果与经营体系上所需要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以,我这些年一直在传递的观点是:企业主一定得去反思,机构经营得那么累,有没有可能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出了问题?
我知道,很多老板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评价体系和标准。只知道机构要存在就得招生,就得耗课,就得冲厕所、关门、抹桌子……
所以,你有没有反思过,招生其实是成本,是负债;同样的,耗课也可能是成本,是负债?这话点到为止,一定要去思考。
真心的,为你好。
假如你认同上面的内容,也就意味着,但凡你只盯招生,机构必然亏损。
如果你觉得没亏,那十有八九是你算不清楚账。这不是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而是真的要花时间去反思。
机构经营,影响盈利与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成本控制能力,耗课和出勤状况,招生能力的强弱,然后这些问题之下,又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每调整一个因素,其他的对应链条上的数据也会变化。
正如跟我家娃娃的对话,打了个比方,数学是什么?数学的美在于哪里?
我说,数学与语文,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数学是封闭的,是有目标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有前提假设的。
基于前提假设,基于目标,中间走什么路都可以,有的人可以用两个公式或定理到达终点,有的人是用3个,有的人是4个……
最终会有一个评价标准:到了没有?不是语文意义上的思想上到了,而是数字上到了。
而语文,其实是开放的,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大部分状态下形容的是语文。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什么特定的、封闭式结论。
同时,这两门学科下所带来的是人类的两种思维:感性和理性。
比如,昨天说的,不喜欢数学,没有理由,就是不喜欢,这就是感性;
理性是什么?是先假设不喜欢,然后往前追溯,为什么不喜欢?是因为A,还是B,还是C,还是D……什么理由?理由又得往前追溯,直到找到最终答案。
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以改变最初的假设,或验证最初的假设成立。
至此,回到机构上来,如果我们能够揪出机构亏损的现实因素,并对此进行修正,是不是意味着机构能快速切换到盈利状态?
先确保机构经营是盈利的,然后再去开大流量招生,是不是表示所有的生源都能准确转化为利润?
后面这句话非常重要!
所有的招生都是为了转化为正向经营利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一切没有转化为利润的招生,实际上都是成本。
要转化为利润,是不是得先明白整个经营和运营逻辑链条?以及这两者之间对应的各自模块的评价体系?还有评价体系上的评价标准?然后才能用肉眼快速洞察到问题。
抛开情绪、感觉、经验,真正用理性的思维和符合逻辑的数据链条去修正我们的行为,这个过程叫做:运营。
为什么大部分机构在我们介入之后一个月之内就能看到明显的改变,核心在于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所有影响因素同步找出,同步修正。
不是企业主说哪里有问题就处理哪里,而是在介入之前,基于企业主的描述以及我们的经验,去大致判断问题所在,
然后再确定合作与否,合作的话,就会给3张数据评估表单,企业主按表单梳理并认真填写对应的经营和运营数据进去。
数据拿到之后,我们还要基于逻辑、概率、模型,结合自身经验,去确认一些数据,该补充的补充,该修正的修正,这个过程叫做:数据清洗。
清洗本质上就是筛选,这个时候就需要调用经营认知、行业标准和过往经验进去。
到这一步,才算是真正从理性的角度定义出来了经营中的问题。
影响经营结果好坏的要素有很多很多,到底是哪几个要素导致你的机构经营结果变坏?这个才叫真正的定制化分析,定制化解决。
总结一下,就我自己深入全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线城市近 200 余家机构,得出的结论是:90%以上的机构,在招生层面都不存在问题。
但是,只要机构经营不顺畅,他们都会想当然的,习惯去定性为招生的问题处理。
且,但凡没有进行系统的精细化数据管理体系搭建,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找第三方招生团队,都是治标不治本。
治标不治本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不断推高机构的经营成本,拔高企业主的退出风险罢了。我不干这种事,所以注定赚不到大钱
毕竟,治标不治本才真正符合企业主的认知。而要理解并接受精细化数据管理,本质上先需要反思、推翻、重构自己的认知。
这是不符合人性的。我知道,你对于这样的结论会嗤之以鼻,觉得我是在吹牛,或者打击你。
但我想说的是,你怎么以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可我深入机构经营财务数据当中总结出来的这点数据结论。
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可思议,这就是行业的事实。
然后再引用一下之前分享过的观点,也是我长期在践行的经营和运营思路:
同样的 100 个学生,耗课率提高 10%,成本降低 10%,是不是表示机构就出现了 20%的利润率?
这个时候,再去提高 10%的签约转化率,是不是招生量就增加了?但你发现了没有,资源量和市场工作并没有增加。
事实就是如此简单,缺了我手把手搭建体系,你们也就当做一个神话来看就得了。【内容版权归属:深学邦刘一一,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