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如何误我?是否开放就能强国? ——读《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一】
清末的历史不可谓不屈辱呵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
提起一点碎片便恨得咬牙切齿
至于为什么屈辱,毫无疑问是“落后”
而落后的原因呢?
很多人会说是“闭关锁国”
是吗?那——
闭关锁国究竟是怎样误我中华的?
是不是“开放了”就可以强国呢?
我们不妨回到百余年前
看看当时身处其外的智者是如何论述的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籍是:
《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薄薄的一本,正文不过170来页
但里面涉及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我或许会分三次来讲
今天主要论述“闭关锁国”和“开放”这部分内容
闭关锁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政策
也包含政治、宗教、文化以至生活方面的内容。
长时期以来,由于国内外宣传口径的片面,
人们习惯于把闭关政策理解为
“对外国商人的刁难和压制”
好像闭关政策就是
把外国商人“关在门外”,不让人家进来
但实际上,公行对外国商人很方便,
当时一位美国的鸦片贩子认为
“这使商业手续便捷。不用多说,商业的规模是巨大的。
这种交易的进行是很愉快的,所有各种手续都十分便利。”
1830年英国下议院关于对华贸易的审查委员会会议中
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
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
公行制度并没有起到对外“关紧大门”的作用
是,一口通商及公行制度毕竟限制了外商的活动范围,
造成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不满。
可是,假定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五口通商、十口通商,
英国资产阶级难道会就此满意,鸦片战争难道会因此避免么?
不会的。
闭关锁国的矛头主要是对内,
它的恶劣影响也主要是对我们自己
入关后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
私自下海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顺治十七年下“迁海令”,
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我们可以算一下,算少一点
取海岸线一万千米,内迁二十公里
这等于是舍弃了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沿海的万千家庭中许多人被屠戮之外
幸存下来的也彻底跌入了赤贫
康熙和雍正,都曾有开禁的政策,时开时禁
而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江浙闽三海关,
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所了解的“闭关锁国”正式形成了
一口通商到底是好是坏,各有纷争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口通商”不是一成不变的
发展具有阶段性,很多事物都是如此
早期的一口通商便利管理
对贸易的增长也没有明显的制约
所以受到了清政府的青睐
但到后来它无法满足世界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
所以消亡是历史的必然
但,关键在于它是怎样消亡的
如果是我们自己意识到了它的不足
用更好的政策取代它
那段历史也不会让我们遗恨至今
最最惋惜的地方就在于——
我们是被迫的
近代中国的“开放”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放,
而在于怎样开放,
是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下被迫卷入世界市场,被动开放,
还是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市场,自主开放?
清末闭关锁国政策转向“开放”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偶然性体现为“英国大炮的轰击”即外国的暴力入侵;
必然性在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国不可能长期与世隔绝。
中国的社会发展错过了最佳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从而滞留于小农经济社会,并由之前的领先走向落后。
但世界市场并不排斥落后,也不允许
某个民族或国家通过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
即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英国作为当时生产力最为先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为成熟的国家,
必然要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资本扩张的前提下,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又为这种扩张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因此,继印度之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
成为了英国资本家垂涎的又一个大市场。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于是,“用大炮轰倒了中国的围墙,
以武力打开了天朝帝国同尘世往来的大门。”
鸦片战争表面上是为保护对华鸦片贸易,
但其真正目的却都在于打开中国市场。
因此,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
无不提出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虽然迈开了“开放”的第一步,
但这种“开放”是被迫的,具有不自主性。
此外,受制于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这种“开放”也是低水平的,具有不全面性。
英国打着贸易自由的口号通过武力迫使中国开放门户,
它自己却在另一层面大行贸易保护主义。
如,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迅速增长,
英国政府便对中国的茶叶征收高额进口税。
另一方面,鸦片是英国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手段
约翰牛在印度实行鸦片垄断
表面上东印度公司伪善地禁止自己船只经营鸦片
背地里,该公司发给同中国做买卖的私人船只的执照却附有条件:
这些船只如果运输了非东印度公司生产的鸦片便要受到处罚
但是,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
“中国人不能既购买商品又购买X品;
在目前条件下,扩大对华贸易也就是扩大鸦片贸易;
增加鸦片贸易是和发展合法贸易不相容的。”
结果是,英、美等国在迫使中国“五口通商”后的十几年间,
对华贸易额不仅没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
对外交往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外交往的前提是开放而非闭关自守。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谴责
西方列强以武力方式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但是对于“同外界发生联系”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他们还是予以肯定的。
不过,正如马克思在分析殖民主义对印度发展所起的作用时
所强调的,这种“破坏”仅仅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真正的“重建”工作还得依靠中国人民自己。
开放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旧时代中国的“开放”不是自我寻求发展的结果,
而是战争的产物,是一个战败国的无奈之举,
因此,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仅仅是为了开放而开放。
这种开放建立在不平等条约之上,从开始就意味着
中国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处于弱势地位,
无法避免本国的利益受到侵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地肯定
“开放”对于旧中国的解体有加速或催化作用,
但它所起的仅仅是“破坏”作用,
仅仅是打破和扰乱旧中国的一切,没有任何的重建。
马克思曾在评价印度社会发展问题时说:
“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
印度人是不会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
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当谈到发展,很多人都会说“要开放”
是的,要开放
但开放和“开放”是很不一样的
各国对外开放的模式不是统一的
开放既可以是主动的又可以是被动的;
开放既可以是积极的又可以是消极的
从来不是,人家说一声“要开放”
你跟着喊一声“要开放”
然后,啥也不做,就发展起来了
这是童话故事
是现代的、国家的童话故事
西方骂清朝“闭关锁国”
我们也跟着骂,恨它不争气
可是清末和民国够开放了吧?
还不够吗?人家军舰都开到内地来了
全世界的商品都可以在国内倾销
这还不够“开放”吗?
那,为什么清末和民国都没有发展起来
一百年屈辱不堪?
因为丧失了主动权啊!
对外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内积弊繁多
自己的工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科技,教育,国防……
什么也没有!
只能当人家一个原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地
这种被动式的开放
尽管在客观上“似乎”产生了一点积极作用,
但总体上是弊大于利的,严重损害了我们的根本利益。
任何一个主权完整和独立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果不以发展为目的,仅仅是为了开放而开放,
任由外来的商品和思想文化的输入,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虽然开放是进步的内在要求,
但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开放模式是失败的,
也是任何一个主权完整的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今天我们的开放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多成就?
真的像某些人说的那么轻巧吗?
以前穷是“因为笨”?
一天开窍了,开放了,然后就发展了?
这是童话故事,而且
是最不负责任的那种故事
是对百十年来,千千万万
为了中华复兴而前赴后继者的轻蔑
我不喜欢“发展四十年”这种说法
这种视角很孤立
它把我们的历史割裂开来了
发展,不止四十年!
今天的建设和各种成就不仅仅是四十年的努力
更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魔术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
但它的伟大不是空中楼阁
太多太多的人一点一点地努力才把它建成
单是摆脱一个“半殖民地”的地位
我们的前辈就流了多少血泪?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诙谐的话语背后是很多沉重的东西
主权完整、民族解放独立、
外交关系正常化、
工业体系的建立……
每每念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我的内心总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所震慑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
那个饱受列强欺凌的贫国、弱国,
我们不仅已经“站起来”,而且已经“富起来”,
现在中华民族踏着“强起来”的步伐
开放是进步的内在要求
这不仅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
知乎有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排名第一的回答是:
人,不被看到的人。
无数个缺失了话语权的、
被很多人遗忘或者轻蔑的人
一点一点,创造的奇迹。
亿万个人,亿万块砖瓦。
还是那句话:
这一切的一切
不是童话,也不是魔法
我是方暮暗
我们一起阅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论近代中国的“开放”问题及其现实启示》徐芹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年第5期】
2.《清朝的闭关政策和蒙昧主义》胡思庸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2期】
3.《清代闭关锁国政策新论》徐映奇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清代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兼谈清代是否闭关锁国》郭蕴静
5.《明清时期 “闭关锁国” 问题赘述》刘军
【《财经问题研究》第11期】
6.《怎样的全球化》温铁军 戴锦华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