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哈佛选择北大,27岁盘活10亿国有资产,这个华人小伙太牛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像奔驰、西门子、博世这类跨国集团背后,一直有个最强大脑。
这个“大脑”,25岁助建云南纳税大企,27岁盘活10亿国有资产,帮助了6000多名国人免受下岗之苦。
在欧洲和中国各地,他创办了十多家公司。
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这些标签:
“北大副教授”“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中德文化使者”......
他的名字叫周松波。

或许没那么有名气,但走进他的人生,会发现他就是一个传奇。
这,要从他人生的几个重大抉择开始说起。

1967年8月,周松波在德国出生,父亲周王汉是德国著名的爱国华侨和商界领袖。
小时候,他学习成绩优异,一路从小学、中学不断跳级。
受到日耳曼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熏陶,周松波喜欢研读康德,黑格尔、尼采的学说。
但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有纯粹的中国血统。
1990年,周松波从德国波恩大学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这本是一条金光灿灿的坦途,可是一番话却让他选择了一条未知的路。
“你有中国血统,何不回祖国看看?”
听到一位中国驻德国的参赞分析中国当下的国情后,年轻的周松波走进图书馆,第一次翻起了介绍中国的书籍。
这样的机缘巧合,让他本能爱上了素未谋面的祖国,并决心担负起中西文化使者的使命。
为此,他放弃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前往北大求学。

人的一生很奇怪,有时候为了做一件事情可能会准备很久,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就能把想做了很久的事情全部推翻,而这时选择的可能是一个从未想过的新事业。
虽然出发前雄心勃勃,但事实上这条路远没有他想象中好走。

到北京后,他脑海里想象的神秘和古老的色彩被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冲淡。
现实和想象的巨大反差,让他一度有些失望。
可是很快,到北大以后感觉好很多,校内环境很美,认识新同学和老师,逐渐就适应了。
由于过人的学识,他如愿成为燕园的一名博士生,师从赵靖教授,专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
本以为自己在德国有那么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可在北大,整个求学的过程没有他想象那么容易。
首先,中文口语不行;其次,中国文字像是天书般存在。
没办法,他只好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研读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潜心琢磨中国古代各个学派的思想。
3年燕园生涯的潜心积淀,终究带来收获。
除了满脑子的德国哲学,学有所成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精深的领会和独到的见解。
曾经在德国,他也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飞扬浮躁,唯我独尊。
而北大这几年,他沉淀下来了,学到了很多方法,而不再只专注于专业知识。
即将毕业,他内心无比不舍,除了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外,还有接下来要面临的艰难抉择:
是接受北大副教授的聘书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从商?
思考再三,他认为从商后可以继续学术研究,但从事学术研究以后就很难再踏入商界。
所以前者成为他的首选。


万万没想到,创业之路一点都不顺利。
1996年那会,刚刚出来创业的他,因为没有充足的创业资金,所以只能从推销医疗器械开始。
卖东西,可不是靠嘴皮子说话而已。
从小在德国长大的他不懂中国的商业文化,不会交际应酬,不擅长拉关系,不熟悉中国的办事规则。
面对诸多困境,他一直在思考,既然很多环境自己不熟悉,又没有资金,何不选择咨询业为切口,搞不好这样更容易实现资金的积累。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凭借对信息的敏锐,他赚得了第一桶金。
25岁那年,他到一家烟草公司拜会自己的朋友。
当时传真机里的一条信息引起他的注意:一家国外的烟草公司想要谈合作。
由于朋友公司一天到晚接收到无数这样的信息,所以没有人在意。
可他不一样,一回到家,他就开始查找这家公司的信息。
第二天立即与这家公司联系,表示他可以帮助双方达成合作。
对方公司看到周松波做的项目合作计划书,不得不刮目相看:这是一份专业度高、时效极高的计划书。
就这样,周松波促成了这一次的谈判,虽然整个过程有点不容易,但最终项目合作很成功,他也拿到非常客观的佣金。
1993年,他为红塔集团成功引进德国项目,顺利获得了红塔其中一个卷烟出口代理的资格(当时一共也就两个代理权)。
就在所有人无比羡慕这么年轻的他,可以拥有整个欧洲和非洲的红塔烟草市场,从此过上舒坦的有钱人生活。
可他放弃了,他不过是想做好中西方商业合作的中间人而已,至于其他的,不是他考虑的范围。


时间很快来到他27岁那一年。
这一年的他,更是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帮知名企业扬子集团盘活十多亿的国有资产。
曾经的扬子集团,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当时集团董事长宣中光和集团领导班子认为,九十年代以后,冰箱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不只是国内企业间的、而是国际行业巨头之间的竞争,全球市场一体化率先在中国家电制冷行业展开。
于是便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金用于汽车、空调等新领域扩张。
谁知,这种雷霆手段非但未能取得预期效益,还导致集团背上沉重的债务,整个财务状况陷入极大的危机。
一旦真出事,不止是10亿国家贷款还不上,还会牵连到下面的子公司和6000多名员工。
就在扬子集团走投无路时,周松波站了出来。
凭借对德国企业的了解,他用自己专业的方案成功说服西门子,最终让西门子为扬子冰箱提供技术支持,注入2亿美金的外资。

这么做,一下子盘活了10多亿的国有资产盘活,扬子集团的危机终于消除。
作为整个事件背后的功臣,有“西门子帮助扬子集团后投资的金额占年德国在华贸易总额的10%”作为背书,他想要进入西门子的高层很简单,毕竟国际顶级企业的声望和影响对他这种有志之士会更有益处。
可他还是拒绝了。
他说:“人要懂得选择和放弃,选择放弃是一个成熟的过程。”


作为一名商人,周松波无疑是成功的。
虽然赚钱很快乐,但他认为赚钱的同时,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类谋利益,这才是商业真正发挥价值的地方。
“我所理解的财富并不只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在各个领域的探索,积累经验、提升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
鉴于周松波在中欧贸易中的杰出贡献,德国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理希拉克、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在来华访问时都亲切会见他,称赞他为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他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大力支持奉献精神。
1995年,他在北大成立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管理研究奖学金,帮助许多学生们更好地完成学术研究。
1998年,祖国遭受洪水灾害,他捐巨资帮助灾区的孩子上学。

2004年,他在天津开发建设“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解决4万人的就业问题。
“不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海外华侨华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希望中国强盛,很多人希望有机会为中国与所在国之间的交往做出贡献。”
2002年,他获得“北京十杰青年”称号,成为唯一一名获得此殊荣的外籍人士。
多年在中国商界的打拼和接触,他内心充满对中国的爱和信心。
凭着这一点,他果断让两个孩子到中国生活,而不是能享受更高福利待遇的德国。
即便是今天,他一直在行动,现在,他已经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德国建成国家第一个“一带一路”有海外支撑点的——中德科技园。
读书人出身,或许周松波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活跃在商界,更没想到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成为中德使者。
但他的魅力在于,懂得选择,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就算拥有财富、渊博的知识,他也没有只贪图个人享受,而是借此来支援祖国,振兴中华。
所以说,每个人的格局,决定的是他的一生。
想要真正的成功,在于自己有什么样的大局观,敢于做出什么抉择。文|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