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干货 | 一考就错、一改就会的原因分析

有一大类问题,苦苦困扰着不少家长,孩子在考试中总错一些“不太应该错”的地方。
你说孩子不认真吧,这真不合适。即便平时作业可能会略有敷衍,但在考试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都还是拼尽全力的。他们也不傻,知道考不好会有一系列恶果,绝不至于故意不认真做。
你说孩子不会吧,这也不合适。因为试卷发下来以后,孩子瞬间就能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第一时间就能改对,很明显也算是会的。
这不是个体问题,而是普遍性问题。但因为过于难以解释,以至于老师、家长甚至是孩子自己,都直接归因到“粗心”上。
在低年级的时候,家长会因为这些问题揍孩子;而在初高中,不少孩子自己都会深深自责。但不管怎样,仿佛都无法根本杜绝“粗心”现象,每次考试依然会时不时犯类似的错误。
关于粗心问题,我们之前写过不少文章来分析:
《为了搞明白“粗心”是怎么回事,我刷了2000道题》
《再谈粗心:为什么18%的同学抄错同一个减号?》
《长文 | 关于粗心问题的终极总结:还孩子清白,给家长方法》
这些文章,从人脑特征、考试心态、做题习惯等多方面,对粗心问题做了一定分析。但还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之前并未重点提到,本篇补上。
考试时候的精力分配问题
通常情况下,普通人一定时间内的精力总量,可以视为定值。基于这个原理,可以做出如下的推论:
1、如果任务要求的精力值,超过了个体的功率上限,这个任务就很难被完成。

比如每秒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法,这个任务对精力资源的要求就太高,超过了普通人的功率上限,几乎不太可能有人能做到。相比之下,计算机在这方面的优势就大很多。
2、如果想同时兼顾多个任务,则各个任务对精力的需求之和,不能高于个体的功率上限。

像是开车、架子鼓这种任务,看似每一小部分都不难,单独来做可以轻松完成,但如果想同时兼顾,因为所需的精力会累加(其实比单纯累加还要高不少),难度也会相当高。
3、大脑很难长时间保持高精力输出

即便某个任务需要耗费的精力资源不多,但如果长时间不休息,人的精力上限也会随时间逐渐下降,最终无法满足任务的要求。
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的时间,都建议每30、40左右休息一下,给大脑一定的休息,以补充精力资源。
基于以上这些基本共识,我们就可以正式讨论一下了:
孩子在考试里出现错误,自己拿到试卷一下就能改过来,这真的是粗心么?

高年级考试里,题目多是综合问题,一个题往往是好几个模块的综合,需要我们兼顾考虑;同时考试会持续很长时间,精力资源会快速下降。因此,精力不够导致的失误,是很容易出现的。

而改题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首先,这不是一个长时间工作,精力不会像考试时被损耗殆尽;其次,因为有批改痕迹,很容易精确定位错误位置,只需要思考局部问题,对精力的要求会少很多。
打个人人都能听懂的比方,像是投篮训练。如果你连续投200个三分球,会发现后面真的很难投进了,因为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很难再完成标准动作,自然影响命中率。
但如果第二天拿着录像,看到“第159个投篮时候的手部动作不对”,你是极容易单独做一个正确的手部动作改正的。因为这时候非但体力充沛,而且只关注手部,看似都是投篮,其实大大降低了要求。
可即便你这次能改对,真的就以为下次投200个三分球,可以不犯类似的错误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说改进方法。那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在考试力的发挥呢?
可优化的细节非常多,之前的文章里列举了不少(请参考开头提到的文章链接),这篇文章只补充一点:
要通过大量的训练,让自己在处理低级问题的时候,尽量不占用脑力资源,只依靠“肌肉记忆”。
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一定的误解,以为就是要拼命刷题,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两句。所谓变成肌肉记忆,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无脑硬干。
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当然要关注原理、搞清楚过程、能够自己解释推理,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思路。
但在一定时间之后,当需要用到底层的基本模块,去组合处理高级问题的时候,就很有必要把低级知识“模块化”,或称之为“压缩”,或称之为“肌肉记忆”,它们都是指这样一种状态:虽然我完全明白它的过程,但因为非常熟练,已经不需要去推理过程了,甚至闭着眼都能做出来。

不妨以学习开车来举例。新手之所以感觉难,是因为每个部件的操作,都占用了一部分精力资源,这样兼顾多个任务的精力总和,可能早已超过某些人的精力上限,就体现为手忙脚乱。

但随着开车经验的增加,动作还是那些动作,但我们渐渐用“肌肉记忆”代替了脑力资源的消耗,因此反而还会剩余大量的精力资源。
考试也是如此。看似同样都在考试,但考虑到同学们之间水平的不同,他们的精力资源使用情况,会相差极大。
先来看看问题较多的孩子,他们在做题的时候遇到了什么。

因为对知识和题型掌握不够熟练,他们几乎无法依靠肌肉记忆做题(比如都六年级了,还不能熟练计算分数运算),每一步都需要全负荷思考解决,需要的精力资源一直很高。
但我们之前也说过,长时间满负荷运行,人脑所能提供的精力资源会很快下降。这样,即便平时的水平是可以完成单独问题的,但因为精力资源迅速衰竭,在考试中有一大半时间会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粗心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而好学生的做题曲线,就完全不同。

顶尖学生在一般考试中,基本全程都处在低功耗模式。绝大多数题目,他们看到的瞬间就自然知道了重点、易错点、解法等,只需要靠着肌肉记忆把它完成就行。如果说还需要点精力资源,也只是保持一定的谨慎,监控“肌肉做题”的正确率即可。
只有在每大项最后一两道难题上,他们才需要消耗精力,真正用脑去思考分析。也只有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大脑才会真正消耗精力资源,但做完后很快又进入到低功耗区了。
所以很多学霸会有一种感受,做多数简单题,尤其是计算题的时候,其实不是在用脑,而是一种休息。像是计算部分,是特别容易肌肉完成的基本功,而且题量还不小,这相当于提供了15-20分钟的大脑休息时间,为最后一部分应用题的冲刺储备精力资源。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霸们的精力使用图就很科学,即便是在看似高强度的考试中,大脑也绝非持续满负荷使用。他们有一种“休息、高速运转、休息、高速运转……”的循环,让他们可以持续以极为充沛的精力,来应对当下的每一题。因此,失误率自然就很低。
我曾经用自己做过实验。同样是计算,简单整数和复杂小数交替出题,失误率就很低;但如果整张试卷全都是复杂小数计算,失误率就高得多。这些都是大脑的运作规律,很难靠人的主观意志强行改变。
结合之前的几篇文章,做个小结。
想要尽量避免一考就错、一改就会,需要从以下几个大方向用力:
1、平时要高强度模拟训练,以适应考试的节奏,也能适当提升精力的总量。关于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把作业当成考试来做。独立、限时、批改、提供反馈、反思改错、总结得失以优化调整,长期这么做作业,非但可以节约大量时间,也会习惯考试的节奏,做到很好的适应。
2、关注低级知识的压缩率,是否可以又快又好、甚至不花心神地解决普通问题(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会做)。例如计算,如果平时还需要吭哧半天才能费劲完成,就还根本未达到肌肉化的目的,那么在高强度的考试中,因为精力不够分配,要么就会各种失误,要么就会时间不够用,总之无法达到理想的考试效果。
3、了解并学习基本的考试技术,最好能逐渐演变为自己的习惯。这方面之前讲的比较多了,这里就重复贴一吧。
1、考试之前做些计算题,提前练笔;
2、绝不要用口算(时间节约有限、但出错概率大大提升);
3、审题方法(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圈出重点和陷阱);
4、解题完整性(将一道题完整解答完毕(包括心态上),再转向下一题);
5、源头核查(抄写条件或答案,落笔的同时一定要核查是否与源头一致);
6、核算意识(写下任何一个答案时,逆向核查答案的合理性(重要的题笔算核查));
7、书写一定清晰工整,包括演草纸上的演算过程;
8、提前审查整个试卷,按照自己的节奏解答,绝不慌张。
4、然而最重要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最后一条。
家长应该明白,平时会做一考就错,只要不是大范围出现,本身是一种正常现象,至少跟孩子的态度关系不会太大(平时作业错的多,一考就考的很好,这种与态度的关系才比较大)。一小部分孩子先天拥有内向谨慎的性格禀赋,他们天然在这方面会表现不错。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存在此类问题,
理解,是提供帮助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按照上述的方向提供一些客观的技术性的指导,才会是有效的。而家长仅靠打、骂、生气训斥,非但没有任何长期意义,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