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里长了“肉疙瘩”是怎么回事?
一些人发现自己黑色眼球边边上好像长了一层东西,感觉是一层膜,一层皮,一层肉,看起来像是昆虫的翅膀,本来长着没什么感觉,长着长着它开始覆盖角膜,甚至覆盖住整个瞳孔,在覆盖过程中,造成角膜散光或直接遮挡瞳孔区而引起视力下降,整个生活受到巨大影响。
对于上图中左侧眼角部分,像昆虫翅膀一样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胬肉,胬肉会扩大遮盖住瞳孔区域,影响视力。
临床表现为眼睛结膜充血肥厚、有异物感、视力下降、重影、散光和失明等,单眼、双眼均可发病。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治疗后复发率较高,而复发性胬肉的侵袭性更强,复发率更高。
今天,针对读者经常私信咨询的问题,我总结了几条和大家分享:
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称“胬肉攀睛”,俗称“鱼肉”。一般认为它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命名。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严重影响视力。
睑裂部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发生变性、肥厚、增生,向角膜内发展,呈三角形。
翼状胬肉的特点
单侧胬肉多见于角膜鼻侧,双侧者则分别在角膜的鼻、颞两侧。它可分为头、颈、体三部分,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胬肉按其病变进行情况可分为进展期或静止期。进展期胬肉的头部隆起,颈部宽大、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的血管。静止期的胬肉头部平坦,体部不充血或轻度充血,表面光滑,病变静止。
翼状胬肉的病因
1、身体要素
考虑到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及解剖因素等,一般认为由于泪膜异常,泪液分泌不足而引起角膜、结膜局部干燥引起局部组织增生,或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弹力纤维发育异常而产生的弹力纤维变性所致。
2、环境因素
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日光、花粉等过度刺激,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长期户外劳动者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组织增生、成纤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这是翼状胬肉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
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病变的进展速度。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静止的、早期的胬肉,建议患者远离阳光、灰尘、风沙,也可戴适当的太阳镜或防护镜减少外界剌激。
1、药物治疗
1)使用人工泪液减少眼部刺激、缓解干涩症状。
2)伴有炎症反应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局部使用激素。
3)药物治疗仅可减少刺激症状,减慢胬肉生长速度,不能完全去除胬肉。
2、手术治疗
当胬肉进行性向角膜中央发展、患者有明显刺激感、影响患者视力及外观、影响角膜接触镜的佩戴等情况时,需要手术治疗。
翼状胬肉手术后有复发倾向,一般在原发翼状胬肉切除后数周至数月开始复发,复发较原发胬肉进展快速。复发率与病变的充血肥厚程度相关。
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目的也在于切除病变、恢复球结膜和角膜的解剖结构、防止复发。通常有两种方法:
1)单纯切除:单纯切除手术操作方法简单,时间短,但术后复发几率大(约为40%),所以这种手术通常不建议单独应用。
2)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这是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术中取患者自体球结膜缝合于胬肉切除后缺损的球结膜处,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复发,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术后的外观。
手术时机
关于翼状胬肉手术时机的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医生认为可以在静止期进行手术,也有医生认为疾病静止期则不需要进行手术,应在活动期进行手术。其实重点是眼科医师对手术目标和适应症的把握。例如,如果手术主要目标为“治疗性”,那么影响视力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手术。总之,可根据手术目标调整手术适应症。
术后注意
患者在术后需按医嘱用药,按时复查,避免风沙刺激、揉眼,可佩戴太阳镜保护眼睛;如有眼红痛、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立即就医。
专家介绍
王新
原郑州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卓美眼科创始人
主任医师
眼科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眼科手术突破15万例
郑州卓美眼耳鼻喉医院是以国家“二级专科医院”的建设规范为标准,以“三级医院的技术水准、二级医院的收费标准”惠及患者。
眼科引进国内外眼科领域的先进设备与技术,全面开展近视Smart全激光、全飞秒、半飞秒、ICL晶体植入矫正手术,引进德国阿玛仕1050RS 准分子激光、瑞士傲帝超乳玻切一体机、欧堡免散瞳超广角眼底成像仪、法国光太Nd:YAG眼底激光光凝仪等专业国际先进设备。
德国阿玛仕1050RS 准分子激光设备平台
↓↓↓
同时开展白内障、青光眼、眼眶病、眼表与眼角膜、玻璃体视网膜、儿童斜弱视及成人斜视、小儿眼病、医学验光配镜等专业眼科诊疗项目,充分满足患者的各类眼科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