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抑郁≠焦虑,抑郁跟焦虑有何不同?

2022-08-04 15:50 作者:荣新奇教授  | 我要投稿

抑郁和焦虑是人生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这两种情绪都是人们面对压力时的反应。由于人生中处处都是压力,所以焦虑与抑郁也不断出现。

而压力指的是一种情境,可能是危险的,诸如:与持刀歹徒搏斗等;可能是有益的,甚至是光荣的,诸如:应邀在国际会议中演讲等。不管前者还是后者,这两种的情境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它的存在迫使人们必须为之做些努力,否则就会碰壁。所以人们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需要要求自己。


当压力事件刚刚出现、或是慢慢逼近时,人们还能够要求自己,修正自己,以克服压力事件,达到自己所期待的表现水准,这时,人们感受到的情绪,往往是“有什么事情等着自己去做”、“自己必须做点些什么”、“有挑战性情境迫近”等。这种感受,就是焦虑。

焦虑会迫使人们觉醒,改善自己的技能,提升工作表现,所以是一种有益的情绪──倘若一个人不懂得焦虑,那么这个人就完蛋了,他将不会在意自己的表现,也不会修正自己,面对危险时,也不知道该闪避。

常见的例子就是,在酒醉的时候,人的脑部被酒精的麻醉,而失去判断的能力,也不再感受到焦虑,所以一个平时很谨慎的人,可能成为飞车疾驰的暴走族,也可能犯下一些于法不容的事情。

焦虑是对生命体的一种保护性情绪,正常的时候,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焦虑,但是有些人的焦虑太强了,强到没有办法控制,而且到处氾滥──明明没有任何压力事件存在,但身体却继续焦虑。此时,这种焦虑就变成是病态的,患者会感觉到“不安”、“无法放松”、“预期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不耐烦的等待”、“坐立难安”等。


这类病态性焦虑会有两种层面的影响。

第一个层面是在心理上的感觉:患者无法放松,仿佛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必须要立刻处理这件事情,否则就可能会有危险发生。但患者在理智上是知道这些危险是不存在的,只是他克制不了自己的想法而已。这类患者会说:“明明没事情了,但是彷彿有个东西还等着我去做,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但是那种即将发生的感觉就是很强烈,彷彿再不去做就来不及了。我不断的找,还是找不到哪里没做好,想告诉自己放轻松,却老是觉得一颗大石头放在心头上,拿不下来。”

另外一个层面的影响是生理上的变化:患者会出现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胸闷、腹涨、头痛、肌肉酸痛、手脚冰冷、呼吸急促、不断冒汗、肢体麻木的感觉。有人将这情形描述为:“没有办法放松!就是没有办法!全身肌肉紧绷,绷的紧紧的,心脏砰砰的跳,胸口闷的很,几乎要喘不过气来,整个手臂都麻掉了,手心全是汗水,指头却是又冰又冷。”

很多时候,心理上的焦虑与生理上的焦虑往往是同时出现的,混在一起,不容易区分,也无须区分。

至于抑郁呢?正好与焦虑相反。当压力事件来临,或者离去后,倘若当事人感觉到自己的表现并不如预期,或是自己因为这压力事件而有所损失,那么他将感觉到抑郁。通常,抑郁的现象都还算轻微,当事人至多感觉到“空虚”、“失落”、“羞耻”、“懊恼”等等。但倘若严重时,就会出现其他一些症状。

抑郁跟焦虑经常一起出现,这时候,患者就会同时感觉到有危机即将发生,自己很紧张,必须做点什么;但又同时感觉到很空虚、无力、懊恼或无助感。


尽管抑郁与焦虑经常一起发生,但是两者还是不能搞混在一起。

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治疗焦虑用的抗焦虑剂通常效果迅速,一服就见效,但是使用太久,有成瘾的可能性;而治疗抑郁用的抗抑郁剂效果都很缓慢,至少得等上几个礼拜才会生效。

在这之前,各种副作用早已出现,诸如:恶心、紧张、头痛、腹泻等,但是如果能继续服用下去,抗抑郁剂的效果会越来越显著,而且一般不会有成瘾性的危险(抗抑郁剂不具备成瘾性)。更重要的是:长期使用下,抗抑郁剂还会根本上降低焦虑的现象。

但问题是:多数患者倾向于接受抗焦虑剂,因为没有立即的副作用,而且成瘾性不会立刻出现;对于抗抑郁剂,反应就相对差了许多。因为疗效太慢,缓不济急,而且在有疗效之前,副作用早已经出现。

所以,倘若患者能适应抗抑郁剂时,单独使用抑郁剂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法,对身体也不至于有负担;但是患者若实在不能忍受抗抑郁剂的副作用,那只好使用抗焦虑剂,然后由焦虑降低,时间一久,患者的抑郁也跟着减弱。只是医师与患者都必须切记:抗焦虑剂不应该长期使用,也不应该成为习惯性的用药。但是无论如何,使用抗焦虑剂或抗抑郁剂来治疗抑郁症或焦虑症,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治疗方式。


抑郁≠焦虑,抑郁跟焦虑有何不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