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科学家探索“白色荒漠”的后方基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

2023-11-19 18:49 作者:永磁-老鼠  | 我要投稿

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给我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学科考察研究、多学科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我国首座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成完工。 我国的南极科考站包括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南极昆仑站和南极泰山站,以及南极秦岭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China Antarctic Great Wall Station) 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极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北面邻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南部的合恩角相距960公里;南面隔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距离约130公里。在岛上除长城站外,还有智利、俄罗斯、乌拉圭、韩国等其他国家设立的7个考察站。与长城站相邻的有:智利的费雷站,俄罗斯的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韩国的世宗王站。 长城站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呈台阶型,西高东低,平均海拔高度10米.地表由卵砾石和砂石组成,平均1.2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 长城站的气温据1985年以来观测资料:夏季代表月一月平均气温为1.3℃,最高为11.7℃,最低为-2.7℃;冬季代表月七月份平均气温-8℃,最高为2.6℃,最低为-26.6℃。年降水量630毫米左右,以降雪为主。暴风雪频繁是长城站的最大特点,每年大风((17米/秒)日数在60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40.3 米/秒。 长城站现有10座大型永久性建筑,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和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名左右的科考队员进行度夏考察,冬季可供20名左右的科考队员进行越冬考察。 越冬期间的主要常规科考观测项目有:气象、高分辨卫星云图接收、地震、电离层观测。 中国南极中山站(China Antarctic Zhongshan Station) 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以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度 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与北京的方位角为32度30分50秒。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西南距艾默里冰架和查尔斯王子山脉几百千米,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站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位于南极大陆沿海,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长城站差别较大,比长城站寒冷干燥,更具备南极极地气候特点。中山站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左右,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36.4摄氏度;中山站地区受来自南极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降水天数162天,年平均湿度54%,全年晴天的天数要比长城站多得多。中山站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我国在南极所建立的中山站和长城站两个考察站都设有常规气象观测站并已在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注册,全年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不间断的观测。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大型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栋、雪地车车库等。 中山站设有大型实验室,配备有相应的分析仪器设备,可供科考队员对现场采集的资料和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站上的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高空大气物理观测室等均配备有相应的科学观测设备和仪器。南极考察队员可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中国南极昆仑站(China Antarctic Kunlun Station) 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将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 昆仑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DOME-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我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由于选址在南极内陆地区,雪层会不断积累,因此该考察站考虑了年积雪速度,设计寿命为10年。 中国南极泰山站(ChinaAntarcticTaishan Station) 泰山站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我是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海拔高度约2621米,年平均温度-36.6度,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总建筑面积1000㎡,使用寿命15年,配有一条可供固定翼飞机起降的冰雪跑道,是一座南极内陆度夏考察站。 新建的泰山站规模跟昆仑站大体相当。它是一个三层高架结构,高度大概20多米,外形很像一个灯笼。 除此之外,泰山站还拥有一个厨房。泰山站是具备炊事条件的,虽然泰山站有专门的厨房,但是也不像我们这样可以随意烹饪咱们自己所吃的食物,主要功能是对食品进行加热。 作为度夏站的泰山站,主要考虑其作为枢纽站,如昆仑站的队员回来补给,可很好地缓解疲劳。 中国南极秦岭站(China Antarctic Qinling Station)(时称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China's new Station on the Ross Sea in Antarctica】) 中国南极秦岭站是我国建立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3个常年考察站,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海域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5244平方米,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座。 秦岭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是南极地区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区域,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科考队员80人,越冬科考队员30人,秦岭站计划将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自然资源部今天(7日)宣布,我国南极秦岭站正式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学考察站。 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第五个科考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秦岭站所在的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据了解,秦岭站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秦岭站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很多模块都是在国内加工完成,在现场直接拼装,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也降低了对南极现场环境的影响。  秦岭站在两个月的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暴雪、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目前秦岭站主要完成了主体结构和固墙工程。下一步主要进行室内装修,室内机电,还有其他功能区的建设,包括新能源油罐基础,还有设施的安装。

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

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南极秦岭站效果图

中国科学家探索“白色荒漠”的后方基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