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之夏》——梗文化与地方特色的完美融合

说起梗,或是鬼畜,你会想到什么?
是从2018火到今天的鸡你太美?是镇站之宝新宝岛?是刘华强与赫哥的“相亲相爱”?还是不咸不淡的鸡汤来了,或是保留原味的九转大肠?
而这部游戏所讲述的,是一个堪称互联网传奇的故事——《沈阳大街》。一个2016年的故事。
简介
《东北之夏》是一款免费的视觉小说。
讲述了主角遵从父母意愿来到沈阳打拼,阴差阳错地结识了两位小网红“虎妞”和“刀酱”后和杀马特团长相爱相杀的故事。
游玩体验
游戏流程极短,主线加全DLC也只有短短3小时左右。但是在真实事件的还原改编和地方口音的加持下,显得非常搞笑。原型人物的二次元娘化,给予人强烈的反差感。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并不深入了解一个梗的前世今生,仅仅只是刷到了几个相关鬼畜视频,我也只是略有听闻。即便如此,在游玩过程中,一听到熟悉的话语,不免联想到那些鬼畜视频,从而乐在其中。
游戏特色
梗。本游戏最大的特色便是在视觉小说中完美融入了梗文化,像《独立宣言》《我不道啊》《团长你就是歌姬吧》一系列梗串在一起,但又不局限于玩梗,同时融合了不少东北的饮食,历史,地标,风俗文化。

方言。虽然不是东北人但一听到东北话还蛮亲切的,没有一点母语尴尬,很有味儿~(要是河南也能出个专属gal就好了(╹ڡ╹ ))
堪称现象级新发明一般的游戏中历史文本回溯跳转。(多少gal玩家的梦寐以求)
柚子社同款Q版人物形象。


设置整活。点开设置页面,你会发现在语言的选择上除了简体和繁体,还有——拼音?!你没看错,拼音哈哈哈,这是否是另一层面上的整活呢?



部分动态CG及live2d模型,人物嘴型会跟着说话变动,太牛逼了!要知道这可是个免费国产视觉小说,有动态效果和动画演出属实惊艳到我了。(有一说一我玩之前感觉好丑,看弹幕提醒才知道是韩漫风格,然而玩了之后是习惯了吗感觉还挺好看的)



不止玩梗。作者在相关视频中也提到了,随着关注度的提高,已经不能做成只有娱乐性的游戏了,他要在其中加入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因为上架了steam,面向的是全世界(虽然99%都是中国人)。做这款游戏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责任”
比如说这两张图向我们体现了一五时期东北重工业发展对我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早在1949年10月31日,就在这座雕塑所在的位置,曾经炼成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也是在这里,当年的沈阳重型机器厂于“一五”至“六五”期间创造了40多项“共和国第一”。
动态主题雕塑“持钎人”,雕塑中舒卷的红旗形似灼热的铁水包,结合2名正在持钎炼钢的工人,再现了劳动创造的场景,记录了铁西老工业基地60年创业与辉煌的历史。
——源自网络
红色的圈圈作者理解为血管的横切面,代表着大东北在建国时期向全国“输血”的贡献。
沈阳地标中街的繁荣

各种特色美食


还有一些关于地域刻板印象的看法很好的融入了剧情当中
可以说,梗赋予了其热度,而作者在梗之外所表达的事物则将这部游戏推向了新的高度。
游戏的前世今生
沈阳大街的故事

东北之夏的故事

名场面梗对比

游戏的结局几人四散各方,而现实中的那些网红也是如此。成为互联网上的一段佳话,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狠活的时代已经落幕,那个夏天也已成为过往。
有网友感慨:
沈阳大街今犹在,不见当年整活人。
游戏DLC中说道:人们往往只记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却不知后面的诗句: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顺便把这首诗摘抄一下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意外惊喜
玩完后想写个专栏聊聊,免不了要找点素材,您猜怎么着?

wc,不愧是B站up主做的游戏,只有up主才懂up主需要什么👍🏻本来还想在游戏里截图录屏,这下直接一步到位!视频图片素材竟然全是2k分辨率,视频还是60FPS!良心之大,实在佩服。
聊聊梗文化
下面的话纯属我个人观点哈,仅供参考不要影响到你。
有的梗,火的莫名其妙,消失的不明不白。
有的梗,生生不息,不断补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有一句话常出现在评论区:补档是检验狠活的唯一标准。
梗分好梗与烂梗,活分好活与烂活。但评判的标准因人而异相当模糊。
那么,什么是梗?
在现实中,常有人做些奇奇怪怪的事,其他人见状觉得有趣便纷纷效仿,于是在社会上刮起一阵风气,互联网也是如此,不过其区域之广,速度之快,现实远不能及也。
借用某个评论的话便是:古代称之为成语典故,现代称之为梗。
除了鲜明的搞笑外,梗还具有时代性(怎么感觉有写高中议论文的感觉了。。。)
这里的时代不是指梗的出处,而是梗爆火的那一段时期。你能很明显的感受到网络上那些时刻流动的风气与情绪。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梗,是这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波一波的冲刷屏幕。
梗,比起高雅的艺术更具有普及性。
试想一下,你听了一天课,上了一天班,累了一天好不容易歇下来刷刷手机。你说,人在疲劳过后,还会有多想欣赏高雅的艺术,或者思考一些有深度的东西?或许刷视频看搞笑视频才是最廉价最有性价比的快乐了吧。尽管这种快乐会快速流逝,但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快乐简单直接而又纯粹。
写到这,我忽然明白了那些搞笑的,看起来似乎低俗的视频存在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其他视频好高骛远脱离群众,emmm怎么说呢受众不同而已,一些情况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你明白我说的那个意思了吗🤫)

一些梗火起来是有道理的,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
在参考了不少视频和评论后,我越发觉得梗这个东西像哈姆雷特。
有人在其中找乐子
有人在其中宣泄情绪
有人借此寻求认同感
有人在其中摸索时代的脉络
有人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有人从中看到了底层群众的诉求
有人反感恶心
有人奉为新时代艺术
……
你,在其中看到了什么呢?
后记
没想到这个成了我的第一篇视觉小说杂谈😂,只用了3天就写好了,还以为会是另一篇,另一篇打磨了2个星期还没磨好,但也七七八八了,过一段时间就能发,是个长篇,敬请期待😜
下期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