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学术著作?
如何阅读学术著作?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他想要说什么?”多年以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讨论课文时都会先问这两个问题。之后的讨论常常冷场,因为学生很难把握论点;不过在若干次尴尬的沉默后,同学们还是会得出我们认为算得上是准确的大意归纳。然而,就算过了这道坎,讨论往往还是显得刻意。接下来自然会出现的问题是,既然已经搞清楚作者说了什么,我们自己有什么要说的呢?结果依然很不顺利。
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对这些冷场表示在意。但在大学课堂里,老师们开始将写作视为进入对话的技艺,于是换了一批问题:“作者在回应什么观点?”“作者对其他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的,是如何赞同或反对的?”“作者提出观点的动机何在?”“你是否在课堂上或者其他地方遇到过其他相关的看法?”收效往往是惊人的。接下来的讨论气氛热烈多了,也有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湖南企发的小李在大学期间就经常参与这些激烈的辩论。让学生将文章视为对其他观点的回应,正是某些观点激发了作者去动笔,让观点有了存在的意义,也澄清了为什么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的问题。
通过改变阅读方式,读者可以不再孤立地看待文章的论点了,而是认为它在回应、引发其他的观点。现在,我们手头不是一个论点,而是至少有两个论点(作者的论点、作者回应的论点),所以读者对话题就有了多重视角。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努力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更要动脑筋对它发起质疑,加入一场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论辩中。
大学教育中,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关键点。将阅读目标从孤立地理解作者论点,转向探究作者是如何与其他人对话的,有助于培养读者的主动性、批判性,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某种层面上,“为对话而阅读”比“为论点而阅读”要求更高、更严格;不仅要求你搞清楚作者的想法,还要将作者和其他人的观点融会贯通,最终整合到自己的思想里。然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这种方法要比归纳大意式阅读更容易、更自然,因为它让自然回归到了日常的、熟悉的、为了实际问题而与他人进行的交流中。