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整顿中医圈?从开方子到写论文,我与chatGPT进行了一场比赛……

关于脉象属于主观判断这个问题(先声明我基本上完全不懂中医,如有不准确的情况欢迎礼貌回复;不欢迎骂人引战),
其实只要是能描述出来的感受就可以使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测量;至于能否测得准、各个医生标准是否一样,那是需要测量之后研究的问题。
首先可以用“是”和“否”作为反馈,使用不同的被测试物/人询问医生的判断(“您觉得这个脉是滑脉嚒?”)。
如果使用物体”模拟“脉搏,可以使相关的物理量连续变化(比如温度、压力、压力差、脉搏的频率);
如果使用真人患者,可以多邀请一些患者,测量相关的物理量(甚至可以加上性别、年龄等)作为可能影响脉象判断的变量。
同一个物理参数/人可以多次测量。
然后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什么样的物理量组合出现时,医生会判断为”滑“,什么样的组合出现时,医生会判断为”涩“。
举一个理想情况的例子(我不懂真实情况,可能举得不恰当):横轴是脉搏频率,纵轴是指定脉搏频率时医生判断为”滑“的曲线。如果这个曲线刚好是S形从左到右逐渐升高,就可能意味着”滑“这个判断的来源之一是脉搏频率。
真实数据,尤其是这种需要多年学习、实践和感悟的脉象判断数据,基本不太可能是这么简单的情况——一个脉象判断很可能是要考虑多种不同的因素。这些可能的因素只要能列出来,并且收集了足够的真实数据,就可以做高级的统计分析查看各个因素的影响;最无脑的是直接丢给AI,让AI学习各个因素和脉象判断的关系,然后表达/应用出来。
p.s. 心理学建立的时候就面临着如何测量主观感受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者的统计是基本功,所处领域越抽象,他们的统计知识可能越丰富。
当然,金融领域研究者/从业者的研究对象是股票什么的,也会要求有统计知识……不懂所以不做过多评论(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