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5岁娃读名著还是童书?很多人在这点上做错,按部就班是问题根源

2023-02-27 15:41 作者:敖爸聊教育  | 我要投稿

引子

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现在邻居就遇到这样的烦心事:正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每天挺配合地拿起了书,远远望去,孩子手捧着书籍坐在书房边的飘窗上阅读,还有模有样的,可走近一看,却发现了不对劲,因为孩子所看的都是一些不入流的、没任何营养价值和品位的快餐式读物。

可想而知,这样的书看多了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并不大。浪费时间是小事,降低了孩子一生的阅读品位才是不可逆转的大事。

朋友每次都想让孩子读读经典好书,可孩子最多看5分钟就放下了,这让朋友感到很苦恼。

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是,有不少父母发现孩子已经上了小学高年级甚至是初中了,仍然热衷于内容浅显低下的童书,而对更有内涵的书籍却不感兴趣。

可以说,这是不少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教育难题,需要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01 孩子阅读,一定要按部就班吗

要破解这道教育难题,首先要了解问题的主要成因。以我多年的教育认识和实践,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如下原因:

不少家长在教育思路上习惯于按部就班,体现在阅读上,就是低估了孩子潜在的阅读能力。

举例来说,一个六岁的孩子在引导下,明明可以阅读更有深度和内涵的经典读物,但家长却机械和教条地认为,只能让孩子按照相应的年龄层次,看一些内容浅显的童书,或者自作聪明地主张孩子先从识字认字开始,再来谈阅读。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错,但在实质上,却使得孩子在阅读品位上失去了一次质的跨越和弯道超车的机会。

孩子阅读,就真的一定要按部就班吗?我们是否可以打破常规思路,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呢?

如果在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让一个学龄前孩子看大部头书尤其是包含名著等在内的经典读物书,是否合适?我想肯定有很多人都会惊呼:“这怎么可能?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是看童话故事之类的拼音读物啊。”

或许还有人会语重心长地表示:“阅读是要分级的,给孩子阅读是要按部就班开展的,小孩子就应该看一些浅显的童书,看经典名家名篇可能太早了……”

相信在这个问题抛出之后,还会有人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不是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吗?

可我想说的是,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本身没有错,但关键的一点却被很多人忽视或忘记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不能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必须要加以正确引导。

至于孩子的阅读层次能被引导成怎样,不是看孩子的造化,而是要看家长的“引导内功”如何。

家长超强的“引导内功”,不仅能让孩子爱上阅读,改善和提升孩子的阅读品位和阅读层次,还能提升他们未来的写作素养。

我们先来看一位十岁孩子在自己原创的文言文章回小说后面写的“批曰”。

我们再看一例。

一个十岁大的孩子在无任何大人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写出这样的文字,这已远不是那些只会写套路作文的同龄人所能比的。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这里以小学1~2年级为例,按照专家给出的说法,适合1~2年级孩子阅读的图书是:

1、以图为主、文字标有拼音、生僻词汇少;

2、图画连续性强、形象生动;

3、篇幅相对较短,或者结构重复;

4、情节简单、有趣,如童话故事等。

从常规角度考虑,专家所确定的上述阅读标准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

但我们应当看到,这种阅读标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即使是阅读,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量身定做。

有的孩子明明可以在阅读层次上有更高的提升可能性,如果我们家长在孩子阅读上真的就以此标准按部就班,不敢有丝毫的“逾越”,那么,孩子本可在阅读上取得质的飞跃,却因为家长的机械和裹足不前,就有可能被延迟甚至是耽误了!

孩子们的阅读层次和阅读品位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品位,并不仅仅是由年龄这一单一因素来决定并截然分开的,它还受到了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于父母。

父母在孩子阅读上的不按部就班的开放式态度,将为孩子打开一道畅通无阻的阅读大门。

几年以来,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往高质量、高品位、有深度的阅读方向发展。实践证明,我的方法是对路的。现在孩子无论是在阅读层次、阅读品位还是阅读能力等方面都已远远超出了她自身实际的年龄水平。

和我女儿相同年龄的另一位朋友的孩子,采取按部就班的常规思路,认为孩子要到一定年龄看得懂的时候再去读大部头的书。

几年过去了,当孩子应该要去阅读更高层次书籍的时候,孩子却觉得和这些经典书籍之间似乎有一道跨不过去的坎,无论父母如何诱导孩子如何努力都没有用,因为孩子最好的敏感发展期已经永远过去了。

我们不能低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家长要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超前阅读优秀经典读物。

当我们的孩子能做到沉浸于经典读物世界中的时候,那些过于浅薄的书对他们的大脑就很难再起到足够的刺激了。

02 孩子在阅读路上,需要一个睿智的引路人,才不至于走偏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

“我很感谢我的父母,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去接触古诗词,我到现在为止,还能记得小时候背下的古诗词……”

可以说,在孩子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给了孩子手机玩,那么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沉迷于手机不可自拔。

如果家长给孩子早早打开经典读物世界的大门,那么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如同武亦姝、彭敏等人那样,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对孩子来说,并不全然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它需要一个睿智的引路人,才不至于让孩子走偏。

而且这个引路人要特别的高明,不是”推搡“着孩子爱阅读之路上前行,而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让孩子跟着自己走。毫无疑问,这个引路人不可能是别人,只能是我们的家长。

尽管孩子的独立阅读思考能力的形成大都是在初中高年级到高中阶段形成的,但实际上真正奠定的根基应该是在0~6岁的启蒙阶段和7~10岁的快速发展阶段。

这两个阶段如果没有把握好或者说是错失了,等到孩子到了初高中阶段,孩子就会发现自己和经典名著、诗词赋及文言文等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就是一些家长在孩子大了之后,哪怕逼着孩子去读去看经典读物也没有什么效果的真正原因。

斋藤孝曾指出:

“一味阅读肤浅的书,避开经典佳作,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是令人惋惜的。”

这对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作为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选择有深度、有层次、有品位的经典读物。

世界上有很多名人从小阅读的书就和同龄人不一样,在阅读方面堪称典范,比如:

●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7岁时,就读遍了大多数政治、历史、人物传记的书籍。

●沃伦·巴菲特在刚学会爬小板凳的年龄,就读完了父亲在家里所有的藏书(划重点:父亲的藏书!说明小巴菲特的阅读起点可不低),继而转战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8岁时便阅遍了无数的金融书籍。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7岁时,便把一本有他1/3体重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反复看了无数遍,小小年纪就已经涉猎国际关系、经济学和生命本质之类的书籍。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小学阶段就读完了南非比勒内斯堡图书馆的所有藏书。

●……

从以上这些名人的阅读历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在很小的年纪,不管是在阅读内容的层次上,还是在阅读品位上都大大超出了同龄人。

03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带我们走出孩子阅读品位低下的“泥潭”

让孩子读经典名著和高品位读物,就等同于让孩子与时间长河中数不清的名家大师们展开时空对话。

经典读物都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优秀作品,它们未必能一下子就捕捉到孩子的心,引起孩子的兴趣,但要让孩子爱上经典读物其实并不难,在这里先分享一个关于“鸟笼效应”的故事:

在1907年,美国杰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跟同事打赌:“我会让你养上一只鸟。”詹姆斯的同事从没养过鸟,也没多少兴趣。大部分人都觉得这场赌局的最终输家肯定是詹姆斯。

在同事生日那天,詹姆斯送了对方一个做工精美的鸟笼,同事把它当成了一只漂亮的手工艺品在家里陈列。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当有客人拜访,都会疑惑地问“教授,为啥你的鸟死了”之类的问题,这位老教授每次都要费力地解释一番……

后来,那个精致的鸟笼里真的养了一只鸟!那是因为老教授觉得,养一只鸟可以省去唇舌。詹姆斯意想不到打赢了这场赌局。他的成功在于运用了一种心理学效应。

家长对孩子阅读品位的引导,其实完全可借鉴威廉·詹姆斯的这种心理学效应,相信很快就能带我们家长和孩子一起走出阅读的“泥潭”。

事实上,我在引导女儿读原版的《史记》《资治通鉴》《论语》及《诗经》等,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心理学。

比如,我想让女儿去读《史记》,当然不是催促着她要马上阅读,而是让她每次外出的时候,都带着这本书。

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碰到的人都会惊讶地说,“哇!小姑娘才这么小,就看这么大部头的书啊……”

我们知道,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有在别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的心理需求。

因此,孩子每次听了,心理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很自然就开始对手头上的这本《史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感,有了好感,就有了打开书的欲望。

此后,她就经常主动打开书去看,我们还每天安排半个小时一起分享看到的历史故事,时间长了之后,孩子对《史记》已是欲罢不能,成为心头之好,阅读兴趣自然水到渠成,成就感也满满。

而且,孩子因为喜欢《史记》,又把这种爱好迁移到了其它方面的历史文学,又逐渐对《资治通鉴》等历史读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孩子此时也才小学一年级。

尹建莉老师曾说,

“(孩子)当下最想读什么就去读什么,没有先后、没有层级、不分类别。读得多,阅读水平自然上升,就像不管哪个来源的水,只要能流过来,哪怕污水,都能让水库的水平面抬高。当然,如果不想绕远,最好读经典(名著)和三年以上的畅销书,这些书是很多人帮你挑选过的。”

此外,在《儿童阅读宜早不宜迟》一书中也提到了这两点:

▶第一,0到7岁是儿童阅读启蒙教育的黄金期;

▶第二,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上,家长要有适当的“抢位”意识,让孩子从小就和经典读物亲近。

事实证明,坚持深度阅读的孩子,在几年之后,他的理解力、学习力、表达力等都远远超过了那些当初只是满足于浅阅读的孩子。

04 给家长的阅读引导建议:要让孩子读这些书

阅读书籍的类型不应该是单一型的,不同类型的书,如童话、诗歌、人文历史、文学名著、名人传记、自然科学等,给孩子展开的是不同的世界。家长除了要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来选书之外,还应注意引导孩子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扩大阅读面。

曾有知名教育专家表示:

“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中文背诵不建议背白话文,哪怕老师要求,也可以不背。中文最好的背诵材料是古典诗歌。”

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因此,给家长的第一个阅读引导建议,就是要让孩子多阅读唐诗宋词论语等国学经典。

▶1、唐诗、宋词、论语、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不能少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还能瞬间提升孩子的逼格和人文素养。

唐诗宋词和文言文等中华文化能在孩子内心构建起一道防火墙,让他们从小不自觉地抵制那些粗陋不堪的语言对自身语言系统的伤害。

一个人从小有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没有学过古诗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在将来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和专业成就。对孩子来说,不是等到孩子会识字认字的时候才让他们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那未免太迟了。

▶2、让孩子尽早接触和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

家长引导孩子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无疑是让孩子借助先哲们的智慧来增长自己的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等。

然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等。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经典名著或名人传记等远不如卡通漫画书等那般吸引眼球。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

“不论何时,凡为大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不如用宝贵的时间专门读伟人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因此,家长要尽可能早地引导孩子多阅读经典名著与名人传记,而不是“按部就班”和放任孩子“野蛮“生长””。

那么,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哪些经典名著和名人传记呢?下面提供一个阅读方向参考。

关于经典书籍的选择,既可以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礼记》《春秋》《左传》《道德经》等等;也可以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亦或是各种国外经典名著等。

下面再分享一篇读后感,这篇读后感的小作者和前面写“批曰”的小作者是同一个人。

小作者在文章中能自如运用典故,比如“韦编三绝”就出自《史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甘之如饴”等出自《论语》,我们不难看出小作者有一定的阅读深度和广度。

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从小重视孩子的阅读,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孩子多阅读经典好书,培养他们高品位的读书习惯。

小作者面对惜春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有感而发,自作一曲《三春破》,表达自己对惜春命运不济的痛惜之情。

小作者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和全面,毕竟才只是一个十岁大的孩子,但她勇于去尝试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回到如何帮孩子去选择名人传记这里,我的观点是,既可以选择古代名人传记,也可以选择当代名人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孩子可以根据需要去阅读。

此外,让孩子多听听网上的名著名篇音频和名家大师的音频讲解,如《百家讲坛》、一些知名教授如康震、蒙曼、王立群等教授主讲的诗词文学专题音频等等,都是不错的引导。

总而言之,只要父母有心,方法对路,孩子的高品位阅读兴趣都能得到培养。

▶3、家长要引导孩子对经典读物重复性阅读

不同于内容浅显的绘本、低幼童书等,孩子读过一两遍就够,经典读物都是可以重复性阅读的。

比如,我的女儿在看原版《三国演义》之前,其实已经无数次从父母、从音频中、从旁人交流中,听说过和了解到了很多故事情节了,但孩子会因此而放弃阅读《三国演义》的机会吗?肯定不会,她还是愿意去读,这就是经典读物的独特魅力。岁月从不败经典读物,而是让经典读物历久弥新。

05 孩子现在的阅读品位决定了他们在将来的软实力

孩子读什么书,决定了孩子阅读品位的高低。

当下由于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盛行,很多家长比较热衷于浅阅读,而这种习惯在无形之中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也养成了浅阅读的习惯,大大降低了孩子的阅读品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家长关注的问题倾向。

我们会看到,书香门第家庭要比一般家庭更加重视孩子阅读品位的培养,对孩子的阅读层次和品位自然有更高的要求,这就是一个教育风向标。

知乎上一位网友的话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比较难想象从小抵触严肃文学的人以后能有多高的素养。当然要是小小年纪能看更高层次的文学最好。”

在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自我跨越浅显低下的阅读层次,主动去阅读更高层次的书籍,提升阅读品位,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父母的眼光和格局,决定了孩子阅读品位的高度,而孩子当下阅读品位的高度,又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的软实力!


5岁娃读名著还是童书?很多人在这点上做错,按部就班是问题根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