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记 其三】于哲学之道散步时想起樱花的味道

致读者
抱歉,原想着无论有没有读者,也要把《日食记》做成一个系列持续更新的,因为我深知那些美好的记忆是会遗失的……但的确有各种各样的琐事不断地烦恼着我,稍不注意离上一篇发布时间已近半年。如今有些事已有着落,生活像是要走向正轨,暂时放下一些烦恼,沉浸在那时的体验中,倒也是个美事吧。另一方面,如之前发过的“未完成文章”文件夹那样,我的确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迫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或者碍于当时被琐事分了心思,又或者只是想法不够完整而让灵感溜之大吉,导致我并不能将它们完成,就像现在,我脑袋里至少还藏着3个长篇故事、十几个短篇故事、几篇杂文,这些尚未成型的文字,也无法堂而皇之地拿出来示众。因而如果有读者希望看到某些内容,大可以说出来,可以作为今后产出内容的参考。那些拙劣的构思和庸俗的文字若能得到您的认可,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

正文
回忆,回忆,再回忆。
试着回忆起,独自漫步在樱花尚未盛开的哲学之道上的事。
那竟然已经是2018年的事了,那时候,我们还未曾听说什么疫情。
……
喂,新冠病毒!你这家伙,到底从人们那里抢走了多少东西,生命、自由、幸福、快乐、财富!还有相拥时大口呼吸空气的权利!疫情后的两年里时光的确如白驹过隙般……
那是二月末的一天,空气中尚存着清冷的气息,那时我站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路上深吸一口气,试图在这冬季的余寒中捕捉到空气中细微的樱花的气息,但看着那些毫无绿意光秃秃的樱花树,只觉得单调乏味。
这条小道的一旁是一条安静的水渠,水渠两侧均种着樱花树,几只绿头鸭在水渠里嬉戏,另一旁竹制的围栏隔开了路旁的房屋,这中间便是被称为“哲学之道”的小路,据说因为京都大学的教授们常常喜欢在这里边散步边思考而得名。
我索性也照葫芦画瓢般地沿着只有零散行人的小道上一边向前走着,一边想象着樱花开放的样子。也许樱花盛开时,会映得水渠满是粉色,也许樱花花瓣随着微风飘落后,会铺满整条水渠,绿头鸭在水渠中游走,身后便会留下一条墨色的小径。
正这么想着,却发现右前方一个小小的咖啡店的橱窗中,一位老爷爷在向我投以微笑,大概是我彷徨的目光暴露了异乡人的身份,目光相接之后,隔着橱窗老爷爷手捧一杯热茶,另一只手轻轻招呼。我目光扫过周围,既然没有别人,看样子老爷爷确实是在向我招呼,心里不禁感叹一声真是熟练的招客之术。
推门而入,店里没有其他客人,我随便找了个靠窗的小椅子坐下。老爷爷将热茶随手放下,说着:“外面很冷吧。“便把菜单递给我。
我当时只是因为没有目的地,而在这小路上随意的漫步,既然坐到小店里,点一份甜点,暂避一下这冬日的余寒倒也不错。如此想着,便点了一份甜点带蜂蜜柃檬水的套餐。
小咖啡店狭窄的空间反而让人感到安心,一旁的电热炉安静地散发着温暖的气息,空荡荡的小店里放着留声机音质的英文老歌,等待甜点上桌前我呆然地望着橱窗外的樱花树。
老爷爷将木盒托盘放在我面前,里面正是一杯柃檬水和一个忘了名的甜点,大概是提拉米苏或大理石蛋糕之类的。

我用小叉子将甜点划开一块,送入嘴中,触感温和柔软,一经咀嚼,浓厚的巧克力味就在唇齿间蔓延开来,嘴里本来没有多少水分,经巧克力浓郁的甜味一侵占,顿时生出一种甜腻感,这时候捧起旁边那杯微烫的蜂蜜柠檬水,小心地嘬几口,温热的水流便连带着柠檬的清香,顺着喉头而流入胃中,经过这番洗礼,甜腻的滋味便飘然散去,这也许就是甜品与饮品相搭配的妙处吧。
为了避免刚坐下就在身前留下空盘的尴尬,也为了可以心安理得地多坐一会儿,我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橱窗外。
“小哥你是外国来的吧?“老爷爷坐在不远处,仍捧着他的热茶,不紧不慢地问。
“啊,对。这几天在京都游玩。“
“这样啊。这里要到4月份才好看。“
道理我自然明白,京都的樱花最早也要到三月底,四月初才开放。而我选择这时候出来游玩,当然也只是因为此时的假期。
老爷爷继续说着:“这路上种着许多樱花树,花开时会有许多人来赏花。坐在樱花树下,唱歌的也有,喝酒的也有。“
原来,是这样呀。
当我离开温暖的咖啡店继续我的旅途时,我忽然想到,思考着哲学的教授们默默穿过这小径,不与旁人有交结,在空间上与游人擦肩而过时,是不是恰如我这般,在花苞紧闭的时候,默然无言地想象着这一切,也在时间上与热闹擦肩而过了。
诚然,此时我走过的这条小径是孤独而宁静地,但将时间拉长来看,这份孤独不过如潮水起伏般,宁静是一时,热闹也是一时,我在想象中给在此赏花的人投以祝福,过去或未来在此赏花的人给我投以微笑,不经意间我们跨过了时间与空间达成了一次相聚。
于是我才终于感到周围的氛围逐渐热闹起来,我知道一个月之后,这里会樱花满开,人们搭上野餐布,在上面摆满了水果、零食、茶点、寿司,然后围坐在一起唱或跳,亲友相聚热闹非凡,男人们饮酒,女人们欢笑,孩子们嬉戏,老人们静赏。
那时候人们吃着什么呢,或许有七彩团子、樱花饼、糍粑糕……这些我大都在附近的超市或和菓子专卖店里买来尝过,毕竟谁能忍得住不去尝尝那些五颜六色的小团子呢。
就如中国人要在冬至时吃饺子或羊肉一样,日本人也十分注重节气与食物的搭配,到什么节气便吃什么,就如春分吃樱饼,秋分吃蘑菇如此这般。赏月赏花时,似乎也需要食用一些色彩鲜艳的食物去映衬景色,否则便会显得没有情调似的。

樱饼大约就是这一习俗的产物,我印象中的樱饼起初只有如团子般圆润光滑,用盐渍后的樱花树叶包裹着的粉色甜点,不过也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日本的樱饼并非千篇一律,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的樱饼都有不同的讲究。关东地区的樱饼被称为“长命寺樱饼”,而关西地区的樱饼被称为“道明寺樱饼”,其命名咋一听还让人摸不着头脑,查阅之后才知道,日本人赏樱的习惯据说是从江户时代才开始的,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曾命人在宽永寺和增上寺种樱树,而长命寺所在的隅田川河提也在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的时代成了赏樱名景。又在享保2年(即公元1717年),长命寺的守门人山本新六在清扫落叶时萌生了用樱花树叶包裹制作点心的想法,他将樱花树叶装进坛子里用盐腌渍保存,又将红豆馅做成卷,用小麦粉摊成的薄饼包裹,最后用盐渍过的樱花树叶包裹装饰,就形成了现在的长命寺樱饼,山本新六后来还在长命寺外开设了专门售卖樱饼的和菓子店“山本屋”。
长命寺的名字本身也有由来① ,据传德川家光在打猎时突感身体有些不适,投奔于附近的寺院,而僧人孝海给他饮下寺内井水后若有奇效,顿感畅快,于是德川家康给着井水赐名长命水,因此寺院也借名而称“长命寺”。
相对的,道明寺樱饼的来历就要简单得多了,作为日本最主流的樱饼,这种樱饼只因为使用了“道明寺粉”而得名。而道明寺粉的由来则有几种说法,一说是管原道真左迁时,当时居住在道明寺的尼姑觉寿尼,也就是道真的叔母每天都用这种风干后磨碎的糯米粉供奉在神坛前为他祈祷。另一种说法是在道明寺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叫“乾饭根之命”的女人觉得村民们吃剩的米饭扔掉可惜,便将其收集起来,把又干又冷的米饭再蒸熟后发现意外地不错,而最早演化成了现在的粉制食物。真相虽然不可知,不过可以确信的是最初将糯米浸湿烘干最后制成粉的这种方法,大约的确是起源于道明寺(今位于大阪藤井寺市)。
除了以上两种“经典款”根据当地的习俗的不同,樱饼还有一些变种,如伊豆的“长八樱饼”、镰仓的“一片樱饼”等。
提了这么多,樱饼吃起来到底是什么味呢。遗憾的是我只尝过道明寺樱饼,在春风刚刚温和起来的时候,连带着樱叶将圆润饱满的粉色糯米团子一口咬开,里面的红豆馅便连带着浓厚的甜味迸发开来,糯米温润柔和,咀嚼起来有些粘牙,红豆馅甜味浓厚,和樱叶那淡淡的清香交替着抢占舌唇,细细咀嚼后整个吞下,糯米包裹着红豆的搭配,使人很容易产生饱足感。如果再搭上七色团子之类的日式点心,你必然会明白为何饮抹茶也是品尝和菓子的一环。

我曾因好奇而在和菓子专卖店千寿庵里买下一盒五味团子,口感味觉倒是细细做出了区分,隐约记得橙色的是加入了玉米粉,口感细致绵密,绿色的外面是撒上了海藻碎,有些海洋的清香,口感松散清淡,第三号显而易见放着一朵樱花,口感温润清甜,右边那个是裹着糍粑粉的糯米团,口味香甜,最后一个是加入了紫薯泥的糯米团,口感松软。啊,说起来千寿庵的集换卡还没有填满呢。
……
在没有人打扰的小径上行走,脑袋里各种奇思妙想便接踵而至。我本来想在这种孤寂的气氛中故作深沉一番,还没走几步便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走进了一家小饰品店,与在这里打工的中国人店员闲聊了几句,买了几张和式纹的小手帕,准备带给亲友作伴手礼。有时在闲逛中偶遇佳物,为亲友购置礼物时的心情,似乎比获得礼物的心情还要愉快。天色也不早了,今天,就先回民宿去吧。
明天,顺着鸭川走一走,然后去下鸭神社附近逛逛吧,一人行的京都之旅,还有悠悠几日,如此想着。
注释:
①关于长命寺命名的由来:查阅的时候我误将日本滋贺县的那个长命寺和东京墨田区的长命寺搞混了,差点照写上去,另一个长命寺的传说如下:据传在景行天皇的时代有个叫武内宿祢的人曾在此地的柳树上刻下“寿命长远,诸愿成就”的祈愿,而他本人则因此而活到了300岁。在圣德太子到来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宿祢曾经雕刻在树上的文字,他正盯着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白发老人,那老人让他将这棵树雕成佛像安置在此地。圣德太子赶紧命人将这棵树雕成了有十一面像的观音,他感叹于宿祢的长寿,便给此处取名为长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